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出处】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原文及赏析(实用9篇)

【意思】回归洛阳的船儿,离广陵已越来越远,但云雾中广陵的树*仍依稀可见,晓钟的残音还萦绕在耳边……

【全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全诗赏析】

第二联“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进一步给读者作了交待:归船不解人意,要把一对好友,一个搁在扬州,一个运至洛阳。此时,作者神往目注的广陵城头,树林越来越模糊不清,钟声也愈来愈隐约难辨了。离人的悲伤心情,迷蒙的广陵树景和残钟的袅袅余音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如泣如诉,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读者。这里,作者既没有说愁,也没有道苦,而是用形象抒情,用形象敲击读者的心扉,收到了耐人寻味的特殊效果。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原文阅读及赏析2

【诗句】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出处】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意思】世上的事就像这长江大河中的行舟一样,上上下下,哪有静止不动的时候!两句诗慨叹世事多变。

【全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①扬子:指扬子江,地近瓜州的古渡口,为唐代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元大:姓元,排行老大。校书:校书郎的简称,官名。②凄凄:形容心情悲愁。③归棹:归舟。棹,船桨,指代船。广陵:今扬州。④此:此处,指广陵。⑤沿:顺流。洄:逆流。

【全诗赏析】

五六句交代这首诗的寄赠对象为“元大”。今天在此地广陵城一分别,在何处能再相见呢?分别已引发深深的愁绪,现又不知何时在何处再相见,又引发一层愁苦,从而强调朋友重逢的不易,同时也照应了三四句的感情基调和诗人的所为所感,让读者深深地体味和理解诗人与好友的难舍难分。

结末二句从泛舟悟出普通道理。用行舟作比,波永不停,舟永不静,在水流上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总之没有“住”的时候。一方面宽解了眼下与好友的分别(从舟行水上得到的启示,分别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感叹了未来的不可捉摸。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古诗原文和赏析3

【诗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出处】唐·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意思】扬子江畔,诗人驾着一叶孤舟即将远行。这时回望广陵,只听见林间传来晨钟悠长的余音。今朝别了故乡,别了亲友,何时再能相遇啊!诗人写出了自己离别之际听钟声的瞬间的心潮起伏。诗句的奇妙之处在于“残钟”两字。本来诗人此时的心情够凄凉难耐的了,而那清寂袅袅的残钟声又不绝于耳,听来凄凄切切,似唤游子归来。可想而知,诗人心境越发破碎难支了。这两字给诗句增添了韵外之趣、弦外之音,使诗境愈加凄怆苍凉了。

注:棹(zhào),船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处,时。

【全诗】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全诗赏析】

诗人要和元大分别,离情凄凄。但又默默不语。让烟雾、归船、残钟、树影去说话,实可谓智高一筹了。下面,第三第四联,作者说话了,但也平淡无奇:“今天在这里一别,谁知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又能重逢,而世上之事,犹如波浪中的小船一样,或者随波逐流,或者在旋涡中打转,怎能停得住呢?”作者在这里是冷静地自言自语着。一方面说清了重逢不易的婉惜,一方面又好像在安慰自己的友人,同时也在排遣着胸中的离愁别苦。古人云:将欲扬之,必先抑之。这番平淡无奇的申述,也正好妙在这里。

这首诗,前二联写景,轻描淡抹;后二联抒情,冷静陈述,唯有“凄凄”二字立异。正是由于全诗以“凄凄”二字作为诗眼,才给读者打开了窥视内涵的窗户,方能使得在平淡处见波涛,冷静中闻巨澜。韦应物正是擅长这种艺术手法,把友情诗写得恰到好处。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的译文及赏析4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这两句是说,与友人离别,心里很悲伤,又不得不离开。可回头一想,世上的事,就像波浪中行船,要么是顺流而下,要么是逆流而上,由不得自己,哪有一直稳在原地不动的道理。好朋友也是这样,有聚有散,本属常理,用不着过分悲伤。这既是自解,又是安慰朋友。词平理端,“含蓄不尽,愈见情深”,颇耐寻味。

出自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初发:启程出发。扬子: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南。

