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薛宝钗所做的诗词作品中比较有名的是《临江仙》。下面来看看。

临江仙(薛宝钗)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诗词(优质8篇)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同是咏柳絮,黛玉的《临江仙》缠绵悲戚,宝钗却做欢娱之词,将这个人物的思想*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建桃花社时的大观园正如词中所写,“蜂围蝶阵乱纷纷”,变故即将来临。而宝钗是一个深有心机,又颇有处事本领的人,她一向以高洁自持,又深得封建家长的喜,自然没有什么“丑事”沾身。所以她能“解舞”、“均匀”,不会像落絮那样“随逝水”“委芳尘”,而是要“频借力”“上青云”。这也恰恰展现了薛宝钗的勃勃野心,希望能够有朝一日能够爬上“宝二奶奶”的宝痤,大权在握。书中她的愿望的确是实现了,但是给薛宝钗带来的也只是无限的悲凉:她虽然赢得了权势,却没有赢得宝玉珍贵的爱情。到后来宝玉斩断尘缘而去,薛宝钗只能一生独守空闺,晚来也必凄凉寂寞。

《咏白海棠》其二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胭脂洗出秋阶影,*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雪,喻其*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


红楼梦之薛宝钗读后感2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下面是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之薛宝钗读后感,欢迎参考~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在红楼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围绕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展开的爱情悲剧。爱不爱谁,贾宝玉做了坚决的决定,“都道是金玉良言,俺只念木石盟”,但悲剧的产生就是宝玉爱谁和最后娶谁这两者的不一致*。

在这个悲剧中,林妹妹魂归离恨天,薛宝钗看似是这个故事最后的“胜利者”,众人均有同情弱者的情绪,也因此让她被更多的人不待见。因为她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因为她的城府颇深。

可是,在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过去也曾天真烂漫过。她苦心教育林黛玉不要看杂书时,就曾经说过,“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她因一个碧玉佩教导岫烟时,也如是说:“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过去是没有这般工于心计,也是像少女般淘气、爱打扮。她的工于心计,倒不如说是一种与年纪不相符的成熟表现出来的四平八稳。

我们可以想象薛宝钗是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逼迫自己成长的。父亲突然间撒手人寰,淳良的母*夜以泪洗面,鲁莽的哥哥一应经济行事,全然不知。在这种情况下,聪敏且有责任心的闺中少女,迅速成长,以期待为亲人分忧解难。所以,在这群大观园的少女中,只有薛宝钗认得当票,知晓次残人参的制作方法。她早一步看透了世间繁华的虚无,看尽人心险恶的世俗。所以,也只有她能写出讽刺世人毒辣的《讽和螃蟹咏》。

如果撇开心计不讲,薛宝钗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娶妻当如薛宝钗。”相对于林黛玉的飘逸、不真实,薛宝钗的气质亲切,安分随和,温和娴静,体贴贤淑。她的学识渊博,博古通今,纵览群书;善于女红,手艺精细鲜活。同时,她的外形也是非常靓丽出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在她羞笼红麝串时,连宝玉也看住了。

那么,薛宝钗到底有没有爱上宝玉呢?看她在比通灵时不经意间纵使金莺微露意;在宝玉的注视下羞笼红麝串;在平常,款款提醒宝玉勿饮冷酒,适时适当地给与宝玉诗书上的帮衬。特别是在宝玉大承笞挞之后登门赠*,大有深意,隐喻言中,那种娇羞怯怯管弄衣带的姿态,一番绵绵情意不问可知。更不用说在绛云轩情不自禁为他绣鸳鸯了。

所以,文章一开始,林黛玉对薛宝钗的敌视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聪明灵秀的女孩自然能够悉晓对方的心思,所以黛玉初始认定宝钗心里藏奸。二人的情景象极了三国中吴蜀联盟初期的瑜亮之争。聪敏较宝钗不会没有意识到黛玉的步步进逼,她一路稳扎稳打、以攻为守、广结善缘,更在后来兰言解疑癖,成功化解林黛玉对她的敌意。

在完成“钗黛合一”之后,薛宝钗面对感情也是非常矛盾的。她并不似林黛玉似的,将自己的满腔热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了宝玉或喜或忧。她的过人之处在于,她将自己的爱恋控制在封建制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她的爱恋分为两个部分:起初,她恪守本分,将自己的心思收拾起来,接受命运为她安排的选秀事宜,我甚至愿意相信,她是真心祝福两个玉儿的;在选秀失利之后,她不动声*的实行金玉良缘。

宝钗是在宝玉和黛玉已经情真意切、耳鬓厮磨之后才来到贾府的,她和她胸前的金锁,只是起到刺激那一对恋人的爱情火花更加绚丽的作用。虽然作为后来出场的薛宝钗,在感情上失了先机,但是在后阶段,对于金玉良缘她是志在必得的。因为,她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她不过是身体力行,践行“联姻”,让贾府和薛家关系的更加紧密。所以不得不说,薛宝钗是生活的强者,连对待感情,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其实,在感情上,无所谓对与错,薛宝钗就是那么明媚的女子,贞静温娴。她更多层次上是为了家族,用柔弱的双肩担起生活的重担,甚至于自己的爱情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才敢酝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一生也是悲剧。她悲剧不在贫寡终老,而在于命运为她安排的爱情,终究还是不能属于她。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3

导语: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这一人物的*格分析,欢迎大家了解。

薛宝钗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4

薛宝钗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希望喜欢!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林黛玉及薛宝钗人物*格5

导语:《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围绕这一基本*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格更加复杂和丰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黛玉及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学习。

