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其中,如何选好角度分析课文,是语文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看法。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凌焕新),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多年来,大家都喜欢从这一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笔者不作赘述。
(二)分析流泪
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竟然出现四次流泪,是什么原因使得堂堂男儿的朱自清先生数次泪流满面呢?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对文本的解读。
第一次流泪出现于课文第二节,“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赋闲,家道衰落,“满院狼藉”的景象引起作者的感伤,再加上失去亲人的伤痛,百感交集,“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
当作者看到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身影,流下了第二次眼泪。“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艰难与父爱的伟大,使得作者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慢慢混入人群中的父亲,从此又要走上风雨飘摇的人生之路。不难看出,离别的伤感与对父亲的牵挂,是作者第三次流泪的原因。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着父亲的来信,买橘子的蹒跚身影,离别时渐行渐远、混入人群的背影,衣着朴素、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浮现在作者眼前。泪光晶莹中分明透露出作者对年迈父亲的记挂与惦念。
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可能并没有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为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感情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它蕴含在平凡和琐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话,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作者从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并“暗笑他的迂”,到数次泪流满面,可以看出,在不断反省中作者体悟到了父爱的珍贵,并接受了这珍贵的爱,将其倾诉于笔端,我们今天才读到了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从四次流泪入手来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
(三)对比服装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从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对自我的关心程度。父亲穿着很朴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价,颜*普通。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就连给脚夫的小费,父亲也要讲价,家境惨淡可见一斑。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外出读书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亲为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贵重,也很时髦。通过父子服装的对比,不言自明: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远远胜过自己。从父子服装对比这一角度来分析课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以上三个角度,各有优缺。前两个角度,倾向于作者对父爱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的双向*。从第三个角度,学生感受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单向的关爱,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接受,以及对父亲的关爱与牵挂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学生,对父爱的感受还不够深刻,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父爱的深沉。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从服装对比入手来解读课文,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情况、教师自身特长等加以确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反思2
《背影》,这篇课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今天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哦~
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质朴感人,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这一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
二、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全文的重点段,格外详细:
1、先做铺垫:交待“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加清晰。
2、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
3、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格外感人。
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们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太习惯了,甚至麻木了?
三、父亲离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时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意味深长。
四、读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来信,泪光中又见“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现了几次“眼泪”?四次。
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朱自清的眼泪绝不是懦弱,哭过痛过,之后是行动,干得漂亮!清华大学提前两年毕业,极大地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后来在清华任教。
二、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经济状况不好,这时还去买“朱红的橘子”,不仅仅是感动。父亲很“不容易”地给我买橘子,他的“蹒跚”,父亲老了,作为正年轻的儿女怎能不感到心*?
三、父亲离去了,我坐在车上,“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动于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惨淡,一时百感交集,有依恋、温暖、惆怅,悲凉、沉重、悲悯、辛*。教人怎能不落泪?
四、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时泪如泉涌,当即写下这篇《背影》。每个人都会掉泪,只为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管是谁都无法让时间停留,留住我们挚爱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千万别说“以后”。
《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再度被调动起来。我班的许秀雨、陈茂、郭虹余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
三、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存在的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家里孝顺和不孝顺父母的种种表现,然后用一段这样的话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最后我语重心长对我班学生说:“同学们,去孝敬父母、珍爱亲情吧。因为只有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快下课时,我还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给父母挟一次菜.2、给父母倒一杯热水.3、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了!
