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问题,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的描摹②用和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时间分配
导入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研究课文15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10分钟
课堂训练5分钟
机动时间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研究”
3、本课在尝试一种的新的课型:无提问课。课中没有或很少有教师的提问
林嗣环《口技》导学案7
班级:姓名:主备人:莫丽宏审核:
课题口技课型新课授课时间2014
学习
目标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2篇:《口技》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系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3、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三、教材重、难点
词语积累,掌握正、侧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及学法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发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讲、议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电视、影碟机(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录音机。
3、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口技表演的精妙。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口技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一般都是用嘴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有的模仿鸟鸣,有的模仿火车,有的模仿乐器。现代著名的口技演员洛桑(已故)最擅长模仿表演各种乐器。(课前已放《洛桑学艺》)我们观看时,是怎么知道它非常精彩的?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的《口技》是清代的口技表演者模仿的一场火灾过程中发出的各种声音。看口技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二)放《口技》录音磁带,听准读音,并掌握节奏。学生自渎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三)讨论学习,了解大意。(学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可利用工具书。)自由组合讨论,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原则。
问题设计
1、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四)合作探究
1、找梦出每个场景中口技人模仿的各种声音(及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2、找出表演者所用的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3、观众的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
火场百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感受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五)质疑问难
作者为什么能描写的这样成功?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六)复读课文:品味、升化。
(七)拓展延伸
1、举出生活中所看到的最精彩的表演。
2、模仿写作:用正面与侧面结合方法描写人物或场景。
(八)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口技林嗣环
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前奏:表演者、时间、地点、事件
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而、俄而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表演精彩→善=复杂的内容+简单的道具+热烈的反应=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反应正面:精彩复杂的内容;侧面:简单的道具、观众的热烈
《第3篇:口技说课稿》
《口技》选自义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那《口技这一课怎么讲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口技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说教材
《口技》选自义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文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接近于白话文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十多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本班学生求知欲强,所以课堂的气氛比较好调动,如果抛给他们问题,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说教学目标
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积累文言文字词。
2.学习探究本文的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领会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四、说重点难点
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引出本文。
(二)朗读课文。
播放范读,学生听读。在听范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听。
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预习中模糊不清的字音,划分出语气,通过范读中的缓急语气,来揣测文意。学生齐读课文,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多课文的印象。
(三)检测预习
本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检测内容,重点字义和句意。通过此环节可以检测学生课下预习情况。
(四)质疑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下预习中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也督促教师认真充分的备课,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奇文共欣赏
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口技表演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故事?包括哪些情节?
2、你认为口技人的水平怎么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会选择哪个字?
3、你从文中哪些词句、哪些内容感受到了口技人的水平?
设计意图: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口技表演的主要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口技表演的三个场景,目的是为了后面的进一步分析课文。全文的描述都在体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因此第二个问题很简单,但是要具体的分析“善”的体现,那就需要学生去认真阅读,进行勾画。从而进入第三个问题的思考,第三题的设置,是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赏析课文,以此来感受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解决教学目标2、3,突破难点。
六、说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梦中惊醒
宾客反应技艺高超
善醒而复睡令人叹服
简单道具
失火救火
设计意图:这是以上三个问题的体现,通过板书的形式,明确课文的表现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并以此来表现口技人的技艺之善,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感——叹服。
《第4篇:课文口技说课稿》
说课标、说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对第四学段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口技》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它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教材将其安排在文化艺术单元,也就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以致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口技》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它内容浅易,故事*强,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正面描写构思精巧,侧面烘托效果显著。鉴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理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生动逼真的描写。
4、感受和领会*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进初中不到两个学期,只学过几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较少。就我所教授的班级而言,语文素养整体*较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听说读写能力与其年龄和学习阶段极不相称,急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上困难较多,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目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可以,只要是老师交待或布置的任务,绝大多数都能积极去完成,因此,我认为本文的学习主要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我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朗读为基础,以文中的实词为突破口,再要求学生自行质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法及学法
本文虽浅易,但毕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学生的学习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首先采用朗读法,以读带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圈画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班级讨论,然后通过课堂质疑,生生、师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活课堂练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法也是随教师教法的变化而改变,以朗读来熟悉课文形成语感,以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圈画学习语言和语句的含义;以小组合作、讨论来疏通文意、翻译全文,以质疑来探究课文的精妙之处。总之采用这些教法和学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激发写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简介口技