林黛玉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格之美。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格。


薛宝钗人物分析红楼梦读后感600字6

姓名:薛宝钗

别号:蘅芜君

籍贯:金陵

辰日:正月二十一日

特征:生得肌肤丰泽,雪白的胳膊,脸若银盆,眼同水杏。比林黛玉更具一种妩媚。

人物分析:曾经有人说过:薛宝钗与三国演义的曹*有一个共同点,同样都是乱世之奸雄,乱世之能臣。

读《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个反应:凡读到魏*战败,心里必然欢喜;凡读到蜀*伤亡,心里自是优焚。读《红楼梦》的人也会有类似的心态,然而却不太相同。不是觉得林黛玉尖*,就是觉得薛宝钗虚伪。

要分析薛宝钗这角*实在是不容易,因为世人早有太多主观感情投在林黛玉的身上,而薛宝钗偏偏在生活上与林黛玉是唱反调的,所以会导致大多数人对薛宝钗反感。

黛玉追求爱情,我们知道。但是薛宝钗追求的是什么?爱情?不是,至少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妇女是不会追求爱情的。金钱?更加不会,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而且也不见得有例证。那么是否为功名?更是遥不可及。那么到底,薛宝钗所追求的是什么?

从种种证据来说,我们可以客观地得出一个总结:薛宝钗是很用心,很有计划,而且很敬业地制造一个好名声。

对。我们可以说:薛宝钗的目标就是提高自己身价,为自己的名誉推销。至于推销的过程是好是坏,这个已经不是主观的问题。

生来她是妇女,她就活出了妇女之典范。若她生来是个须眉,那么她的前途将会是无可限量!

宝钗会扑蝶,而黛玉只会葬花,一个是会把握活的,一个只懂悼念死的。*格的两种极端都展现在二人身上了。作者既写出了一个实际的、功利的宝钗,同时也写出了一种与黛玉世界相反的价值观。

确实薛宝钗是社会上的典范贤妻,是合于实际的。即使活在今天的世界,薛宝钗的人生方向也是成功,有成就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薛宝钗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结局分析:宝钗的结局,大概也是要与宝玉成婚。这个是必须的,因为这是黛玉悲剧的重要一部分。但当二人的婚姻脱离了黛玉的悲剧之后会延续呢?如今的结局,宝玉出家,宝钗守活寡,但却生了一个孩子,这也是再普通不过的结局。

《红楼梦》写了古代封建社会下*的生活情况,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片混乱好动荡不安的景象。

[薛宝钗人物分析红楼梦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判词的英译赏析7

红楼梦中你是喜欢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下面是这两个姻缘里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的英译赏析,欢迎阅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杨译:

Alasforherwifelyvirtue,

Herwittosingofwillowdown,poormaid.

Buriedinsnowthebrokengoldenhairpin,

Andhanginginthewoodthebeltofjade.

霍译:

Onewasapatternoffemalevirtue,

Oneawitwhomadeotherwitsseemslow.

Thejadebeltinthegreenwoodhangs,

Thegoldpinisburiedbeneaththesnow.

解析:

1)此判词,运用典故。“停机德”和“咏絮才”都是*古代故事。“停机德”指合乎封建妇道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品德。而“咏絮才“运用晋代谢道韫的典故,指女子聪明伶俐。曹雪芹此处使用这两个寓言的目的是描述薛宝钗的妇德和林黛玉的才华。

2)杨译采用意译将“停机德”译为“herwifelyvirtue”,而对“咏絮才”则采用直译“herwittosingofwillowdown”不免会另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这两个典故,莫说西方读者,就是*读者也知之甚少,所以此处笔者认为这两个典故意译为佳。

3)判词中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玉带林”中有林黛玉的姓,且回文并谐音“林黛玉”;“雪”谐音“薛”,“金簪”语义双关“宝钗”,这里代指“薛宝钗”,两种翻译都失去了原文修辞的韵味。虽然译者尽力体现其艺术*,但不可能保证诗词内涵的等值。这也是翻译中无法避免的文化损失。

金陵判词使用了大量修辞格,暗含玄机,原文中的许多修辞格几乎无法翻译,翻译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篇幅有限,本篇文章仅选取三位人物的判词进行简短分析,两种译文皆是大家之笔,都体现了译者为把判词所包含的意境美、形式美、音律美和文化内涵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我心目中的主角薛宝钗《红楼梦》读书笔记8

不哭不啼不闹不矫不作,何许人也?

薛宝钗是也。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主线人物,宝、黛二人的悲剧贯穿始终。薛宝钗虽不是此爱情悲剧的当事人,但也有着相当高的地位。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只可惜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

宝钗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以林黛玉之名嫁入贾家,也深知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却无力抵抗。薛母再疼她,也无能为力,贾母如此有诚意,自己又怎生婉言拒绝?何况,薛蟠之事,贾家也尽了不少力,宝钗也不想为难母亲。嫁于宝玉后,虽说黛玉已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仍是舍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说来,得人心又如何?最终也未得幸福。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就拿此二事做分析。她时而劝戒宝玉,宝玉无悔改之意,她也不勉强,一她是姨娘家的,不便多说;二袭人如此劝慰,仍不见起效,多说也无效。就此打住,多说无意。再拿她与宝玉结婚之时,伺机将颦儿的死讯告诉他,也显示了她的才智。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在来说说我自己的见解,我自认为对宝钗的为人,*格,想法都不够了解。我只是以一个常人的角度来思考。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哭不啼不闹不矫不作,这就是我读《红楼梦》对薛宝钗的印象,我认为,她才是我心目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