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旨在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际*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及表内除法。
设计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促进他们通过实际*作和情境创设来理解数学知识。我根据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了适合他们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教学活动,分为多个层次展开教学。
学情分析
在教学前,我详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除法竖式计算和“余数的认识及其含义”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学生们在前几个单元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帮助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掌握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实施教学,我准备了小棒卡片和火车头图片,用以支持情境创设和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使用小棒卡片,让学生摆出他们喜欢的图形,引导他们感受到小棒在形成图形过程中的实际运用。
鼓励学生用小棒摆出*的三角形,从中引发对除法概念的初步思考。
二、探讨新知
学生分组交流他们摆放小棒的情况,讨论如何用小棒表示一个个*的三角形,探讨最多能摆多少个小棒,如何列式。
学生汇报摆放小棒的具体方法和结果,例如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以及用11根小棒摆113的情况。
我引导学生探讨并讲解竖式写法,并启发他们思考:余数在数学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题目的解法,引导他们发现有余数除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小结:板书“有余数除法”的课题,概括今日所学内容。
三、巩固新知
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作,例如使用13根或47根小棒摆出三角形,并通过列式计算确认解答的正确*。
引导学生在“坐车去旅游”的情境中,通过桌上的题卡认真完成题目,贴上火车图标,根据余数多少安排座位。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班级共有多少人需要坐车去旅游,每辆车能坐8人,计算需要租几辆车以及剩余的人数如何处理。
四、全课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所学到的新知识,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巧,还通过实际情境感知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基于情境和*作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分拆小棒和草莓的*作,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表示,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使用小棒摆放正方形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通过观察和比较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使他们理解余数始终小于除数的概念。
利用直观*作和有趣的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喜爱。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乘除法表内算式进行计算,并且能够解决相关的乘除法问题。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做过准备并预习了有关有余数的除法,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通过*作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从总数中分出一部分后,剩下的不能再分,只能作为余数”的概念,并且理解余数始终小于除数的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始终小于除数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和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铺垫
复习表内除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表内除法的口算。
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草莓摆放问题,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模拟*作。
(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动手*作中的发现
学生在*作中发现,当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不能完全平均分配的情况。
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实际*作,引导学生将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理解并定义余数的概念。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观察和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不同数量的草莓或小棒,探索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拓展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形状如五边形和三角形的摆放问题,进一步巩固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分享他们的收获和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例子1和例子2。
教学目标:
教授学生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确保学生理解除法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引导学生认识余数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小组合作能力。
通过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对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使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老师口算练习:
54÷6 = 42÷6 = 72÷9 =
解决问题:
填空练习:×4 < 25 ×7 < 60 ×4 < 10
二、情境探究,学习新知:
教学例题1
场景设定:学校准备运动会,15盆花要分成每组5盆,可以分成几组?
*作演示:学生上台进行分组*作。
提问引导:15盆花能摆成几组?还剩几盆?15里有几个5?
竖式计算尝试:15÷5=3(组)
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并理解其各部分的含义和名称。
教学例题2
场景设定:校园有23盆花,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演示和*作:小组合作使用小方块模拟摆花场景。
竖式计算:23÷5=4(组)……3(盆)
认识余数:剩下的3盆称为余数,引导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概念。
小结余数的含义
余数是不够再分的部分,通常比除数小。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完成练习册51页的练习。
练习:从小袋子中拿出50个小方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剩余几个?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算式和竖式。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回顾课上学到的内容,学生分享新的收获和体会。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表示不能整除的剩余部分
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以学定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它强*师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以学定教”的理念贯彻到教学设计中:
一、深入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
“以学定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以及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
例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除法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余数”这一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余数不能比除数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二、预设教学难点,制定突破策略
每个教学内容都会存在一定的难点,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可以采用类比、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中,“余数都比除数小”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分铅笔”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物*作联系起来,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后,教师可以反思: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余数”的含义?“分铅笔”的实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以学定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10页的题。
(1)把258块月饼装盒,每7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①鼓励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试着算一算。
②交流计算的结果。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使学生理解剩下的6块月饼也需要一个盒子,所以258块月饼,每7块装一盒,需要37个盒子。
③怎样验算计算的对不对?
让同桌讨论,试着验算,然后交流,使学生知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先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2)如果每8块装一盒,需要多少个盒子?
让学生*完成再交流。
2.试一试:
如果把上面这些月饼送给敬老院的老人,每人5块,那么够分给多少位老人呢?
先让学生*完成,再交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余下的3块不够分给一位老人,所以只能分给51位老人。
三、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看懂图意再解答。
第2题:让学生*完成。要注意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作业:
课本11页练一练第3题。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6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和算式的读法。
2、使学生掌握是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糖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包糖(14块),彩笔,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作,感知余数。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是什么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我们倒出来看看,是什么?喜欢吗?(老师倒出袋子里的糖)
生:是糖。喜欢!
[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段儿童喜欢吃糖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师: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14块糖,如果每人分一块,这些糖最多能分给多少人?
