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谁读后感

教育为谁读后感,一,

教育为谁读后感(实用5篇)

胡荔枝

这个寒假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书中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的感想。

有关于书中提到的什么是"好课堂"这一观点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互动*"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1 / 9

教书几年来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你的话说明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李老师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的开阔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

2 / 9

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李老师把"好教育"归纳为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从教师和孩子的角度阐述得如诗如画。确实我们经常都会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而已考虑我们所教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生所学是否有意义从而就经常会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只有乏味的"意义"而没有"意思"。李老师所说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在孩子的童年多给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们要尽可能在友好、*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去渲染学生去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做人、做事、生活的知识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为谁读后感,二,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李镇西<教育为谁>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育为了学生读完这本书以

3 / 9

后让我明白了教育要扎扎实实不搞一些为特*而推出的"特*"。

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要上好课从书中我明白了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如何才能到达"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音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我们都把这个常识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老师怎么讲学生都记不住。我们要利用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就会提升。

好教育就是"即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识与创作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或是教师讲的跌宕起伏而又感人

4 / 9

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教育的意图隐蔽的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不知不觉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只要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高效。

书中通过李镇西在他乡感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就差在了行动上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始就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个观念领先甚至可以说超前大概十年前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于是"新课改"成了*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当时为了转变观念有相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一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书课堂上平等相互的师生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但是三十年过去了*的课堂基本上还是独统天下。

中美差异主要是观念而是行动。*的教师:只说不做也不特别准确其实我们不少课堂也很精彩但这样的

5 / 9

课堂大多数是公开课或课堂大赛每当这时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这样的课往往高潮迭起然而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天天这样上还不把教师和学生累死。所以同样的是做美国是常态*是特例。

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观念更新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理论和做法。如果不把我们学生的理论知识化为行为这些理论都是没有用的这里的行动不是昙花一现的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朝夕一样自然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才算成功。

<教育为谁>读后感,三,

王俊娜

寒假中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每位教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本来想着里面的内容多是些空洞无味的教育理论和繁琐难懂的教育观点可一拿起来细读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一篇又一篇直到把它读完。从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如此高的读书效率其带给我的内心震撼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李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培训、参观、会以、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

6 / 9

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

对此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我真是深有同感备好课、上好课成了我们的一个奢望因为学校里有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杂事耗费着你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目前教育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李老师用<教育为谁>这本书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别把教育简单化"、"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教育为谁"、" | 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特*" 每一篇里的每一段每一段里的每一句都振聋发聩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这一篇更让我有深深的感触。书中说:现在的校园一会儿维稳一会儿疾控一会儿创卫还有各项初检复检。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使得现在的校园成了超市商场热闹非凡。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

文中写了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时每天的作息时间。迎接学生、检查作业、上课、阅读、写作简简单单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与教学有关无不与学生有关。如此充实而专一的日常工作如此宁静而单纯的校园环境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使得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帕夫雷什中学><爱情的教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丰硕的成果。"无以淡泊而明志无以宁静而致远"也是

7 / 9

这个道理吧:

书中引起人共鸣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让人想到:一次*的"感人肺腑"、一次*"震撼人心"、一次*的"催人泪下"、一次*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李老师说: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者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啊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德育这也是最真实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李老师说: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不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解释真让人从心底里佩服这样的见解。在"傻傻的美国人"中李老师写了几件在美国购物遇到的几件事情由此想到:孩子从小就在充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还需要"德育"吗,是的德育就是生活一句问候一个

8 / 9

微笑一声感谢不都是德育吗,真正的德育就在我们身边啊:

在"问候与呼应"中李老师针对*和美国的两种截然不同现象进行了反思在国内朋友之间见面也常常"你好",但这种问候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而在美国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识的人对我微笑点头。李老师说:礼貌这事儿说小就小说大就大。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问候别人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英国哲学家约翰 。 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真让人惭愧啊。

书中给人的教育太多太多再次细细品味一定会收获更多

9 / 9


教育为谁读后感范文1000字2

教育为谁读后感(一)

这个寒假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书中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的感想,教育为谁读后感。

有关于书中提到的什么是"好课堂"这一观点,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互动*"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教书几年来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你的话,说明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李老师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的开阔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李老师把"好教育"归纳为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从教师和孩子的角度阐述得如诗如画。确实,我们经常都会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而已,考虑我们所教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生所学是否有意义,从而就经常会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只有乏味的"意义"而没有"意思".李老师所说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在孩子的童年多给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们要尽可能在友好、*,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去渲染学生,去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做人、做事、生活的知识,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为谁读后感(二)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李镇西《教育为谁》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育为了学生,读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教育要扎扎实实,不搞一些为特*而推出的"特*".