设计意图:主要使学生明白口技是一门民间技艺,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为学生体会后文精彩的描写做铺垫。
2、简介作者和作品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培养他们勤动手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指正。
(2)自由朗读,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和停顿,形成语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翻译课文
(1)四人为一组,借助注释,合作完成,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圈划。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强调重点文言实词。
(3)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
(4)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圈划习惯,及发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5、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积累重要词汇)
6、作业——复述课文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熟读、复述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为下一课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导入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引导学生诵读并体会课文对声响的描写。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揣摩文中的声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3、分析理解正面描写
(1)引入问题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明确和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文章是如何正面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描写的生动、形象、细腻的特*和精巧的情节构思。)
4、分析理解侧面描写
(1)讨论文章开头交代、结尾又强调道具简单的作用。
(2)讨论写宾客反应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明确侧面烘托对表达对象的艺术效果)
5、教学总结及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真正了解饿掌握本文)
6、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文中的词汇分类积累。
《第5篇:《口技》说课稿范本》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及作用
《口技》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第三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教学难重点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二、说学生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具备了初步的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因而让他们先学后教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而学生对本文救火语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
三、说教法
(过渡语)依据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读议议,品读揣摩,充分展示学习语言的过程。针对本文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质疑问难,读文找句,合作交流,我相信让学生自己学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也力求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
四、说学法
学习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据此我拟定如下学法:
运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分析归纳。
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习,说出自己的独特意见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学写作(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善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第6篇:《口技》的说课稿》
《口技》此文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口技》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标、说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对第四学段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口技》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它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教材将其安排在文化艺术单元,也就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以致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口技》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它内容浅易,故事*强,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正面描写构思精巧,侧面烘托效果显著。鉴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理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生动逼真的描写。
4、感受和领会*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进初中不到两个学期,只学过几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较少。就我所教授的班级而言,语文素养整体*较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听说读写能力与其年龄和学习阶段极不相称,急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上困难较多,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目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可以,只要是老师交待或布置的任务,绝大多数都能积极去完成。
因此,我认为本文的学习主要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我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朗读为基础,以文中的实词为突破口,再要求学生自行质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法及学法
本文虽浅易,但毕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学生的学习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首先采用朗读法,以读带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圈画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班级讨论,然后通过课堂质疑,生生、师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活课堂练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法也是随教师教法的变化而改变,以朗读来熟悉课文形成语感,以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圈画学习语言和语句的含义;以小组合作、讨论来疏通文意、翻译全文,以质疑来探究课文的精妙之处。总之采用这些教法和学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激发写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简介口技
设计意图:主要使学生明白口技是一门民间技艺,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为学生体会后文精彩的描写做铺垫。
2、简介作者和作品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培养他们勤动手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指正。
(2)自由朗读,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和停顿,形成语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翻译课文
(1)四人为一组,借助注释,合作完成,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圈划。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强调重点文言实词。
(3)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
(4)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圈划习惯,及发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5、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积累重要词汇)
6、作业——复述课文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熟读、复述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为下一课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导入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引导学生诵读并体会课文对声响的描写。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揣摩文中的声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3、分析理解正面描写
(1)引入问题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明确和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文章是如何正面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描写的生动、形象、细腻的特*和精巧的情节构思。)
4、分析理解侧面描写
(1)讨论文章开头交代、结尾又强调道具简单的作用。
(2)讨论写宾客反应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明确侧面烘托对表达对象的艺术效果)
5、教学总结及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真正了解饿掌握本文)
6、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文中的词汇分类积累。
《第7篇:《口技》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来自******中学。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九、作业:
