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尘封的乡村阅读

拿什么拯救尘封的乡村阅读(优秀1篇)

在宁夏海原县的一些乡村小学,普遍存在课外读物陈旧、更新缓慢、缺少童话等现状,孩子们只能借一些作文书、故事书[解渴"。这些书中几乎没有新书,随意抽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页已残破,出版日期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另一本故事书定价2。5元,第一次印刷时间为1964年。落满灰尘的书架上,这样的书不在少数。

(摘自2013年7月16日<新京报>)

城里的孩子早已眼花缭乱,在资讯过度的状态下不知该捧起哪本书来阅读,那些偏远乡村的孩子却还在为缺少书籍、书籍陈旧而犯愁,这样的情形不免让人为之兴叹。那些美丽的童话、故事,原本可以润泽乡村少年的一生,成为孩子们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润泽"[受用"等词,与那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离得很远。

在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课外阅读算不上教育的[核心内容",只能说是一种可有可无、聊胜于无的教学点缀。这就涉及一个对[乡村阅读"的认识问题。

时下,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的最大差异,其实并不在于课本知识,而在于见识、视野乃至心灵的自由度。仅靠对课本的苦学勤练,并不能放飞心灵,也很难增长很多见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扩大阅读面,多读书,读好书,从无限丰富的书籍中汲取人生的养分,懂得精神文明的价值。这一点,特别是在人生最初的阶段,尤为重要。

很多学校,包括一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往往注重学校硬件的建设,忽略了孩子们的阅读诉求。那些有志于捐资助教的民间组织、爱心人士,也往往忽略了这些。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要有所作为,在阅读上为孩子多开一些门窗,多一些可以选择的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至于孤陋寡闻,心灵贫乏。

社会捐助也应该积极引导乡村教育拓宽视野,而不是斤斤计较于课本内容的死记硬背。在读物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为孩子们推荐更有营养的课外读物。只要是经典,对每一个人的人生有所助益,书籍的新旧无所谓。此前,媒体报道的[立人乡村图书馆"就是在作这样一种拯救乡村阅读的努力,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要经过专家审阅、推荐,以确保高质量的精神滋养。

乡村中小学也应该多想一些办法,现在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都和城里的学校结对子,不妨在图书馆建设上多与外界作一些交流,让大量的闲置图书流动起来。此外,还可以与城里的图书馆联系,争取图书下乡,以实现书籍的有效阅读。

人乡村图书馆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9月,总部位于*。立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是:在*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各界朋友的主动努力和配合下,逐步建立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期追求的目标。(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