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要上好课,从书中我明白了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如何才能到达"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音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我们都把这个常识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老师怎么讲学生都记不住。我们要利用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就会提升。

好教育就是"即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识与创作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或是教师讲的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教育的意图隐蔽的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读后感《教育为谁读后感》。不动声*,不知不觉,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只要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高效。

书中通过李镇西在他乡感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就差在了行动上,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始,就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个观念领先,甚至可以说超前,大概十年前,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于是"新课改"成了*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当时为了转变观念,有相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一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书,课堂上平等相互的师生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但是三十年过去了,*的课堂基本上还是独统天下。

中美差异主要是观念,而是行动。*的教师:只说不做,也不特别准确,其实我们不少课堂也很精彩,但这样的课堂大多数是公开课或课堂大赛,每当这时,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这样的课往往高潮迭起,然而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天天这样上,还不把教师和学生累死。所以同样的是做,美国是常态,*是特例。

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观念更新,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理论和做法。如果不把我们学生的理论知识化为行为,这些理论都是没有用的,这里的行动,不是昙花一现的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由,像朝夕一样自然,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才算成功。

《教育为谁》读后感(三)

寒假中,我拜读了学校发给每位教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本来想着里面的内容多是些空洞无味的教育理论和繁琐难懂的教育观点,可一拿起来细读这本书,就放不下来了,一篇又一篇,直到把它读完。从没有一本书能让我有如此高的读书效率,其带给我的内心震撼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李老师说: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培训、参观、会以、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

对此,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我真是深有同感,备好课、上好课成了我们的一个奢望,因为学校里有太多的与教学无关的杂事耗费着你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目前教育上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李老师用《教育为谁》这本书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别把教育简单化"、"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教育为谁"、"|教育的起点在哪里"、"什么是真正的特*"……每一篇里的每一段,每一段里的每一句都振聋发聩,引起我深深的反思和思考。尤其是"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这一篇,更让我有深深的感触。书中说:现在的校园一会儿维稳,一会儿疾控,一会儿创卫……还有各项初检,复检。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使得现在的校园成了超市,商场,热闹非凡。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

文中写了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时每天的作息时间。迎接学生、检查作业、上课、阅读、写作,简简单单,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其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无不与教学有关,无不与学生有关。如此充实而专一的日常工作,如此宁静而单纯的校园环境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也使得有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建议(上、下)》《帕夫雷什中学》《爱情的教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丰硕的成果。"无以淡泊而明志,无以宁静而致远"也是这个道理吧!

书中引起人共鸣和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让人想到:一次*的"感人肺腑"、一次*"震撼人心"、一次*的"催人泪下"、一次*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李老师说: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者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啊,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决定了学生的行为,这是我们意识不到的德育,这也是最真实最自然且最有效的德育。李老师说:真正的德育,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完全不用刻意"提升",也不用专门"创新",更不用一天一个花样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德育,不是为了通过上级验收而"彰显"的所谓"特*",不是为了扩大学校影响而"打造"的所谓"品牌",而不是为了"人"——教师和学生——本身。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解释,真让人从心底里佩服这样的见解。在"傻傻的美国人"中,李老师写了几件在美国购物遇到的几件事情,由此想到:孩子从小就在充满平等、尊重、信任、自由、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还需要"德育"吗?是的,德育就是生活,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声感谢……不都是德育吗?真正的德育就在我们身边啊!

在"问候与呼应"中,李老师针对*和美国的两种截然不同现象进行了反思,在国内,朋友之间见面也常常"你好",但这种问候往往发生在熟人之间。而在美国,常常在大街上碰到素不相识的人对我微笑点头。李老师说:礼貌这事儿说小就小,说大就大。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问候别人,大家都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真让人惭愧啊。

书中给人的教育太多太多,再次细细品味,一定会收获更多……


《教育:让人成为人》读后感3

《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太深奥了,看起来挺费劲的。只有这题目让我还有所感悟。一看到题目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一个个在家被家人们的爱包围着,他们不懂得自己要有责任感、自己要自立、自己要乐于奉献、自己要胸怀大志……,怎样让这样一群小皇帝、小公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大写的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如何将这些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并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行素质呢?我认为,首先从“人”字的写法理解“大写的人”就是脊梁挺直、堂堂正正。然后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就大写之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教给孩子怎样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永驻爱心的人。那这种爱心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但又缺乏爱心,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等,使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新生入学时,请学生帮助照顾安慰;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和新同学一起做游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同伴。

2、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时我们老师仅仅注重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对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让孩子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进行交流和交往,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唤起其具体的情绪情感,既能体验到游戏活动的乐趣,又能得到爱的教育。在语文课中,我引用儿童文学故事对孩子进行感化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和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如《孔融让梨》、《游子吟》等课文,让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也让孩子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和抚养的艰难,工作的辛苦,教孩子要体谅并帮助父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亲人、同伴给予关爱。

3、和家长一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我们是指导,要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写好大写的人的捺打下基础,这也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恩教育读后感4

导读:《感恩教育读后感》由小编为需要读后感作文素材的朋友精心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看了一德老师讲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这首《感恩的心》。我觉得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遇到事情,抱怨少一点,感恩多一点!

