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必败,*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
项羽杀卿子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疾行则及祸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救巨鹿者十余壁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
6.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词“冠*”位列于诸*之首,后来也指将*名号。文中“卿子冠*”是上将*宋义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队输送粮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营之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
▲(5分)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5分)
试题*:
4.【*】c
【分析】
“诸侯*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根据前后文判断,“救”译为“救援”属于动词词*,“十余”数次,作定语修饰“壁”,综合可知“壁”应为名词,译为“营垒”,故c选项错误。
5.【*】c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人人惴恐”,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名词“楚”“秦”“诸将”“楚兵”“诸侯*”,动词“击”“观”,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到楚*攻击秦*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人人战栗胆寒”。
6.【*】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历法。c项题干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错误,应该是“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7.【*】(1)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忧啊!(惰:怠惰、懈怠;少:稍微、有些;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增加、加多。畏:害怕,担忧。各一分,共5分)
(2)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利用他们的疲惫;打败了,我们就率领*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攻克秦*。(“罢”通“疲”,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向西进*”;“举”译为“攻克,打败”,各一分,句意1分。共5分。)
【分析】第一句中,“惰”译为“怠惰、懈怠”;“少”译为“稍微、有些”;“日”译为“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益”译为“增加、加多”“畏”译为“害怕,担忧”。第二句中,“罢”通“疲”译为“疲劳”;“敝”译为“困乏、疲惫”,“西”名词作动词,译为“向西进*”;“举”译为“攻克,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