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急需补上的重要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我不但教会了学生去品析课文中的令我们感动的字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诉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正在拥有的这一份份亲情之爱。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背影》,这篇课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这次教研活动,有四位语文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示背影。
开鲁二中的张淑新老师,在课堂上深言多悟,属于思考型的教师,她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我相信好习惯享受好的人生。而在这节课上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篇重点的课文的第一课时,同样可以展示的精彩纷呈。
麦新中学的卜灵敏老师和坤都岭中学邓淑贤老师,属于中规中举、稳扎稳打型的教师。她们在板书上以及教师的泛读上都用了很大的功夫。
幸福中学的张立志老师,他属于多品位、发展型的教师。这节他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原生态的课,在教育上的术语为“裸课”。他对文本的把握,依于文本跳于文本之外。课堂上可谓是活力四射。
本次教研活动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反思3
背影教学反思一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与人*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我通过阅读中分析的方法,展现了一节父爱的课堂。在教授的过程中,学生读的非常富有感情,对于父子之情的感悟也有深深的体会,但是在语句品析方面,因为我所设计的题型不够灵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今后一定改正。
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效课堂,我在本节课中展示的不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没有设想的好。尤其是在谈文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时,对学生的启发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背影》教学反思4
教学反思:
《背影》是父爱名篇,一直以其质朴的文字、动人的情感,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何让文章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达此目的,本教学案例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抓住主线分析
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可以视作贯穿文章的主线。分析课文时,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通过反复朗读、圈划,引导学生体会无微不至的父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关注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与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节课,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上,在一个疑问解开的时候再引导思考更深层次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地思索、讨论,促使学生的灵感不断迸发。在师生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快乐,教师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
(三)注重语言品读
人物的*格、情感和思想是通过文章语言流露出来的,所以品读语言也就成为本节课重要的环节。从四次流泪入手解读课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线索,便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父子真情。利用关键的词句带动学生去品味文中的细节,从质朴的语言中挖掘至真至纯的情感。
(四)畅谈生活心声
不同的父亲,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后一环节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的哪些细节令人难忘。这一环节,学生虽然朝朝暮暮与父亲相伴,但很难把握和挖掘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认真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反思范文5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文章离现在的学生遥远,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是我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在充分预学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赏析进而从字里行间的体会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因此,在预学课上,我和同学生进行了探讨:由背影你想到了什么,这节课我们该怎样学习。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共同交流最终确定了预学课学习目标:读通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走进作者,了解写作的背景;有感情的读文,感受本文淡淡的哀愁中体现出的父子深情。目标确定以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学生用圈点勾画法读文,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小组内交流,或请教老师同学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小组活动。最后让各小组交流预学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一节课下来,整体上感到能够把“以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让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丰收,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勇敢的说出心里话,发出内心真实的呼喊。但在抓文本上,明显不够,缺乏老师的有效调控和引导,语文学科的语文*没得到很好的落实,课堂上对课文关键的句子段落的处理也不太理想。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的不够充分,学习的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学习中,我和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课堂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流利的口语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让我初步尝试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快乐。课改的路很不平坦,需要在不断学习、听取各位老师们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以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反思6
《背影》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这堂课之前,我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上完这节课后的几点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我带领同学们直奔课文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紧接着,在课堂的下半段时间里,我还设计了请学生“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们高昂的积极*再度被调动起来。我班的许秀雨、陈茂、郭虹余等几位同学经过认真揣摩课文中的精彩词句,表演时很投入,把父亲攀爬铁道时一系列的重要的动作表现得非常到位。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当之好,原本显得有些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笑声不断。这样不但做到了分析课文时重点突出,还很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在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引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
