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卡尔顿坐在厨房的窗边,望着烈日照射下的玉米地。今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他家屋子的周围满眼都是高高的玉米。
他的妻子休伊站在水槽边,用凉水洗胡萝卜。她时不时看一眼外面的天空。她巴望着天上出现云块,但还是烈日当空,看上去令人不安。已经二十七天没有下一滴雨了。
吉姆抬头瞧一眼不见一丝云彩的蓝天,叹一口气。“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休伊是个壮实的女人,今年四十出头。她把胡萝卜放入水槽,然后擦干双手,向她的丈夫走过去。吉姆坐在轮椅里,一只脚往前伸着。
一个月前,他翻修谷仓的时候,不小心从高处摔到了地面上,造成腿部骨折。x光检查显示他的脊椎骨也受到了损伤。至于受损程度、吉姆以后是否还能行走,大夫当时还说不准。
休伊站在轮椅一侧,轻轻抚摩着吉姆的脖子。“你说的有道理。”她低头看着他说道,“确实,干旱太让人焦心了。”
她瞅着窗外自家的菜园。他俩曾商量不去管园子里的蔬菜,让它们在烈日下自生自灭。
但他们家那三百英亩的玉米地,不管不行啊。
她弯腰吻了一下他的头。“咱们会没事的。”她平静地说。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吉姆的邻居帕皮·迪克森家的玉米叶子开始发黄、卷曲。
一天,休伊刚从菜园干活回来。吉姆告诉她,他刚刚跟帕皮通过电话。帕皮家的玉米不行了,几乎看不到穗子,连梗都被晒黄了。
“帕皮说,如果这个周末还不下雨的话,他要把他地里的玉米全部犁掉。”吉姆显得忧心忡忡。
“全部犁掉?”休伊看了吉姆一眼。
“他是那样打算的。可能他过分*心了。我们家的玉米种子跟他家是一样的,又是同时种下去的。可是我觉得我们家的玉米眼下还长得好好的。”
又过了几天,休伊从镇上办事回来。吉姆听到她开门的声音。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和她打招呼。
她走进屋里,目光中满是疑惑。
吉姆正襟危坐,但脸上满是笑容。她放下背着的包。“你不会是要告诉我,”她说,“天就要下暴雨了吧。”
“比那个好多了。刚才医生打电话来,说我后来的x光片看起来很好,比预想的要好。”
吉姆顿了一下。他笑得更灿烂了。
“医生估计我下个月就能走动了。”
“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这个消息真是太好了!”她含笑说道,忽然跳了起来,在屋子里轻快地转了几个圈。
“这个消息是不是比下暴雨还要好?”
“啊,是的,亲爱的。比下暴雨好上一百倍。”
“你知道,”他握住她的双手,“一个月前,我不知道今后咱们怎么生活,净朝坏处想了。然后来了好消息,
干旱一下子变得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是啊。那以后我就不用夜里偷偷摸摸去浇水了。”
“你是说,给菜园浇水?”
