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数学五年级《平均数》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1.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方法与过程

1.学生在运用学到的平均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2.体验已学过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实际生活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进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求平均数的方法,那怎样求平均数?谁能说一说?

生: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学习新课

1.出示课本问题,学生看图并读打分结果

师:思考:哪个组对方案a的评分高?用什么来衡量?总分还是平均分?

生:教师组有5人,学生组有12人,不能用总分来衡量,要用平均分来衡量。可以用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求出平均数来比较评分的高低。21教育网

师:怎样计算方案a中每组评分的平均分?

生:教师组

(5+72+3+8)5=305=6(分)

学生组

(7+55+4+83+92)12=7812=6.5(分)

师:哪个组更喜欢方案a?生:由于6?6.5,所以学生组更喜欢方案a。

2.师:怎样计算方案a的平均分?

生:总分数总人数=平均分

3.师: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计算出方案b的总分和平均分,并填在表中。

生:*进行计算。

师:说说哪个方案的评分比较高。

生:经过计算,方案b的平均分大约是6.41分,所以方案b的评分比较高。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求总数量的方法

(1)连加法

(2)有相同的数量时乘加混合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师:怎样求华华走的总米数?

生:455+634生*列式解答。

交流:(455+634)(4+5)

=4779=53(米)

提取有价值的问题:文文从家到游乐宫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预设

解法一:(336+64)(7+9)

解法二:(3367+649)(7+9)

解法三:(336+649)(7+9)

讨论:前两种解法为什么错。

五、作业

课本46页1、2题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教学设计2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五年级数学《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

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新授。

1、解决疑惑。

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

2、求平均数的方法。

出示:“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

选手192989496100

选手297991008495

选手39098878590

(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

(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

3、教授解题策略。

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选手1:(92+98+94+96+100)÷5=96(分)

选手2:(97+99+100+84+95)÷5=95(分)

选手3:(90+98+87+85+90)÷5=96(分)

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

板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

平均数的意义。

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第1、3、4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发现并提出有关平均数的问题,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学习平均数知识的价值。

3.在探索求平均数方法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

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教学过程

4.1教学活动【导入】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陆老师喜欢打篮球,最近小丁丁和小胖还约我进行了一场一分钟篮球挑战赛,想不想了解比赛的情况?

【讲授】新授首先出场的是小丁丁,他一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他对这一次的成绩似乎不满意,想再投两次,结果他后两次的投篮成绩也很有趣,(出示后两次的成绩还真巧,小丁丁3次都投中了5个,现在看来,表示小丁丁一分钟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来表示他一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师:说得有道理,那么小胖一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看一看。

出示小胖三次的成绩(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巧一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她的成绩。

师:不过,小胖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一次比4个少一个,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就都是4个了。(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五年级平均数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

课后十一页4、5


小学五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7

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有20本书,小明和小*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

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