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课文,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探究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画风。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得到您的阅读。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本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但对话较多,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乐说。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身边人的姓名及已掌握的识字方法,会认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抓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探究文中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从而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创作画风。
3.学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和发现,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小朋友画风的方法,感受大自然中事物随风而动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同时提高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风动的现象,做小风车,收集几张画出风的图片。
老师:小黑板或幻灯片,生字卡片,一幅画有房子、太阳、大树、鸟的画(参照课本插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一、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阅读第一段,引出画风。
1.出示一幅画有太阳、房子、树、鸟的图画(参看课本插图)。
同学们,这幅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个别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指导:加上合适的词语说得更具体一些;按照一定的顺序说。
2.这画呀,是三个小朋友画的。(出示课文第一段)
自由朗读,抽读。
是哪三个小朋友在画画呢,你能响亮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吗?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小艺”,贴在黑板上(或教师直接在黑板上端正书写这三个人名)。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宋、陈、赵”人的姓。耳东陈、走肖赵。
我们再热情地给他们打声招呼。
4.这三个小朋友不但能画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房子、绿油油的大树、可爱的小鸟,他们还会画风呢!(板书课题)
5.质疑:风是怎么样的?(看不见、摸不着、没颜*、没气味)
怎么画出风来呢?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交流:出示词语,抽读,正音。
洁白 乌云 眨眨眼睛
忽然 景物 斜斜的雨丝
旗杆 呼呼地转 显得更美了
3.出示多音字:
ɡǎn一杆秤 一杆* 一杆笔 秤杆*杆笔杆
ɡān旗杆 电线杆 栏杆儿
zhuǎn转身 转变 转达 转送
zhuàn旋转 转动
教师指导:
“杆”是多音字。读ɡǎn时,往往形容较小的木条,可以做量词;读ɡān时用做较长的木棍。“转”也是多音字,做改换方向或不是直接的意思时读zhuǎn;绕着圈儿动的意思时读zhuàn。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两个字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深读课文,合作解疑。
1.风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都用了什么好办法。找出句子,画上波浪线。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幻灯片或小黑板上):
①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3.自由读、抽读。句子中的“她”、“他”分别用文中的姓名代进去,幻灯片或小黑板上改好:
①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②说着,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③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赵小艺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4.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为什么都画出了风呢?你从哪些词里感受到风?自由朗读四个句子,有关的词下加小三角形。
5.逐句讨论,交流,朗读,改编成小诗。
a“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①抽读,我们感受到风了吗?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②板书“雨丝斜”。简笔画。看来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个“斜”字,风啊,就藏在斜斜的雨丝里。
③宋涛真能干。如果你是宋涛,画出了风,高兴吗?高兴地齐读句子。
④我们也很能干,谁能用“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这样的句式编一句诗歌。
b“陈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①抽读句子,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风。
②板书“小树弯”。男女生比赛读这句话。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有风吹过的感受,请你和小树一样弯弯树枝、树干(手臂和腰)。
③风藏在哪里?能再编一句诗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 里。”)
c“只见赵小艺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①哪些词让你感受到风?
②板书“旗子飘”、“风车转”。简笔画:没有风时垂下的旗子和有风时飘动的旗子。玩一玩自制的风车,板画转动的风车(风车转动,三片风叶看不清了)。
③编成小诗:风来了,风来了,风把旗子吹动了,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风车吹动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d小结:瞧瞧我们多能干,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有表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吗?
6.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课文4~8段体会)
四、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1.填空总结并朗读下面一段话,复现再记生字。
赵小艺画了在旗杆上飘动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陈丹画了弯弯的小树;宋涛画了几片乌云和斜斜的雨丝。他们都画出了风。
2.抽读生字卡片。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3.比较记忆:乌鸟 丹舟 涛寿 陈阵
4.指导书写:艺、丹、涛、陈、丝。
艺:草字头的横宜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尽量向左边斜,弯处较圆,向右稍平,钩往上。
涛:右边三横一长撇,右下的“寸”不要写得太偏右下。
丝:上面两个绞丝没有提,没有点,下面长横托住上面的两个绞丝。
丹:第一笔竖撇,整个字稍瘦长,只有一点。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1、2、3、4题。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设计模板2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结合勤查字典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以及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经过大家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的知识。可是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请教一位不会说话的老师,那就是——字典。
二、指导看图。
1. 图1:图中是谁?她正在干什么?
