导语:《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的那首《望庐山瀑布》吗?(师生背诵。)这首诗是写庐山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指导注意文中两条注释,学习理解题目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板书“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是不一样的;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三、熟读背诵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四、练习默写全诗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试背古诗。
二、学习题意和节奏
1、读读诗题,参看注解,说说诗题的大概意思。教师补充小结。
2、自由吟读。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三、学习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四、感受诗情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3、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4、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5、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名句应用练习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作业布置
1、背诵两首古诗和诗意。
2、默写古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2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2.赞美春天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来剪,下面是*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映入眼帘。(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3
导语:这篇三年级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咏柳》和《春日》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来剪,下面是*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四、参考资料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五、古诗两首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学习《咏柳》、《春日》理解诗意。
一课时《咏柳》
一、板题、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
二、讲读诗歌
1、“碧玉妆成一树高”
(1)“碧玉”是指什么?(2)“妆”是什么意思?(3)“一树”是什么意思?(4)“高”是指什么?(5)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2、“万条垂下绿丝绦”
(1)“万条”是指什么?(2)这一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3、“不知细叶谁裁出”
(1)“细叶”是指什么?“裁”是什么意思?(2)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二月春风似剪*”
(1)“似”是什么意思?诗人把什么比做剪*?(2)这一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三、学生串讲诗歌的意思。老师纠正补充。
四、着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的?
五、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采用什么形式写?赞美了什么?
六、指导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七、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课时《春日》
一、阅读与理解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属江
西)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诗富于哲理*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
别有风格。
2、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3、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4、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5、一时:一下子。
6、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二、赏析:
古代文人春的意蕴,读起来真的回味无穷,春光如此流连忘返,
我们更应“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
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
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三、学生串讲诗歌的意思。老师纠正补充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诗,自主识字。
2.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3.搜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背诗,导入新课
1.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古诗?(指名背诵)
2.赞美春天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将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的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板题《咏柳》,解题
1.看题目,说说“咏”是什么意思?(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2.谁能说说“咏柳”的意思。(谁赞美柳树?要求说完整。)
3.简介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古诗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
四、读中理解,体会诗境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碧玉”,绿*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b.“妆”,打扮。
c.“一树”,满树,“一”字在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枝的绵长和柔软)”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
b.“绦”,一种用丝编成的带子。
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会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a.“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4)“二月春风似剪*”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裁出来的啊!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4.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写什么?(静态中柳树的*彩美、形态美。)
5.这首诗后两句主要写什么?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想象并体会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自问自答)
6.指导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1)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体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赞美柳树,歌颂春)
五、反复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
2.自己观察,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
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
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来剪,下面是*字;
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4.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齐背《咏柳》。
二、板《春日》,释题
1.“春日”你怎么理解?(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考亭。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朱熹的诗富于哲理*而不乏诗味,寓议论于写景,别有风格。
三、自读古诗,初步释疑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b.“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c.“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
d.“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风光景*。
f.“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
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映入眼帘。(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备课参考)
a.“等闲”,平常、随便。
b.识得,认识到。
c.“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
d.“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
e.“总是”,都是。
这后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背诵古诗。
五、学习本诗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滨、紫
2.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学生练写。
六、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诗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