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在*,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和可流传*,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参考*:
一、(9分)
1.b2.c3.b
夜莺的歌声阅读*2
阅读展示台。读<夜莺的歌声>片段,回答问题。
队伍出发了,行*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官完全忘了。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有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
1.[踢"字是( )结构,音序是( ),部首是( )。
2.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小路 ( )的小山
( )的空地 ( )的树林
3.用[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写一句话。
4.[他好像把身边的*官完全忘了。"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5.对画线句子正确理解的是
[ ]
a.孩子不明白*官在问什么,随便回答。
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使敌人相信了小夜莺。
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
6.你喜欢小夜莺吗?为什么?
阅读*:
1.左右 t
2.(弯弯曲曲) (杂草丛生) (长满古松) (密密)(*不唯一)
3.生活是五味杂陈的,有时侯我们会很快乐,有时候会遇到困难,有时候我们充满梦想。只有经历过,我们的生活才算完整。(*不唯一)
4.体会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意思对即可)
5.b
6.喜欢。 因为小夜莺机智勇敢地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歌声阅读*3
父亲的歌声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会[哆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摆脑,洋洋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漂流,随时有风暴的惊扰。他每天到街市摆张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在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寻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十二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祷告:天公啊,你保估父亲平安归来吧!蓦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这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父亲没上过学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1)
句中加粗词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
b.
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c.
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
d.
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2)
第三段中最能表现父亲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
(3)
第三、四两段的叙事主要为表现
[]
a.
父亲家境的困窘。
b.
父亲辗转奔波,辛苦谋生。
c.
父亲豁达、坚强的*格。
d.
父亲的唯一爱好是看戏听曲。
(4)
本文记叙的线索是________。
阅读*:
*:1.d;3.c;
解析:
(2)
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
(4)
父亲的歌声
天姥歌声阅读*4
【原文】
天姥歌声
①浙东新昌有这样一个美丽传说,古时上山砍柴采*的先人,曾在一座云雾飘渺的山上,听到仙人天姥(mǔ)纵情地歌唱,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天姥山”。
②天姥大概是位女*,我们无从窥见她那神秘的容颜,但她肯定有石破天惊的歌喉。据说她歌唱的时候,飞禽为之翔舞,走兽为之和鸣;响瀑为之鼓掌,鸣泉为之*琴;草木为之欢笑,岩石为之点头;砍柴的樵夫放下了锃亮的*斧,采茶的姑娘停止了蝶舞的手指。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空间已然凝固。
③后来天姥回归天国,山上从此沉寂,再无歌声……
④过了若干年,历史翻到了南北朝时期,号称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出仕永嘉,这时的天姥山荆棘遍地,寸步难行。谢灵运率领乡人披荆斩棘,移石凿岩,终于开辟出一条长达70里的驿道,人们称之为“谢公道”。崎岖险峻、风景优美的天姥山给了这位山水诗人很多的灵感,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
⑤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让多少文人纷至沓来;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引起多少诗人的由衷共鸣!有人惊奇地发现,《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的诗作,竟有450多位诗人的1500多首诗,在为天姥山深情地吟唱!