(一位老师正在向同学们介绍字典)
2. 图2,图3: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她们正在干什么?她们的态度怎样?
图2:在小姑娘的房间里,妈妈正在指导她使用字典之类的工具书。
图3:一位老师指导学生查阅字(词)典。
3. 你们还记得查字典的方法吗?谁来说一说。
(两种查字典的方法都可以)
4. 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图4:同桌的两位同学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他们就向字典请教。
图5、6:在家中,两位同学读书时遇到了困难,都在查阅字典。
三、你读过哪些课外书?你使用过字典吗?在什么情况下用的?
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
四、查字典比赛。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拿出你的字典,用你最熟悉的方法查一查,完成表格。
生字 读音 你的字典的页码 组词
拜
墓
端
团
四、小结:
字典等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遇到疑难问题,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可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圃中lspjy分站fydaxue以自己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我们只有勤于查阅字典等工具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结合勤查字典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的习惯。
二、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勤于查阅字典等工具书,才能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中的“主动识字”。
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主动识字就是怎样识字呢?
教师介绍: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很美,内容丰富。同学们都很喜欢我们要读书,学习各种知识,就得先识字。而识字一面要靠老师教,一面要靠自己主动学习。这样,才能认识更多的汉字,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你认识的字中有哪些是自己主动学来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学的?
二、指导看图。
1. 看第3页上面的图,同桌相互说一说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 交流讨论:
⑴图上的小学生在做什么,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在课堂上,老师请这位同学当小老师,让他拿生字卡片领读。)
⑵你认识卡片上面的字吗?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
3. 看第3页下面的图,图上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左面的是一个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通过图片主动识字,并请老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师评判。右面的是两位同学在游览时主动识字。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些小学生识字的态度都很认真,内心十分喜悦。)
4. 你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通过游览认识了哪些字?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一说。)
5.教师小结: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不仅要在学校主动识字,而且要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主动识字。不认识的字可以有选择地记下来,回来查字典解决。
三、作业设计。
准备一本课外识字本,把你在课外认识的字记下来。比一比,谁认识的字最多。
四、我的教学反思:
识字1
教学要求:
3. 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一个偏旁。
4.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5. 了解春节等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小学语文二年级沉和浮教学设计模板3
一、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
三、教学难点
创造*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或水盆)、石块、木块、橡皮、橡皮泥、乒乓球、泡沫塑料、铅笔、钥匙、钉子、硬币、牙膏皮、带盖的小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水槽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仪器叫什么?它有什么用?(装水)我们今天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认识水槽: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盛水容器,它叫“水槽”。
(2)小组观察:把石块和木块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3)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沉”和“浮”来描述这两种现象。)
(4)教师小结: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我们看到发生不同的现象。像石块这样沉入水底的现象叫做沉,像木块这样浮在水面的现象叫做浮。在这节课里,我们就学习“沉和浮”的知识。(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识记“沉”和“浮”两个字。)
2.指导学生实验: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1)观察:看一看要做实验的物体是什么。
(2)指导学生实验
①讲解实验的目的:实验一下,这几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②实验方法:把物体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看一看它是沉还是浮。
③试一试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④把实验结果填写在书中第8页下面的表格里。表格的第一行是物体的种类,如果你实验的物体在表中没画出来,可以在后面的空格里补充上,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拼音写出这种物体的名字;表格的第二三行用来记录物体的沉浮情况,如果沉,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二行的格子里画一个“√”,如果浮,在对着物体下面的第三行的格子里画一个“√”。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了很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平时在生活中还应该注意观察其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了解这些知识很重要,例如我们在做米饭的时候,总是先用水洗米,借助水把米和稻壳分开,就是因为米要沉在水底,而稻壳要浮在水面的缘故。
3.指导学生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方法
(1)怎样让小瓶沉下去?