生:可以分给14个人。
师:对吗?好,咱们一起分一分。(课件演示:14块糖,一人一块,我们就一块一块的圈起来,最后分给了多少人?)
生:14个人!
师:如果每人分2块呢?能分给几个人?
生:如果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你想的真快!咱们来看,(课件演示:14块糖,每人分2块,一起数!)
生:分给了1个人,2个人,3个人……
师:谁来说说分的结果?
生:有14块糖,每人分两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回答的真完整!
[分东西是孩子们经常做的事情,教师创设数学原形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两次老师带领学生分,一是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二是给下面的活动做一个示范,以便于让学生明确活动的方式。]
3、师:按这样分法,每人还能分3块,4块,甚至更多,你想每人分几块呢?
生a:我想每人分4块。
生b:我想每人分7块。……
4、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下面,老师给你一个机会,按你的想法在桌上分一分这些糖,看最多能分给几个人,然后在图上圈一圈表示出来,好吗?比比哪个小组的分法最多!开始吧!
5、学生小组活动分糖,并在图中画圈儿表示。
6、学生分小组汇报:
(1)、师:分完了吗,同学们?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展示你们组分的情况?
组1:我们小组有14块糖,
第一种分法是,每人分3块,一共分给了4个人,还多着两块。
第二种分法是,每人分5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最后还多4块。
第三种分法是,每人分7块,一共分给了2个人,正好分完了!
(2)、师:听了他的汇报,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第一种分法还多着2块?
生答:因为,每人分3块,剩下的2块不够分给一个人的了,所以就不能再分了。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问的同学点头表示赞同。
生2:那你第二种,还剩4块呢,怎么也不分了?
生答:那是每人分5块啊,所以剩下的4块也不够给一个人,否则就不公平了!
师:有道理吗?老师把你们分的情况展示出来。
(在黑板上贴出他们组的分法)
(3)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说说你不同的那种。
组2:我们组是这样分的,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2块。还有一种,是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也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师:他这两种分法都剩了2块,是不能再分了吗?
生:是,因为第一次每人分4块,第二次每人分6块,都比2块多,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同意吗?你解释的真清楚!
7、师:刚才老师还分了两种,(贴上)你们看,同样是分14块糖,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分法,真了不起!那通过分,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有的分法有多余的,而有的分法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师:你们发现了吗?就按你说的把它们分成两类可以吗?(师生共同分)这样一整理,是不是更清晰了?
[周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安排,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在小组内用不同方式分糖,在充分*作后,展示不同的分法,通过观察比较,分类,为下面充分理解余数的含义作好铺垫]
二、探究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师:这些正好分完的,我们以前学过了,会列算式吗?以它为例,怎么列?
生1:14÷2=7(人)(师板书)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2:有14块糖,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7个人。
师:这个怎么列?(指最后一种分法)
生3:14÷7=2(人)
师:说说什么意思?
生3:有14块糖,每人分7块,可以分给2个人。
2、师:看来这些没剩余的,难不倒大家,那这边有剩余的分法,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比如第一种,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分给了4个人,还剩2块,你能试着写写吗?在本子上试试!
3、学生试写。
4、展示学生的写法:
a、(14—2)÷3=4b、14÷3=
c、14÷3=4余2d、14÷3=4……2
师:写好了吗?我们来看这几位同学写的。
这是谁的?说说你的算式什么意思?
生a:我先从14块糖里去掉2块多余的,再用12÷3=4(人)。
师:好,这是你的想法!我们再来看下一位同学的,为什么这样写?
生b:因为有14块糖,每人分3块,所以用14÷3,可是下面不会算了。
师:噢,谁也遇到这个困难了?举举手!没关系,咱们来这位同学写的(出示第三种写法)解决你们的困难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了,它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他在后面写了个余字。
师:(问第三种方法的主人)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c:是!
师:你们觉得这样表示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可真聪明,帮我们大家解决了困难!这还有一种写法呢,你能看懂吗?(出示第四种写法)跟上面一种有什么不同?
生:他用了省略号代替了“余”。
5、师:对啊,他发明了一种符号来表示剩余,想法不错!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不过为了书写简便,人们就习惯用六个点来表示剩余,看老师写一遍:14÷3=4……2,读作:14除以3商4余2。(齐读一遍)
6、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有14块糖,每人分3块,可以分给4个人,还余着2块。
师:4在这儿表示4(人),2表示2(块),(板书单位名称)指的哪两块?生:指图中余下的2块。
师:大家会写了吗?下面这些,请你任选一种写出来!
7、学生练习,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生1:14÷4=3(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4块可以分给3个人,还余2块。
生2:14÷5=2(人)……4(块)
有14块糖,每人分5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4块。
生3:14÷6=2(人)……2(块)
有14块糖,每人分6块可以分给2个人,还余2块。
8、师: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今天学的除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今天学的除法有余数,以前的除法没有!