“菜园,还有从这屋子能看到的所有玉米地。”
“玉米地?”吉姆两眼盯着她看。
“面对天灾,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改变不了天气,只能让你眼睛能看到的玉米长得好些。”她微笑着说。
屋外,依然是满眼的高高的玉米。
阅读题:
1.小说多次写到“烈日”“干旱”,有什么作用?(2分)
2.品味下面句子,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情。(4分)
(1)“旱得太久了。眼睁睁地看着叶子被晒得卷起来,真拿老天爷没办法。”顿了一顿,他又说,“不过,担心也没什么用,只会让心情变得更糟。”
(2)“能走?”她直盯着他的眼睛,“他真的说你还能走?”她弯下腰,双手捧住吉姆的脸颊。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休伊这个人物形象。(3分)
4.小说以“高高的玉米”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5.阅读本文和链接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悟。(3分)
【相关链接】
材料一: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其中一位受伤的小女孩,尽管身上有血迹,但她仍微笑着说:“我没事,我不哭,我很坚强。”
材料二:因病致残的巴雷尼,在母亲的鼓励和帮助下练习走路,做体*,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酷打击。后来,他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参考*:
1、(2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吉姆夫妇因天灾人祸引起的焦虑与不安的心情。
2、(4分)(1)写出了吉姆看到玉米叶被晒卷的痛心与无奈,同时也是对妻子和自己的安慰。
(2)表现出休伊听到吉姆能行走的消息时的疑惑和惊喜之情。
3、(3分)在灾难面前,休伊偷偷给玉米地浇水,让吉姆见到高高的玉米,看到生活的希望,默默地给予他精神的力量。从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坚强、乐观、默默奉献、对丈夫充满爱的中年妇女。
4、(3分)“高高的玉米”既指吉姆家的玉米长势好,也象征了休伊壮实的形象、坚强的*格,同时也象征吉姆夫妇在灾难中的希望。
5、(3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在灾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坚强、乐观、战胜一切困难。
玉米的馨香阅读附*2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比如画线句中,①透着权力的强硬,②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乡长和*对比揭示主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d.三儿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刻画。
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2)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按事件发展顺序简要分析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6)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也有人说是乡长。你认为是谁呢?请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参考*
(1)b项3分,e项2分;a项1分。e项,完全看到希望与文意不符,只是说,看到了一些希望。a项,小说重点不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
(2)①说明那片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②推动情节发展,让三儿、*、乡长、县长在玉米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情感。③烘托人物美好的心灵。(答其中一点得2分)
(3)参考*:①在接到乡长“搞掉那片玉米”的通知后,“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表现了他的惊讶忧虑;②在*说“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后,三儿的心里便**的。表现了他的*楚同情,③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的这个职位,见到乡长,三儿“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面对乡长的询问,三儿有点结巴,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斗争,④面对乡长的威胁,三儿无声地点头。天黑了,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后面写了辞职书,说明三儿已作出决定。(答到3点,就给6分)
(4)*:这是个开放*的题目,从两个方面自圆其说都可以。
第一: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因为①三儿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篇幅,②文章大量描写三儿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三儿宁可不要自己的工作,也要帮助*的美好品德;③小说重点刻画三儿,表现他为民着想,与乡长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对比。④小说通过三儿这个人物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第二:我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乡长。因为①乡长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②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要强制搞掉那片玉米,“狐疑地盯着”三儿,到结尾“眼睛湿润了”表现了人*的复杂;③那么三儿的作为和精神触动了乡长,推动了乡长的反省。④小说通过乡长这个形象,揭示了有些官员一切唯上,搞“一*切”的形式主义的主题。
(观点1分,分析6分。1点2分,2点3分,3点5分,4点7分,答到相关意思即可。)
最棒的玉米现代文阅读*3
从前有个老婆婆,他在屋子后面中了一大片玉米,眼看着收获的日子一天天近了。
一天,一个颗粒饱满裹着几层绿衣的玉米说:“收获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摘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玉米!”周围的玉米看了他几眼,也都随声附和的称赞起来。
收获的那一天,老婆婆只看了看最棒的玉米,并没有把它摘走,“老婆婆可能眼力不好,没有看见我,明天,明天他一定会把我摘走。”那个最棒的玉米自我安慰着。
第二天,老婆婆又唱着歌摘走了其他玉米,唯独没有摘走他。“明天那个老婆婆一定会把我摘走的!”玉米仍然自我安慰着。
第三天,第四天,那位老婆婆仍然没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很多天,那个最棒的玉米被摘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直到一个漆黑的雨夜,那个最棒的玉米才突然想到: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棒的玉米,其实是过高估计了。其实我是今年最差的玉米,连老婆婆都不喜欢。我白天,我顶着烈日,原本饱满又整齐的颗粒变的干瘪坚硬,整个身体像要*似的;夜晚,我又要和风雨搏斗,眼看躯体快要腐烂了,我真是自作自受呀!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一缕柔和的阳光照在那个最棒的玉米的脸上,他抬起头睁开眼睛,一下子看到老婆婆站在她的面前。
老婆婆正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是今年最好的玉米了,留着他作种子,明年的玉米一定长得更好!”