①观察:把带盖的小瓶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②讨论:怎样让这个小瓶沉入水底?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
(2)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①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边说边演示)我们能想办法让它浮在水面吗?
②小组讨论、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可以边汇报边演示)
④讨论:如果有一块铁,我们也把它做成中间是空的,它也能浮在水面吗?
⑤教师演示:把牙膏皮放入水中,沉底;把牙膏皮捞出来,折成一个碗状,再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
⑥讨论:你们看,这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和牙膏皮像什么?(像碗、盒或船)
(3)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是浮在水面上的空瓶,如果在瓶内放入水或沙,增加了它的重量,就会沉入水底;本来是沉在底的橡皮泥团或牙膏皮,如果把它做成空心的(船状、碗状或盒状),就能浮在水面。这个道理很重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很多船是用钢铁做的,却能浮在水上,就是这个道理。
做游戏
(1)讲解游戏方法: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比赛小船装东西的游戏。各组的橡皮泥团都是一样大的,用这块橡皮泥做一个小船,比一比哪个组的小船装的硬币多。做之前,先商量一下,然后再做;做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做;往船里放硬币时要轻,一个一个地放,直到小船没入水里,减去最后一个,就是这个小船能装的数量。(2)小组讨论、制作、试验。
(3)汇报制作、试验结果。
(4)演示。(请制作得比较好的一二个组在讲台上给同学们演示。)
(5)观察、分析:取得优胜的组制作的船有什么特点?
(6)小结:通过比赛和分析可以知道,把同一块橡皮泥捏得越薄,做成的小船越大,装的东西就越多。
(三)巩固新课
1.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提问:
(1)分别说出三种在水中沉浮的物体。
(2)怎样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水面?
(四)布置作业
1.把鸡蛋、苹果、梨、桃、桔子、番茄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沉还是浮?
2.观察刚下锅的饺子和快要煮熟的饺子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六、参考材料
(一)物体沉浮的条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当物体的重力大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物体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是悬浮在水中。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水的重力。因此,也可以说当物体的重力大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下沉;当物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上浮;当物体的重力等于同体积水的重力时,物体就不上浮也不下沉而悬浮在水中。
(二)空心球制法
将中*丸的塑料壳或乒乓球的外面包上一层薄橡皮泥即可。用空心球和橡皮泥球可做浮沉实验。
(三)物体在水中悬浮实验的做法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调节盐水的浓度,当盐水的浓度合适时,鸡蛋就可以悬浮在水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沉和浮
1.沉(沉入水底)
石块、钥匙、橡皮、铁钉
2.浮(漂在水上)
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模板4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学生人数与上学期基本持平,优生人数和学困生人数基本不变,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教学思想重点仍然以提优辅差为主。上学期,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识字量和阅读能力上,鼓励学生利用生活常见的字多认字识字,鼓励学生多阅读,以提高语文素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许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有所提高,总体成绩有了进步。本学期,在学校轻负担提质量的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提优辅差的理念,我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有阅读,自有吸取课外营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一、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四册教科书围绕着八个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教学内容。
1、春天里的发现
2、奉献与关爱
3、爱祖国、爱家乡
4、用心思考、勇于创造
5、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6、培养优秀的品质
7、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
8、走进科技的世界
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1、《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2、《充气雨衣》
3、《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4、《阿德的梦》。
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
三、“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
四、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标明。
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熟练使用两种查字方法,借助它*识字,理解词语意思,选择意思。
4、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初步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思考简单问题。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和格言警句。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完成阅读练习,参加学校的学科竞赛。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写话中,学习使用逗号。
10、对周围事物额,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葡萄沟》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自然段,抓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第二自然段,在理解各句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第三自然段,帮助学生在理解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录像带和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
2.引入: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中带甜,非常好吃。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最多最好吗?(新疆葡萄沟)
3.揭示:(板书)
好极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葡萄沟这一课。
二、范读课文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板书板书:①葡萄沟的葡萄多、好。②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过渡语:课文中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三、讲读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边听边想:
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定3名同学分句读,说每句话。
谁能把这三句话讲的意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第二句总的说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第三句具体说有哪些水果。
3.默读思考:第二句和第三句有什么关系?