三、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们存在的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的一种美德教育。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在家里孝顺和不孝顺父母的种种表现,然后用一段这样的话去震憾学生的心灵:“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的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最后我语重心长对我班学生说:“同学们,去孝敬父母、珍爱亲情吧。因为只有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人类社会。”快下课时,我还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给父母挟一次菜.2、给父母倒一杯热水.3、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了!
上完这篇课文,我觉得学会理解,学会感恩,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急需补上的重要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上,我不但教会了学生去品析课文中的令我们感动的字句,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告诉同学们: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正在拥有的这一份份亲情之爱。
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重在进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尤其设计“探究”环节的多元理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样写父爱的文章为什么《背影》却经久不衰呢?探究这个问题,就是见仁见智,可以众说纷纭!学生可以进入深思的氛围,这是课堂设计中老师的预想。可是,学生未必能探究出所以然来。
因此,本课以“动情点”为题目为线索,紧扣“精彩的瞬间”来细加描绘(聚焦特写),最后水到渠成地揭示中心主要采用点拨、诱导的方式并由老师讲清讲透,让学生有一个幡然的“顿悟”。在适宜的场合老师总结(1):“新奇留意”是本文的经典之一。
本文质朴的特点也是得到大家公认的,有人说,没有《背影》的细腻描摹、没有质朴的语言就没有背影的全部风采。因此,老师指导大家再次走进文本,感受本文质朴的特点。(重点从语言上突破)。老师再次总结(2):“质朴传情”是本文的经典之二。当然,学生可能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品评《背影》的魅力。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加以肯定。接下来,老师再次以情感激发同学的热情,增加感染点。
赏读父亲写给孩子的一句话,体会深沉的父爱。“情感夺人”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亲身体验、感受独特的个*化的父爱,在此基础上完成以“父爱”为话题的作文。
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实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了的顿悟并在课堂中能收到真实的父爱体验。
《背影》,这篇课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这次教研活动,有四位语文老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展示背影。
开鲁二中的张淑新老师,在课堂上深言多悟,属于思考型的教师,她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我相信好习惯享受好的人生。而在这节课上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篇重点的课文的第一课时,同样可以展示的精彩纷呈。
麦新中学的卜灵敏老师和坤都岭中学邓淑贤老师,属于中规中举、稳扎稳打型的教师。她们在板书上以及教师的泛读上都用了很大的功夫。
幸福中学的张立志老师,他属于多品位、发展型的教师。这节他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原生态的课,在教育上的术语为“裸课”。他对文本的把握,依于文本跳于文本之外。课堂上可谓是活力四射。
本次教研活动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反思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选有此篇文章。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自己的感悟与大家交流共享。于是在课堂上除了欣赏优美生动的句子之外还出现如下一些不同声音: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学生认为“死”字用得不好,没有表现出对长者的尊敬,应该用“去世”或“逝世”比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进来坐下”,学生以为“便”字用的不好,该用“才”,“才”能表现那种依恋不舍,而“便”字表现的动作似乎过快。
“进来”一词也欠妥,本来是在外边送父亲的,应为“进去”才妥帖。
3、文中有9处用了分号,学生以为一些地方并非并列关系,不可以用分号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两处“踌躇了一会”,两处“踌躇”之间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学生以为两处有多余之嫌。应删去第一处,只留第二处一句“他踌躇了一会”。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学生以为这句话有毛病,怎么能将大衣铺好坐位,应是“在坐位上铺好”或“铺在坐位上”才通顺。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不可能出现。
八年级上册《背影》教学反思汇编8
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质朴感人,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两个关键词“背影”和“眼泪”。
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背影”?四次。
一、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最不能忘记”这一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不同寻常。
二、写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全文的重点段,格外详细:
1、先做铺垫:交待“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关于体型和衣着的两处肖像描写,在前作铺垫,让读者与之后的背影特写镜头整合起来,使头脑“背影”的画面更加清晰。
2、特写:攀爬月台,刻画得很精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身体动作,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动作描写很到位。写攀爬只写起始动作,不再往下写,形成“背影”的终极定格。
3、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格外感人。
注意一个细节,父亲的“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的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做父母的,总是把最好的给了儿女!我们是否对这份“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爱”有些太习惯了,甚至麻木了?
三、父亲离去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时把“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意味深长。
四、读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读到来信,泪光中又见“背影”,完成了背影形象的定格,这一形象永存作者心中。
文中出现了几次“眼泪”?四次。
一、“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为何流泪?抓住一个词“祸不单行”,父亲的工作没了,祖母死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这个部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是一篇伤感的文章。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全文笼罩着哀伤的氛围。
朱自清的眼泪绝不是懦弱,哭过痛过,之后是行动,干得漂亮!清华大学提前两年毕业,极大地为家里减少经济负担,后来在清华任教。
二、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经济状况不好,这时还去买“朱红的橘子”,不仅仅是感动。父亲很“不容易”地给我买橘子,他的“蹒跚”,父亲老了,作为正年轻的儿女怎能不感到心*?
三、父亲离去了,我坐在车上,“我的眼泪又来了”,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此刻作者心中,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动于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前程,想到家中光景惨淡,一时百感交集,有依恋、温暖、惆怅,悲凉、沉重、悲悯、辛*。教人怎能不落泪?
四、读到父亲的信“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时泪如泉涌,当即写下这篇《背影》。每个人都会掉泪,只为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不管是谁都无法让时间停留,留住我们挚爱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千万别说“以后”。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自然放在了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情感上。文章的标题即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
