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深度解析
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仪作为地球模型的功能和重要*,并通过亲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的认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本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太阳和月亮入手,通过对比引出对地球形状的疑问。这种从已知到未知的引导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更直观地展示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形态差异,增强视觉冲击力。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问题,例如“你们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这样认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本环节首先展示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接着,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再到现代科技的佐证,逐步揭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制作成动画或短片,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设计一些角*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模拟他们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地球的大小
本环节首先展示地球的大小数据,包括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和周长,让学生对地球的尺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讲解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并解释使用平均半径的原因。
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其他模型,将地球的大小与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对比,例如足球、篮球等,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概念。
可以设计一些计算题,例如根据地球的周长计算赤道的长度,或根据地球的表面积计算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的比例,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对地球大小的认识。
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的特点
可以将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带入课堂,例如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星空地球仪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球仪的功能和用途。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知识竞赛,例如说出某个国家的经纬度坐标、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名称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制作简易地球仪
制作过程
本环节指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并强调制作过程中的要领。最后,评选出制作优秀的地球仪,并进行表扬。
可以提供多种制作材料和工具,例如气球、纸张、颜料、剪*、胶水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出个*化的地球仪。
可以将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方便学生回顾和学习。
三、课堂小结:回顾内容,巩固知识
本环节通过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记忆。
可以采用问答、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课堂小结,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
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例如绘制地球仪简图、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等,巩固学习成果,并延伸学习内容。
四、 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教学设计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作品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采用更丰富的评价方式,例如课堂提问、小组合作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特点。
可以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学习档案相结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为学生的个*化发展提供依据。
五、 教学反思:不断反思,改进教学
本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
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例如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角*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
需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利用互联网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总之,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地球,理解地球仪的功能和价值,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反思2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3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
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板书4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小编整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②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③会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观察地球仪。
难点: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①地球的形状
展示课件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看图讨论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教材图1.1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通过互相讨论探究,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1.3)
解释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
这样引入新知识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
(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教师及时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同学。)
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观察,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多鼓励。)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知识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培养学生一种为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课件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
①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②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及时表扬、鼓励、随时启发、纠正、解释。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④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归纳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学们一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c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范文6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一、分析教材
《地球与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二、优点与不足
这节课优点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基本上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高。
不足之处:
1、由于对教材不熟,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2、实际教学中,我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给个别学生造成了压力。
3、缺乏多样*和趣味*。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
三、改进措施
尽快熟悉教材,扎实备课。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纬线和经线。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初步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能否较好地完成这一节的教与学,关系到这一章的教学效果甚至整个地理教学的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前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建立地理空间概念。适量的学生作业(配有大量的图形)将抽象知识平面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用数据描述地球事物大小指标。用地球 仪观察、演示、讨论比较经纬线事物差异。通过列表,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
难点: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地球与地球仪》教学反思8
“地球与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是地球仪和相关的教学挂图。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我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常紧张。
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尽量让地理课程贴近生活,把地理课程生活化、趣味化,如教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让学生看了地球的卫星照片时,为了提起课堂气氛我说“请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地球母亲的照片,她美吗?”有学生回答“她是靓妹”,还有学生说“她是一个孕妇”(都不是诚心的回答,蛮有起哄和捣乱课堂的火*味——学生太调皮了,想给老师下马威),我不知哪来的灵感(太突然了),顺口答道“对,地球确实是一个怀孕的靓妹,她孕育着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星球。她肚子涨得圆圆的,看上去像皮球”(点明了地球的形状),接着我又问:“大家说,如果要给这位靓妹孕妇穿一条裤子的话,要给她找多长的皮带?”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地球的赤道周长(可能被我的应变能力折服了吧),一堂本来要乱成一锅粥的课,竟然一气呵成了。
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还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也一直是我近20年来地理教学生涯的一块心病,有时也在想,教材编写者能不能不把这么繁难的知识点安排在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起点,学生又怎样学习地理课程呢?希望有办法的同行们给指点津迷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9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一)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二)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三)
一、分析教材
<地球与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二、优点与不足
这节课优点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基本上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高。
不足之处:
1、由于对教材不熟,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2、实际教学中,我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给个别学生造成了压力。
3、缺乏多样*和趣味*。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
三、改进措施
尽快熟悉教材,扎实备课。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