⑥【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⑦原来,天姥的歌声,并没有随着天姥的离去而沉寂,反而随着诗人的纷至沓来而愈加嘹亮,直至唐朝达到高潮。这些诗家或载酒扬帆,击节高歌;或竹杖芒履,徐行低吟。他们无不尽情赞咏着天姥风光。文化、传说、故事、胜景,都为浙东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使那里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精神世界。
⑧乍看天姥山,实在没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方圆三十多平方公里,连绵十几个山头,中间那尖尖的主峰,海拔也不过八百来米,看不到海上日出,听不到天鸡高唱,更难寻洞天石扉,也并非世外桃源。
⑨但天姥确实有其独特之处,除了天姥的由来能激发诗人无边的遐想,更有那山上的传说能撩拨起无限的诗兴。
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斑竹村口,有一座看上去十分普通的石拱桥。正是这座小桥,和“仙宗”司马承祯的传奇联系在了一起,它的名字就叫“司马悔桥”。相传,司马承祯因唐玄宗连发诏书请他出山从政,只好打点行装上路。走到斑竹村的这座石拱桥时,见到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清新明媚,顿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旧过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于是,司马承祯转身回到了深山中。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坠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
11据东汉《搜神记》记载,相传剡(shàn)人刘晨、阮肇上天姥山采*,林深草密,迷路乏食,摘桃充饥,溪边邂逅两位绝*仙女,盛邀款待,结为伉俪。半年后,刘、阮思乡心切,不料至家,乡人不识,询问老者,竟是第七代子孙。刘、阮返回寻妻,复至桃源一带,结果无着,两人徘徊溪畔,惆怅不已。“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天明月照苍苔。”“惆怅溪”一名由此而来。现在刘门山麓的刘门坞村,村首迎仙阁已毁,村后采*径如故,西尖山上的爱巢“桃源洞”更让人浮想联翩。
12如此壮美的风景,如此动人的传说,自然深深地吸引着诗仙李白。他一生四上天姥山。
13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漫游江陵时,遇见准备前往南岳衡山的司马承祯。那一年,司马承祯已经80高龄,隐居在天台山的玉霄峰。【我们无从知道一位道教宗师与一位年轻诗人的对话内容,但司马承祯的出现,肯定深深地影响过年轻的李白。】李白脚蹬谢公屐,沿着谢公道,登临了天姥山。
14公元742年,李白居东鲁,与司马承祯的好友、道士吴筠一同隐居新昌。不久,吴筠*赴京。由于吴筠的推荐,唐玄宗派遣使臣召见李白。于是,李白启程北上,前往长安。他以为从此平步青云,却只得到了一个翰林供奉的清职。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上的一次重大失败。
15正是在这种情景下,他在山东创作了那首千古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回忆起自己一次次换上谢公屐,攀登在云梯一样陡峭的弯弯山道之上,终于登上天姥山最高山峰的情景。天姥山的草木,为李白提供了诗情的灵感;天姥山的山水,为李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于是他挥如椽之笔,书如珠美文,为天姥山纵情讴歌。歌到结尾处,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写完这首诗后,他再次沿着那条唐诗之路来到天姥山。
16李白的歌声,不啻是又一个天姥的吟唱。
17李白的诗作,让天姥山达到了崭新的高度。
18从此,天姥的歌声就永远传唱!
(选自梁孟伟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问题】
16.天姥山的传说、故事为天姥山增添了许多文化*彩,依据原文填空。(3分)
传说、故事
对天姥山的影响
天姥纵歌的动人传说
增加了天姥山的神秘*彩
①
提高了天姥山的知名度
诱发了大量讴歌天姥山的诗作
司马承祯拒召归隐的故事
增加了天姥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
采*人刘晨、阮肇娶仙妻的传说
②
李白创作了讴歌天姥山的著名诗作
提升了天姥山的文化高度
17.第⑥段画线句“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有哪些含义?(4分)
答:【】
18.阅读本文第13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从司马承祯对李白的影响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结合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尝试加以解答。(共4分)
问题:【】
回答:【】
【参考*】
16.*示例:①谢灵运在此开辟驿道并创作山水诗
②增添了天姥山的传奇魅力(或“神秘*彩”)
评分标准:共3分。①2分,其中“开道”1分,“赋诗”1分;②1分。
17.*要点:①文化、传说、故事、胜景使天姥山具有了巨大的魅力。
②很多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讴歌天姥山的诗作。
评分标准:共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示例:
问题:司马承祯究竟对李白说了什么话而深刻影响了年轻的李白?
回答:司马承祯可能和李白谈了自己拒召归隐的经历和这样做的缘由,正是这样的话影响了年轻的李白,使他后来写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样的诗句,成就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千古名篇。
评分标准:共4分。问题1分;回答3分,其中推测司马承祯谈话内容1分,具体分析李白受到的影响1分,语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