因而,我在教学设计中选取了易于学生领悟文中所渗透的父子深情的角度,设置了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先是由一首小诗导入,将生字词蕴含其中,并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进入到一个感悟亲情世界的氛围当中。之后是“初读文章,寻找父爱足迹”这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学生对文章能有一个初步的体会,找出文中提及背影的文字,抓住文章主线。再来“品读,聚焦父爱画面”,让学生通过品读,得到发现,发现这幅感人的“背影图”是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塑造出来的。然而仅仅是父亲为“我”费力买橘子这一画面让作者感动吗?并不是。而是作者从那个背影当中感悟到了深深的父爱。于是便是下一环节:研读,感悟至深父爱。通过结合当时的家庭状况和父亲的境遇、父亲的言行,特别是父亲送行时的几句话以及作者看到背影前后对父亲的理解,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走入深深的父爱。最后进行拓展延伸,以片段写作的形式对父母进行“真情告白”,从而学会感恩,关爱身边爱着自己的人。
本课教学基本实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和重点,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获得顿悟并能从课堂中体验到真切的人间至情。从学生的状态来看,他们较为深入地探究了文本,通过层层深入的环节,理解了文章情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同学下课时说道:“我希望这堂课永远不会结束。”这说明她在这堂课中有着很多的收获。同时,这也便是对我作为这堂课的教师最大的肯定了,学生的话给了我巨大的感动,让我受到了强烈的鼓舞和震撼。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迈向教学探索的更高境界。因更多地注重情感体验,从而未能够从结构上很好地分析这篇散文。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遗憾和不足。
今天下午终于上了一节公开课《背影》。
这节课,课前是播放《背影歌》,营造一种离别的伤感。然后一问:“是一件什么事让他有如此的感受?我们来看朱自清的《背影》。导入新课。
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层次后,直奔第6段,重点品析了望父买桔的背影是如何刻画的,这一环节,特别注重学生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找描写背影的句子,品析动词描写的妙处。归纳人物特定环境下细节描写的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很高,纷纷举手,品词品句很精彩。师生互动协调。重点突出,分析很到位。
接下来,紧扣两次流泪,体会父子间深沉真挚的爱是本节课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进入意境的。我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背景、路上父亲为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所做的几件事,还有文中父亲说的5句话来体会。一层层地导着学生进入意境,体会到作者当时流泪的复杂心情:这是理解的泪、感动的泪、幸福的泪、怜惜的泪、自责的泪、依恋的泪。。。。正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怀的时候,用一首刘和刚的歌《父亲》,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许多同事说:“歌声很感人,唱出了内心的感受。”真可谓恰到好处。
第三个环节是用心感恩,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学生对家长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而进行一种美德教育。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家里不孝敬的表现,然后用一段《感人的家长会》录像去震憾学生的心灵。最后教师语重心长的说:“同学们,去孝敬父母、珍爱亲情吧。因为只有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爱我们这个人类社会。”话音刚落,屏幕出示作业:1、回报爱。回家后为父母做一件他们需要做的事。
2、描写爱。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这堂课延迟了5分钟下课。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一次评课活动。1、整节课很完整。2、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挥。3、刻画背影一段的品词品句很到位。4、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思想受到了洗礼。5、多媒体运用很恰当,提高了教学质量。6、整节课的容量很大。
另外还有几点争议:1、“歌声可以不要,回归语文本*”与“歌声很动听,唱出了内心的感受”?
2、“第三环节可以不要,因为美学教育不是一节课的事。多了它显得拖堂了。”与“第三环节应该要,课堂结构才完整。素质教育是育人为本。”
听着他们的话,我反思自己的课:
1、整堂课我始终注意学生的动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拐杖、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这一点我做到了。这要谢谢陈大伟教授给我的片言片语的指点:“注意学生的反应,用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学。”
2、导入新课自然,环环相扣,像一条顺势而下的溪流,水到渠成的流到课文的深处,流到课堂的结尾。整节课很完整。
3、第一次使用多媒体教学,不是很熟练。加之,学校里没有遥控器,每次来到学生当中活动后,又要走回到黑板前,动鼠标才能展示课件。这样来回浪费了一点时间,导致拖堂。以后要多多运用多媒体教学。
4、至于要不要歌声,关键就是看学生的感受需不需要。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多媒体都是好样的。如歌声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有什么不好?多媒体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与教学内容是有机的组合,而不是各自分离。直观、提示、促进、升华。
5、至于美学教育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要不要砍去?我认为,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先,教育工作者先育人,再教书。“德智体美”“德”为首。一个没德的人,知识越多越反动。虽然下课了,那我就用下课几分钟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教育,又促进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有什么不可?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堂中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的统一是我每一节语文课都认真对待的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的教学反思9
朱自清和他的父亲分别用“眼泪”和“背影”演绎了人间亲情,这不是演戏,但更感染人。本课聚集“背影”、“眼泪”“父亲的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与人*的完美结合,经验和体验的真实碰撞,知识、价值、情感的高度统一。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难怪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评价说:“唐老师这堂语文课做到了步步铺设,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专家组梁晓华先生说“整个设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有教师的独特理解和创意;环节新颖,内容厚实。”但是,我自己认为:对重点语段的表情朗读太少了;思考、答问的时间过多了一点。
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八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社会阅历太浅,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经历过大喜大悲,课文所呈现的情形离学生很遥远,因而学生不易进入角*。如何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学生的心灵情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他们产生自己的体验并进行评价?这一节课,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然,还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紧抓“情感”主线,环节设计精巧。在简练而深情的导入环节,用“研读”来体验课文“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的情感基调,然后以“怎样的背影”和“几次写眼泪”为抓手,深度体验和理解作者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中间适当地点一下背景,一步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让学生完成“讨论、写作、交流”的课后作业第四题,让学生积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