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少年游柳永翻译赏析(专业6篇)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少年游翻译: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少年游字词解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3]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少年游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苍茫中,杨柳如烟;柳*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又抹上一层惨淡的*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影。想到光*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个人资料: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

雨霖铃柳永翻译赏析

归朝欢柳永翻译赏析


《第2篇:少年游翻译赏析》

《少年游·离多最是》作者为宋朝诗人晏几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

【前言】

《少年游·离多最是》,选自《小山词》,北宋词人晏几道词作。此词以自然和人事相对比,用无情之物比有情之人,表达情人离别之苦和相思之怨。

【注释】

①解:懂得,知道。

②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③可怜:可惜。

④佳会:美好的聚会。

⑤难重:难以再来。

【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赏析】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第3篇: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此词上阕写离开长安时所见;下阕以抒情为主,写离别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注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参考译文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

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创作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阕写离开长安时所见;下阕以抒情为主,写离别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受。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在长安东灞桥这一传统离别场所与友人别时的离愁别恨和怀古伤今之情。全词通过描写富有寓意和韵味的景物来表达悲愁与离愁、羁旅与感昔的双重惆怅,使人触景生情,见微知著。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苍茫中,杨柳如烟;柳*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又抹上一层惨淡的*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影。想到光*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赏析二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柳永《少年游》全词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柳永望海潮全词翻译及赏析

2.柳永《抛球乐》全词翻译赏析

3.柳永词《少年游》作鉴赏

4.少年游柳永的诗词

5.少年游柳永

6.柳永《鬻海歌》全诗翻译赏析

7.柳永《长寿乐繁红嫩绿》全词翻译赏析

8.柳永《秋夜月当初聚散》全词翻译赏析


《第4篇:少年游柳永诗歌赏析》

柳永——《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作者】:柳永(987?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留连于秦楼楚馆,终生潦倒。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创作慢词独多,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擅长白描手法,铺叙刻划,情景交融,以俚语入词,多吸收生活中的语言。其词当时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乐章集》。

【注释】:四天垂:天幕低笼着四面八方。前期:前约、预约。狎兴生疏:冶游之兴已不浓厚。萧索:分散。

【赏析】:这首小令可能是柳永晚年这之作。叶嘉莹认为这首词表达了柳永“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


《第5篇:少年游翻译及赏析》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翻译:

高低不一好像烟一样的柳树掩映着灞陵桥。此处风俗依旧和往朝一样,送别的人们,折柳送亲人。衰败古杨柳,攀折已憔悴,如同楚宫中,如柳细腰女。夕阳悠闲照大地,秋光渐消去,离别的忧思如蘅草铺满江岸望不尽。一首送别《阳关》曲,曲尽人肠断,独自倚靠着船栏杆久久行。

解释:

①少年游:词牌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兹以柳词为定格。五十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苏轼、周邦彦、姜夔三家同为别格,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3]

②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③风物:风俗。

④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⑤蘅皋(hénggāo):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⑥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⑦兰桡(ráo):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背景:

柳永作为”西征客“来到汉唐旧都长安,又在灞桥这一个传统的离别之地与友人分袂,他徘徊在桥上,自然神思徜徉,离忧顿生,有感而发写下此词。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置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苍茫中,杨柳如烟;柳*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又抹上一层惨淡的*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影。想到光*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这首词运用了回环断续的艺术手法,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不加丝毫议论,只通过凭吊前朝风物,就抒发无限的感慨,做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个人资料: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篇:少年游晏几道翻译赏析》

原文:

少年游·离多最是

晏几道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

 

少年游·离多最是字词解释:

①解:懂得,知道。

②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③可怜:可惜。

④佳会:美好的聚会。

⑤难重(chóng):难以再来。

 

少年游·离多最是翻译:

  离别跟这样的情景最为相同,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朝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好象是飘飘不定,白云行空,但仍可相逢在梦中。

  可惜的是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而无定*,佳期密约,难以使人信从。认真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少年游·离多最是创作背景:无

   

少年游·离多最是赏析:

   离别和碰上薄情人,是两种不同*质的痛苦。离别毕竟不是死别·,总有相会的时候,“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便是有感而发了。”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水往低处流,尽管千回百转,东西异向,而最终会汇流一处。以流水喻人之离情,这里取其终极于殊途同归的美好结局。尽管流水无情,可能暂时带去缕缕相思苦,耗费生命和时间,但词人以“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之“痴”,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换取甜蜜的重温旧梦。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明知对方浅情薄意,言语无定似行云、一去杳无信息,也不加恨。因为,“犹刭梦魂中”暗用楚王与神女的典故,仍可在梦中相会。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这番”,指宁熙七年遭遇变故,身陷囹圄。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呢!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个人资料: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通判、开封府判官等。*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相关推荐: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_鹧鸪天晏几道

玉楼春晏几道赏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