①世事:世上的事。

②沿洄:顺流而下叫沿,逆流而上叫洄。

③安得:哪有。哪能。

参考译文

凄然地辞别了好朋友,驶向烟濛濛的江心。

在乘船返回洛阳之际,传来广陵树间的钟声。

此时我们在扬州惜别,不知何处才能再相逢。

世间事如同浪里行舟,不论顺流逆流怎能停。

赏析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古诗阅读及赏析5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①初发:启程。扬子:长江又称扬子江。此处指长江上渡口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姓元的朋友,行大。校书:官名,掌校理典籍。唐代秘书省及弘文馆均设校书郎。②亲爱:指好友。③归棹洛阳人:指自己乘舟回归洛阳。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④沿洄:顺流而下叫沿,逆流而行叫洄。

【解题】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前后曾游广陵(今江苏扬州),次年西归。此诗约作于由扬州启程返归时。初发,启程。扬子:扬子津,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南,近瓜洲。元大,名不详。校书,官名,唐秘书省置校书郎,掌校勘典籍。诗中抒写辞别友人之依依离情,生动感人;末以舟行回旋,喻世事反复难以自主,感慨遥深。沈德潜《唐诗别裁》云:“写离情不可过于凄惋,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此种可以为法。”

【译文】凄楚而别,我离开了亲爱的友人;扁舟轻荡,驶入了烟波浩渺的长江。回归洛阳的船儿,离广陵已越来越远,但云雾中广陵的树*仍依稀可见,晓钟的残音还萦绕在耳边……。今日一别,天各一方,再次相逢,未知何处?世事如波上之舟,颠簸不定;身世随宦海浮沉,又怎能定居一乡?

【赏析】

这是一首离别诗。代宗广德元年(763),韦应物被任命为洛阳丞。乘船离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因思念友人元大,故作此诗。

“凄凄去亲爱”,诗人怀着凄怆的心情告别朋友元大。以“亲爱”二字称友人,足见二人交谊的深厚与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泛泛入烟雾”,但船终于启行了,荡漾着慢慢驶入大江茫茫烟雾之中。“泛泛”,荡漾的样子、浮动的样子。诗人惆怅若失的心恰如荡漾在烟雾迷蒙的江面上的客船,景物也似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离情,变得朦胧迷茫了。

诗人摇桨向着洛阳归去,忽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向为人称道,号为“六朝佳句”。对仗工严又无人工痕迹,且用倒装语序,正常的语序是“人划棹归洛阳,广陵残钟响彻树林”。这是一种诗意的语言,一种诗*的表达。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友人越来越远,离别背景物全然引出,更觉离别的苦痛与心伤。

在这分别之际,朋友之间难舍难分,诗人满怀愁绪。“亲爱的朋友啊,今天我们在此分别,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呢?世事难料,如同江上浮动的小船,不一定要飘向何方,哪能由我们自己做主啊。”诗人一方面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自我开解,亦安慰友人。看似平淡,却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深情,传达无限情意。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人心弦。《唐诗笺要》评此诗说:“数字内无数逗露,无数包含,了却情人多少公案。元明间才人为一‘情’字作传奇千百出,不敌这首。”话说虽得有些夸张,却把握住了此诗“含蓄不尽,愈见情深”(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高妙手法。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的原文注释及赏析6

原文:

出自《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凄凄去亲,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⑴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⑵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⑶泛泛:行船漂浮。

⑷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⑸“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⑹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⑷还:再。

⑻世事:世上的事

⑼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2][3][2]

参考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赏析: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赴任洛阳(今属河南)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7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韦应物的作品。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诗词赏析8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解

1、亲爱:指好友。

2、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3、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翻译赏析9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古诗全文如下: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前言】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首词写作者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途中,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首联写别离之“初发”。颔联写友人乘舟归去。颈联写期望重逢。尾联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注释】

(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元大:未详何人。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2)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3)泛泛:行船漂浮。

(4)归棹(zhào):归去的船。棹,船桨。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5)“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6)今朝(zhāo):现在,今天。此:此处。为别:作别。

(7)还:再。

(8)世事:世上的事

(9)沿洄(huí):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翻译】

悲伤地离开了亲爱的朋友,飘荡的小船进入了烟雾之中。归舟上是洛阳的游子,回头望去,看到广陵城的树,耳边响起残余的钟声。今天在这里和你分别,何处还能再相遇。世事就像波浪中的船,不论顺流逆流又怎么能停得住呢。

【鉴赏】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试想: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