思考一下,(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生日蛋糕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
《第8篇:口技说课稿教学反思》
《口技》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它节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林。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教材将其安排在文化艺术单元,也就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以致于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的认识。
《口技》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同时也是整个初中阶段的重点篇目。它内容浅易,故事*强,记事有条理,行文有波澜,场面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正面描写构思精巧,侧面烘托效果显著。鉴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并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3、理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生动逼真的描写。
4、感受和领会*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说学生
七年级学生进初中不到两个学期,只学过几篇文言文,文言文的知识积累较少。就我所教授的班级而言,语文素养整体*较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听说读写能力与其年龄和学习阶段极不相称,急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学生语文学习上困难较多,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目前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较可以,只要是老师交待或布置的任务,绝大多数都能积极去完成,因此,我认为本文的学习主要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让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我特别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以朗读为基础,以文中的实词为突破口,再要求学生自行质疑,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法及学法
本文虽浅易,但毕竟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学生的学习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首先采用朗读法,以读带学,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圈画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班级讨论,然后通过课堂质疑,生生、师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拨活课堂练习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法也是随教师教法的变化而改变,以朗读来熟悉课文形成语感,以结合注释、工具书和圈画学习语言和语句的含义;以小组合作、讨论来疏通文意、翻译全文,以质疑来探究课文的精妙之处。总之采用这些教法和学法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激发写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简介口技
设计意图:主要使学生明白口技是一门民间技艺,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故弄玄虚的东西,为学生体会后文精彩的描写做铺垫。
2、简介作者和作品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来培养他们勤动手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
(1)试读课文,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指正。
(2)自由朗读,学生放声读,力求朗读顺畅。
(3)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读准字音和停顿,形成语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4、翻译课文
(1)四人为一组,借助注释,合作完成,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圈划。
(2)学生质疑,师生释疑,强调重点文言实词。
(3)请一位学生翻译全文。
(4)教师点评,指出长处,矫正缺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圈划习惯,及发现问题、敢于提问的习惯。)
5、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写作顺序和积累重要词汇)
6、作业——复述课文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熟读、复述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为下一课进一步探讨打下基础,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1、导入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
(3)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一引导学生诵读并体会课文对声响的描写。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揣摩文中的声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3、分析理解正面描写
(1)引入问题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明确和总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文章是如何正面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描写的生动、形象、细腻的特*和精巧的情节构思。)
4、分析理解侧面描写
(1)讨论文章开头交代、结尾又强调道具简单的作用。
(2)讨论写宾客反应的作用。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明确侧面烘托对表达对象的艺术效果)
5、教学总结及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真正了解饿掌握本文)
6、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文中的词汇分类积累。
《第9篇:关于口技的说课稿》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目标分析
三.教法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分析
五.评价与反思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口技》选自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文化生活”,5篇课文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代生活的一些侧面,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古代生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生活体验,领会作家对“文化艺术”的感悟。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陶冶情*。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文言文字词的落实积累,特别积累古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领会口技艺人高超的表演技艺。
教学难点:本文表现手法的探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十多篇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强,所以课堂的气氛比较好调动,如抛给他们问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再启发他们自主地寻找*。
另外,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模拟声音的词语,表时间的词,古今异义,多义词等。
2.培养领会文言文课文内容的能力。
3.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中辨析,辨析中朗读;领会中积累,积累中背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情。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法
1、辨析法:指导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中,用分点或者拉网的方式将同类词语进行归纳、辨析。在反复*练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朗读法:在辨析、归纳的基础上以各种方式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可以这样说,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勾画圈点法:引导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4、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教法
1.以朗读带辨析,以辨析促积累,由浅入深,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训练的结合。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教学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用词语辨析带动全篇的教学,每一组词既提示了一个知识点,又形成一个积累板块,可谓思路清晰,步骤明快。让学生对课文逐步形成完整而有规律的认识。
学法与教法的设计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设计了辨读法,以文言文为训练材料,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不同角度辨析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请12名学生表演一段口技,再鼓励其他同学予以评点。进而出示课题。
之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口技漫谈》,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让学生说口技表演含义,教师作相应的补充介绍
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入则是第一槌,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了口技的魅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丰富想象能力,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简介作者与作品
在这一环节,我将告诉学生:作者林嗣环是清朝福建晋江人。其作品《口技》屡屡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为家乡泉州争得荣誉。
这样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提高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三.四辨四读
⑴辨声音,知情节:引导学生辨析描摹声音的词语,并且感知故事情节,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两段时间的故事情节?请列举每段情节中表示声音的词语?