师:他刚才用了一个词,什么?
生:余数!
师:什么是余数?
生:分完后,剩下不能再分的数!
师:在这儿,哪些是余数?
生:2、4。(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这个词用的好,我们就把这些数称为余数!象这样的除法,我们叫它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数型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创造,去比较,使学生深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后面练习几次让学生写算式,说含义,整个环节处理的比较扎实,到位。]
三、巩固练习:(略)
四、小结:
师:(略)
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开放*、灵活*、启发*和挑战*。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98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在探索中初步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会列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小白兔家要来客人了,它采了许多花,要把这些花插在三个花瓶里,可是不知道怎么放,你们能帮帮它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97页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式:123=4(枝)
教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12叫做什么?(被除数)表示什么?(表示一共有12枝花)3叫做什么?(除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成3份)这个4枝叫什么?(商)表示什么?(表示每份有4枝)。
教师: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你们会列竖式吗?自己先试一试。
学生自己试写,教师巡视,如果有写出来的可以让他说一说,如果没有写出来就直接由教师板演出示。
讲述:12除以3的竖式是先写被除数12,然后写丿表示除法,在丿的左边写除数3。想一想,把12枝花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枝花?(4枝)就在除号上面对齐2的位置写上4。
教师:有3个花瓶,每个花瓶分了4枝花,算一算,一共分了多少枝花?
学生:一共分了12枝花。教师:这个12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34=12。
教师:好。我们把算出来的12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想一想,小白兔一共有12枝花,分了12枝,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教师:一共有12枝花,减去分掉的12枝花,得数是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上面的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自主练习,做试一试的两道题。
2.教学例2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列出横式:455=9(只)。
教师:如果写成竖式,应该怎么写?自己试一试。
学生*写出竖式。
教师:对着自己写的竖式,想一想,商9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被除数下面的45表示什么?0又表示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教师小结:除法的竖式表示一个完整的分一分的过程。有45个桃子,每只猴子分5个,可以分给9只猴子,所以9应写在个位上。用一共45个桃子,减去分掉了的45个桃子,得数是0,表示全部分完,没有剩余。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1、2题。
有余数除法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余数概念及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具和学具
实物图及投影片,11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竖式计算(两人板演)
8÷4=36÷9=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卡片口算(与板演同时进行)
()里最大能填几?
3×()<224×()<37
()×2<11()×5<38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大家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写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除法.同学们看一看,今天学的笔算除法与以前有什么不同.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第一幅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学生动手*作.用6个圆片代替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再把横式和竖式写在练习本上,并指名板演.
订正时,提问:
①在被除数下面写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6个梨)
②在横线下面为什么写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如果有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怎样分?分分看.
学生动手*作,用圆片代替梨.(教师行间指导)
提问:
①出现了什么情况?(每盘放2个,还剩1个)
②剩下的1个梨,还能再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梨,不能再分)教师说明: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里,分的结果是“每盘2个,还剩1个”.怎样列式计算呢?(7÷3=)
怎样写竖式呢?被除数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放几个?那么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教师着重提问:有3盘,每盘放2个,实际分掉几个梨?(6个)那么被除数7下面应该写几?(6)7个梨,分掉6个梨,有没有剩余?(有剩余,剩1个梨)
教师说明: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所以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这1个,我们就叫它“余数”.(板书余数)
怎样在横式上写计算结果呢?每盘放2个梨就是商2,先写2.还余1个,就是余数为1.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再写“1”.即
7÷3=2……1
读作:“商2余1”.学生齐读一遍.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的两道题.
提问:这两道题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每盘都放2个.不同:第1小题正好分完,第2小题还剩1个,不能正好分完)
教师说明:像第2小题这种除法,没有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除法.(板书课题)
(4)练一练:
每个同学拿出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订正时,教师着重提问:
(1)商2后,被除数下面要减去几?
(2)8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3)横线下面写什么?表示什么?
(4)这题的结果该怎样说?
2.教学例2
(1)在竖式里,38和5各写在什么地方?
(2)怎样想商几?在乘法口诀里有没有一句是五几三*?
相邻两位同学互相讨论怎样想商几,再在全班交流.
①有的同学可能说商6,教师板书:
还剩下8,8里还有一个5呢?说明商6小了.
②有的同学可能说商8,教师板书:
38减40不够减,说明商大了.
③商6小,商8大,所以商7合适.最后结果是商7余5.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即5×()<38(括号里最大填7)
(3)练一练:
14÷4=□……□
想:4和几相乘的积接近14,又比14小.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商,最后的结果怎样说.
(4)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三道有余数除法,把每题的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余数都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商小了,商再大一些)
什么情况下,说明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去除数和商相乘的积时,说明商大了)
(4)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口述计算过程.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27÷5=38÷6=47÷9=
全班动笔练习,指名两学生在投影片上做,便于订正.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着重检查余数的大小和别忘在横线上写余数.
2.发展*练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思考*练习.
在方框里填合适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