因为有爸爸妈妈,才有了我的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心里就多了一份爱和牵挂。妈妈曾经对我说,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里的一切,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虽然每天要穿梭于人群中为生活奔波,虽然每天要早出晚归,晚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里走,但是一想到家里有她疼爱的宝贝,她都不会觉得累。爸妈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在这种爱的世界里,没有贫富,没有钱权,没有名与利。带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温暖的港湾。今晚,妈妈在我给他们打电话之前打给了我,听到我的声音,只说了句“想你了!”语气中有的是欣喜却夹着浓浓的忧伤。听到这简单的四个字,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伤痛,往日妈妈的关怀和充满疼惜的眼神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眼泪似乎也不那么争气了,悄悄的从眼眶里溜了出来。突然想起了梁继璋的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趁现在还有时间,都请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妈给了我生长的机会,而老师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师总是默默无闻地耕作,不求回报,只想着他们播种的种子有一天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开心的迎着阳光快乐成长。因此我们也不要吝啬那一份对恩师的爱和感恩。

感谢爸妈给了我生命,感谢老师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感谢社会可以让我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辛*!如果每个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请让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满爱,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

看了《感恩教育》视频后,使我受到了很大教育。看后,我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惭愧。

因为我明白了以前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做事往往任*,只考虑自己,惹爸爸妈妈生气。他们为我辛辛苦苦,供我上学。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不听大人的话,让他们生了不少气,经常因对我的严格要求而有抵触情绪。例如:有时让我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我还不满意。有时考试没考好,家长对我提出批评我还有反感,这确实太不对了。

通过看了这《感恩教育》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是无私的爱,他们的批评与关爱都是为了让我健康的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父母对我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

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正确对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的教诲和帮助。并且更要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和父母一样辛苦、伟大。他们都为我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各门功课学好,以实际行动来报恩父母,报恩老师。

今天,我看了一篇《国家孝德教育篇》,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篇:《孝的培育》,(.)我知道了:那里面写着妈妈和爸爸是我们最重要得人,世界上最没的声音是妈妈的呼唤,父母亲是最温暖的阳关,妈妈的罗嗦是为了我们好的,除了孝敬爸爸妈妈还要孝敬爷爷奶奶。所为父爱是山母爱是海。这些句子让我感到了:“父母亲的爱是那么的重要。没有父母的爱,就向一个冷酷的黑暗世界,那些可怜的孤儿是多么的不高兴的。

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妈妈在这里整天都叫我:“干什么干什么……”我说:“烦死人了!”妈妈说不管我了,我说不管就不管。第二天那些事都忘了做,给老师批评了,才明白妈妈是对我好的,我真后悔啊!所以我从那以后我一听到妈妈的罗嗦了,我就做好了。那其实是一个劝告,是为了我们好,要应该听的。同学们你们也有这样的经历吗?你们又知道了什么?

这篇教育篇,我觉得里面非常有许多知识和教育,非常让人觉得好看,教会我们很多知识……看了我这篇观后感,那以后就要孝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们要记住哦!


感恩教育读后感5

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关注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是知识的社会,是文化的时代。我国的教育水平远远的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许多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享受到,更别说享受高等的教育。

回想现在的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着大学知识的润育,现在拥有的这一切并不是全靠我自己创造的更多的是源于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这一切,他们生活我养育我,把我抚养长大,抚养*,还让我享受着幸福快乐,不用我为自己的生活担心,为自己的学费担忧,

我可以无忧无虑的学习,所以当我拥有这一切时,我应该怎样做呢?该安安心心的接受,该毫无顾虑的享用,不!我认为不该怎样做,父母所做的这一切,其实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身在学校的我不应该自私的享受着这一切的“美好”,应该更多的为父母考虑,尽量做到不让他们的希望变成失望,所以我应该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尽我所能做到学有所用,学成有识,不辜负他们的希望。

我要好好的做到这一切,做一个有知识,有前途,有能力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