4.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请你联系全文想想:在这一段中,哪句话讲的意思是主要的?(追问)为什么?
你能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吗?
师:今后我们在总结自然段的段意时,就要紧紧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板书)
葡萄沟的葡萄。最惹人喜爱
5.齐读,注意读出人们喜爱葡萄的心情,突出主要内容。
过渡语:葡萄沟葡萄最惹人喜爱,那么,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呢?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板书:葡萄沟的葡萄长得特别好,(而且结得好多)
2.你从书中哪些句子,词语中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
默读边读边画
生答:“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的凉棚。”
〈1〉从“茂密”一词可以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旺盛,又多又好叶子一个压着一个看不出缝隙,说明叶子长得又多又好。
揭示: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你还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答:从“一个个”中,先比较“一个”和“一个个”
书上用了“一个个”,“一个个”比“一个”的数量要多得多。
一棵葡萄就像一个绿*的凉棚,棵棵葡萄都像绿*的凉棚,连成一片,说明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3〉问:为什么说“像搭起一一个个绿*的凉棚”?(观察图)
生答:因为葡萄是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梯田的形状象一级一级的楼梯,一个台阶上就有一个绿*的凉棚,葡萄长得又多又好,连成了一片,所以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的凉棚”。
过渡语:葡萄的长势这样喜人,又丰收在望,你们高兴吗?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2~3名)
〈4〉指名读(2名)评议
(追问)你还能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到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读:“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美丽极了。”
板书
a.从“一大串一大串”中可以看出葡萄不仅长得好,而且数量多,获得了大丰收,一串挨着一串地挂在葡萄架上。
(观察图)这是葡萄成熟后的景象,果实累累一大串挨着一大串。
b.从“有……”中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结得也多,五光十*,美丽极了。
师:从葡萄成熟后的颜*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课文中为什么说“五光十*,美丽极了”?
c.五光十*什么意思?*彩鲜艳,形式多样。
①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小声读仔细体会)再指名读。
②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
③你能结合书上这个句子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葡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④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发言: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彩非常鲜艳。
想象:下过雨后,雨滴落在各种葡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使人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的葡萄,成熟后的葡萄这样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6〉指名读(3名),再齐读。
(过渡语)是啊,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实在是惹人喜爱,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7〉请你接着往下看,哪儿还写出了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指名读,说
(“热情好……最甜……吃个够”)
抓住“最甜”和“吃个够”,因为葡萄多、好、甜才会让人吃个够,反之,也就不会了。
〈8〉通过朗读,分析老师教你在总结段意时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的方法,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
(过渡语)是啊,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再加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让我们吃了个够,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高兴自豪,请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赞美它的感情。
〈9〉齐读
〈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葡萄获得了大丰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人们吃也吃不完,就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很好地食用它,你都知道人们都是怎么食用它的吗?
(学生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来很好地食用它,他们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外,就把剩余大量的葡萄制成了葡萄干。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段(请一名同学读)
1.指名读,其他思考: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生答:把成串的葡萄……葡萄干。
2.在哪儿制成的?*房什么样?
(看实物)(看录像)
3.制成的葡萄干什么样?为什么很有名?
(拿出葡萄干)
〈1〉观察一下它的颜*怎么样?
〈2〉(品尝)味道怎么样?(板书)*鲜味甜有名
师: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老师这儿有三个*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总结段意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这一节主要要讲什么?
(出示小黑板)
(改为投影片)
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哪句是主要的?
