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作者:唐·李益

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

唐诗赏析原文翻译与作者介绍(优秀9篇)

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注释

一春晓闻莺:全诗校:“一作蜀川闻莺。”武相公:即武元衡。武之原唱《春晓闻莺》韩愈亦有《和武相公早春闻莺》诗。李益诗当为同时和作。

二全诗校:“一作西道山川意不平”。

③似:全诗校:“一作自。”写:发抒。全诗校:“一作雪。”文君恨:传说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成婚后,相如复欲聘茂陵女子为妾,文君因作《白头吟》曲以寄恨。见《西京杂记》卷三。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翻译王昌龄原文赏析唐诗作者注释2

《送窦七》作品介绍

《送窦七》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3卷。

《送窦七》原文

送窦七

作者:唐·王昌龄

清江月*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窦七》注释

①荧荧:指星月之光在水波上闪烁的样子。

《送窦七》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送窦七》繁体对照

卷143_50送?七王昌?

清江月*傍林秋,波上赏?贾邸?/p>

鄂帆?早?,江?明月?榫?簟?/p>

【翻译王昌龄原文赏析唐诗作者注释】相关文章:

1.《义鹘》(作者:杜甫)唐诗原文及注释

2.《击磬老人》(作者:王昌龄)唐诗赏析

3.赏析作者唐诗王昌龄

4.注释琴台司马相如翻译唐诗作者赏析岑参原文

5.宿王昌龄隐居原文注释及赏析

6.柳永注释原文作者迷神引翻译鉴赏

7.翻译座上注释走笔慕容原文作者王维

8.注释原文杜牧倡楼戏赠作者翻译


注释琴台司马相如翻译唐诗作者赏析岑参原文3

《司马相如琴台》作品介绍

《司马相如琴台》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8卷。

《司马相如琴台》原文

司马相如琴台

作者:唐·岑参

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

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

荒台汉时月,*与旧时同。

《司马相如琴台》注释

①居成都时作。

《司马相如琴台》作者介绍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I、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司马相如琴台》繁体对照

卷198_74司?相如琴?岑/p>

相如琴?古,人去?亦空。

?上寒l,至今多悲?。

荒h?r月,*?r同。

【注释琴台司马相如翻译唐诗作者赏析岑参原文】相关文章:

1.翻译王昌龄原文赏析唐诗作者注释

2.岑参《送王录事却归华*》唐诗赏析原文注释

3.岑参《送张直公归南郑拜省》唐诗原文注释赏析

4.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5.岑参《经火山》原文与翻译

6.《义鹘》(作者:杜甫)唐诗原文及注释

7.《早上五盘岭》作者:岑参唐诗赏析

8.岑参《衙郡守还》原文及注释


《哭柏岩禅师》唐诗赏析、原文、翻译、注释4

《哭柏岩禅师》作品介绍

《哭柏岩禅师》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哭柏岩禅师》原文

哭柏岩禅师

作者:唐·李益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日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哭柏岩禅师》注释

①柏岩禅师:疑即百岩禅师(756815),俗姓谢,名怀晖,泉州人,因常住太行百岩寺,门人称百岩禅师。元和三年(808),应诏至长安,居章敬寺,每年人麟德殿讲论,后以病辞。事见唐权德舆《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并序》。

②影堂:供置佛祖尊师真影之所。

③坐塔:埋藏僧人遗体的塔。

④钵:僧徒食器。

⑤禅弟子:佛门信徒。作者自指。

《哭柏岩禅师》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哭柏岩禅师》繁体对照

卷283_21哭柏巖禪師李益

遍與傍人別,臨終盡不愁。

影堂誰為掃,坐塔自看修。

白日鐘邊晚,青苔缽上秋。

天涯禪弟子,空到柏巖遊。


唐诗《春晓》原文及翻译赏析5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1][23]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赏析: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登天坛夜见海》唐诗赏析原文翻译注释6

《登天坛夜见海》原文

登天坛夜见海

作者:唐·李益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登天坛夜见海》注释

①诗题原无‘旧”字,全诗校:“一本海下有日字。”天坛:王屋山之绝顶,传说为黄帝祭天处。地处今山西阳城、垣曲两县之间。

②碧峰三十六:指嵩山,有三十六峰。今河南登封县北。

③夜上天坛:本诗写游仙,故云“朝游”嵩山,“夜上”天坛。月边:极言山高。

④搴:拔取。玉英:玉之花。传说中神仙所食。

⑤离离:逐渐显现貌。

⑥霞梯赤城:指赤城山。分:辨识。

⑦霓旌:云霞为旗。绛节:红*符节。均为传说中神仙的仪仗。

⑧在御:驾车。

⑨王母:西王母。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元君:道教所谓众仙之首领。《抱朴子·金丹》:“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又:“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天下众仙皆,隶焉。”

⑩竦身:犹耸身,纵身上跳。丹宫:仙宫。

11九州:古代分*为九州,后泛指全*。杳:幽暗。

12武皇:汉武帝刘彻。他迷信神仙方术,求长生不老。

13羡门子:仙人名。

《登天坛夜见海》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唐诗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7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素?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译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

⑴?(huā):“花”的古体字。

⑵此花:指白莲。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⑶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7:186188

赏析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唐诗白莲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唐诗《春望》原文及翻译

2.唐诗原文及翻译

3.李白唐诗《越中览古》原文翻译赏析

4.唐诗《野望》原文翻译鉴赏

5.唐诗赠李白的原文及翻译

6.经典唐诗原文及翻译

7.《春思》唐诗的原文翻译及评析

8.《风雨》唐诗的原文翻译及评析


唐诗《安西馆中思长安》原文注释赏析及作者介绍8

《安西馆中思长安》作品介绍

《安西馆中思长安》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8卷。

《安西馆中思长安》原文

安西馆中思长安

作者:唐·岑参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

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安西馆中思长安》注释

①天宝九载(750)作于安西(今新疆库车)。馆:客舍。

②日出处:形容东方极远之地。指长安。

③弥年:整年。

④在公:在官府任事之意。

⑤眇:远。

⑥长房术:指缩地术。

⑦“为缩”句:谓将天山缩向东方。

《安西馆中思长安》作者介绍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岑参的诗全集栏目。()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唐诗《安西馆中思长安》原文注释赏析及作者介绍]相关文章:


《山鹧鸪词》唐诗赏析原文注释以及作者介绍9

《山鹧鸪词》作品介绍

《山鹧鸪词》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山鹧鸪词》原文

山鹧鸪词

作者:唐·李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山鹧鸪词》注释

①山鹤鸽:曲名。全诗校:“一本题上无山字。”

《山鹧鸪词》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