这时,那个最好的玉米终于明白了老婆婆为什么不把它摘走。他正想的时候,老婆婆小心翼翼的摘下他,轻轻放在口袋里。
相信自己,但有时候需要再等待一下。
1、写出最棒的玉米经历的心理历程?
由患得患失——→自暴自弃——→终于领悟
2、“这时,棒玉米才明白老婆婆为什么不摘走它的原因。”你认为老婆婆不早摘走这只棒玉米的原因是什么?
*:留着他作种子,明年的玉米一定长得更好
3、假如老婆婆把“最棒的玉米”和其它玉米一起摘走,你认为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
*:结局是:告诉人们很多时候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要活在别人的恭维中,生活中要脚踏实地
4、你有没有“棒玉米”的毛病?你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什么启示?
*:没有,得到的启示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相信自己
玉米饼里加了糖阅读*4
玉米饼里加了糖
①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②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
③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___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④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____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 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⑤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⑥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第二,你不应该哭,而是应该骄傲地笑。昨晚你母亲来过了,拿着两个面包和两根火腿肠,你去义务劳动了,她把东西交给了我,说你明天拿着粗粮和大伙出去不好。你母亲为了买这点儿东西,舍不得钱坐车,走了3个小时不管你认为这几个加糖的玉米饼能不能拿得出手,我都认为这是今天这里最好吃的东西。饼里加了糖,这是你最甜的人生,因为在你成长的路上,有一位智慧的母亲,更有一位为了生活在努力改变的母亲,这是其他同学都体会不到的,也享受不到的。你所享受的这份爱,是独有的。"
⑦我有些惊讶地看着王老师,泪水突然止都止不住。在这些真诚的话语里,我看到了卑微的力量,也看到了珍贵的贫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2分) 。
2。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按要求填空。(2分)
a。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1) 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甜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b。我(2) 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
要求:(1)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心理活动的词。(2)上填写一个描写程刚神态的词语。
3。你是如何理解第⑦段加点词语[珍贵"和[贫穷"的?(2分)
4。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父母亲都会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我们的爱,读了这篇文章,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感想。(3分)
参考*:
1。为玉米饼而自卑的[我"在老师的教育下改变了想法,认识到了母爱的伟大。
2。(1)示例:忐忑 (或悬)
(2)示例:满脸通红(或极不自然)
3。[贫穷"是指[我"的家里生活拮据,买不起好吃的去郊游。[珍贵"体现了[我"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激。
4。开放*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阅读及*参考5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马亚伟
①大平原无边无际绵延开去,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刚刚睡醒一样,打着呵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四野漫散开来。金*的晨光,纷纷披落。
②父亲坐在田头,一脸欣喜。他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做根,他自己已经像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③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
④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一脸沮丧。原来,半路上遇上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赔大了。
⑤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旱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他把手中的旱烟*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
⑥以后的日子,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玉米田里。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地,愈发显出厚重的底*。风过处,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一片憧憬。
⑦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显出迷人的风韵。棵棵玉米上,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那么恬然自得,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爽朗的秋天,天无边无际地蓝着,云自由自在地飘着。玉米田里的我们,笑声连成了串。好收成,就有好日子。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快要把粮仓挤爆。
⑧以后的日子,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语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⑨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羊城晚报(广州)》2016年1月24日
10.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父亲情感的变化。(4分)
(喜悦)——()——()——(喜悦)
11.开篇由大平原风光写起,有哪些作用?(4分)
12.请品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
13.文中画波浪线一句中五次写到玉米的“笑”,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以“西瓜遭殃了,还有玉米”为题有何好处?(3分)
参考*:
10.(喜悦)——(沮丧)——(憧憬)——(喜悦)
11.(4分)由优美的自然风光写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烘托人物喜悦的心情;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为全文笼上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每点1分)
12.(6分)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2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经受生活沉重的打击后的痛苦,(2分)以及在悲苦的境遇下倔强的姿态,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心。(2分)
13.(4分)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成熟后的美好姿态,(2分)更烘托了“我们”在玉米丰收后愉快的心情。(2分)
14.这一标题新颖独特,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标题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1分)标题是父亲的一句话,质朴明了,既表达出“天无绝人之路”的意思,又符合父亲的农民身份和个*特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