〈1〉介绍*房的样子。()
〈2〉流动的热空气使葡萄制成葡萄干。()
〈3〉葡萄沟的葡萄干颜*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方法:
①指名读
②自由读
③判断,说明理由。介绍*房的样子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说明这里的葡萄干*鲜味甜有名。
过渡语: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样好,品种又这样多,已让人垂涎欲滴,葡萄干又是这样的*鲜味甜,又有这么多的用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你们说,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第四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在了解了葡萄沟后,饱含对葡萄沟深深的爱意,发出了心中的赞语,请你怀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抒发出你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3.指定2名读,再齐读。
四、欣赏歌曲
葡萄沟的葡萄瓜果甜又甜,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好地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新疆好》
(过渡语)我们不仅从书上了解到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而且从歌中也听到了,同学们喜欢葡萄沟吗?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仔细体会。
想想:为什么说它是个好地方?
五、小结(对照板书)
1.生:葡萄沟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制成的葡萄干颜*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所以说它真是个好地方。
2.师:是啊,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将来同学们若是有机会去新疆,一定要去葡萄沟观赏那五光十*的葡萄,亲口品尝那刚制成的味道鲜美的葡萄干。
板书设计:
葡萄沟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假如》的教学设计模板6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
1.故事导入。
有一个故事,妈妈小时候听过,奶奶小时候听过,奶奶的奶奶小时候也听过,你们想听吗?听老师讲故事(选择《神笔马良》中马良帮助穷人的片段)。
2.说话训练。马良用神笔给穷人画了什么?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想干什么?
3.板书课题。有个小女孩,她和你们一样,也梦想着有一枝神笔,她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了一首诗,题目是《假如》(板书课题)。
二、读诗歌
1.读正确。
(1)认读字词。缩叹息遥远寻食哭泣健康(课件辅助显示音节)
(2)初读课文。认真地读课文,不会读的字做上记号,问同学、问老师。
(3)抽读正音。
2.读流利。
(1)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3)指导朗读。诗中有三个长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课件辅助出示斜杠指导句子中的停顿)
(4)找规律。“窗前的小树红红的太阳树上的小鸟好吃的谷粒不幸的朋友健康的身体”这几个词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读?
(5)巩固练习。在全诗中继续寻找“()的()”的词组,读一读。
(6)积累词语。摘录两个自己喜欢的词组。
3.读出感情。
(1)范读课文。下面我们来练习读全文,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2)学生评议。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还有什么不足。
(3)教师引导。老师不但在用嘴读,还在用心读;不但在看字,而且在画画。想看看老师脑子里的画吗?(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动画)
(4)学生练读。
(5)游戏助兴:《挑战自我》
三、练说话
1.自由说话。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说话。
2.情景说话。收听几个求助电话(无家可归的老虎、饿瘪了肚子的熊猫、渴得厉害的地球妈妈、中了毒的小青蛙……),用诗歌的语言说话。
3.朗读范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善良的小朋友画一对翅膀,带着你的爱,带着你的情,飞向蔚蓝的天空,飞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四、课外作业
1.请学生自己布置一个回家作业。
2.课外阅读《不要问我为什么》。
[设计说明]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默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二年级语文教学模板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7个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⑵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生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课前准备】
1、cai课件。
2、彩*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则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出示课件)
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请你表演给大家看。生:我知道微风。(表演)生:我知道狂风。(表演)生:……
2、师:小朋友表现得真棒!今天有3个小朋友也很能干,看他们会干什么啊?(板书:画风)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呀?生:他们是谁呀?怎么能把风画下来呀?生:……
3、师:是啊,他们怎么把风画出来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听课文录音,要求读通课文,初知大意,再读读生字。
2、师:你知道了是哪三个小朋友那么能干吗?有礼貌地和他们打个招呼。
通过读名字认识:宋、涛、陈、丹、赵、艺。
3、多媒体出示互相认读生字。
三、读文感悟,学生质疑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还不了解的,师生合作解疑。
四、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1、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小朋友们是怎样画风的呢?
⑵你喜欢三位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为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⑴师:他们是怎么画的呢?请小朋友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互相说说。(相机演示课件,相机板书)
⑵瞧瞧他们多了不起,那么你到底喜欢谁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好吗?
⑶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四、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如果你想用笔写,那也不错哟!(学生口答,相机出示有关“生活中的风”的课件)
2、拿起你们五颜六*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4、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