学生思考后复述情节并列举表示声音的词语,教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第一段情节: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
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含乳啼拍而呜之絮絮初醒声叱大儿声?声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咳嗽
第二段情节:深夜,失火到救火:
大呼齐哭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呼呼风声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当堂积累
让学生结合注释,掌握“犬吠、欠伸、呓语、拍而呜之、絮絮、?声、作作索索、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曳屋许许声”这些描摹声音词语的的意义。
3.教师指导朗读:
采取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相结合。辅以教师评价与朗读技巧的点拨。力求再现口技模拟的声响场景。
⑵.辨时间,明变化:引导学生辨析表时间的词语。
1.要求:跳读全文,标出表时间的词语,根据注释加以分类。
学生查找并发言。
教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①表突然发生:忽
②表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
③表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
④表在特定的某个时间之内发生:是时
⑤表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
2.指导朗读:朗读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变化。为了避免朗读形式的单调,根据男女声音特点,女生齐读第2段,注意用舒缓的节奏表现深夜的宁静;男生齐读第4段,要用急骤的节奏表现出火警高潮时的紧张。
⑶.辨反应,品精妙:辨析表现听众反应的词语来领悟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1.思考:面对逼真的口技表演,听众的反应如何?
指导学生朗读2、3、4段。一名学生朗读模拟声音的部分,其他学生齐读表现宾客反应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表示听众反应的词语。
教师出示幻灯片明确表示听众三次反应的词语。
第一次反应(由睡到醒):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既表现听众的陶醉入神之态,又有心领神会之状。
第二次反应(由醒到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表现听众的入情入神。
第三次反应(失火救火):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既有神态动作展示又有情感心理的暴露,表现了听众身临其境。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与工具书掌握和积累这些词语。
3.在掌握的基础上思考:听众的反应属于哪一个角度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侧面描写。表现了口技人的高超表演深深吸引与感染了听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
⑷.辨道具,悟高超:通过辨析显示道具简陋的词语来领悟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首尾呼应的写法。
1.思考:模拟如此千奇百怪的声音惊险万状的场面,口技人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标示相关词语。
学生朗读后回答。
教师出示幻灯片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2.思考:道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明确:如此简单的道具开头交代,结尾强调,结构上首尾呼应。技巧上以道具的简单反衬声响的繁杂,用4个“一”呼应5个“百千”,以一当百,烘托出口技人表演的不凡,应证了口技人的“善口技”。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单向对学生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也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记。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
以往教授文言文时常见的模式是老师译学生记,这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是一个装水的容器,被动地等待老师把知识注进去,这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自身发展都是不利的。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辨析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系统知识,而且掌握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以及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全面把握文章思想也有积极的作用。我在四辨中辅之以四读,引导学生在归纳辨析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吟咏融入情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由此,我认为“四辨四读”较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三辨积累。通过归纳辨析同义词语,辨析一词多义的词语,辨析古今异义的词语来完成本文重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
⑴.归纳辨析同义词语。
①群响毕绝——众妙毕备:各种
②妇抚儿乳——妇拍而呜之:轻轻拍打
③变*离席——满坐寂然:坐席
④大啼——百千儿哭:啼哭
⑤一时齐发——百千齐作:发出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又夹百千求救声:夹杂
⑵.辨析一词多义的词语。
①妙 ②指
③绝 ④坐
⑤乳
⑶.辨析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宾客意少舒 ④虽人有百手
⑤两股战战⑥几欲先走
⑦当是时 ⑧以为妙绝
⑨不能名其一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对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是能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并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新课标精神,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归纳出本文要求重点掌握的关于声音、时间、观众的反应的词语。还从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个角度归纳辨析重点的字词。
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同类词语,最终教师出示幻灯片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或学生自主学习,默而志之;或小组检测,合作探究;或教师抽查,学生抢答。切实达到领会与积累的目的。
四.朗读巩固:在以上辨析积累的基础上回顾全文,全体抑扬顿挫的诵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情,我布置了这道作业:观察并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民间艺术家的表演、手艺人的技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五)评价与反思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辨析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理解内容,积累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中,改变了学生原有文言文学习的单一被动的方式,取得了成效,收获了创新的喜悦。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完文章后,长长地吁了口气,有紧张,有激动,更有无限的赞叹。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我认为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系统而有条理,记得牢固而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