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

湖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标准(实用1篇)

前 言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根据<中华*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和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和<关于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的意见>等法规要求和文件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课程的*质与理念

一、课程*质

生命安全教育是[以中小学生(以下简称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尊重和珍爱生命,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类必修地方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综合*"、[体验*"、[实践*"等特点。

(一)生活*。本课程以学生生活为主线,立足于学生安全成长的需要,学习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最基本、最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和避险技能,学会科学、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

(二)综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是包括[生命安全的常识和经验、生命安全的行为方式和技能、生命安全的

法律规范"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合。本课程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具有综合*,教育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育途径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过程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于法,进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实施有效的教育与引导。

(三)体验*。本课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向学生讲述道理、灌输要求。应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生活现象以及典型案例,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探究,获得真实的感受和经验,从心灵深处认识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从而确立[生命至上"的理念。

(四)实践*。本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安全教育重知识传授轻活动实践的状况,注重把安全知识转化为安全技能;善于通过活动演练等方式,在日常训练中使学生逐步提高自护自救能力,逐渐养成平安、健康成长的自觉行为。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

坚持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为核心,以[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根本的基本指导思想统筹规划、设置本课程。

(一)课程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再来,应备加珍惜;懂得人的生命没有贵贱之分,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与人应*相处。

2、指导学生过安全的生活。学生的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促进学生健康、安全地成长是本课程所承载的主要任务。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施应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4、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自护自救的经验和能力,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也是课程是否具有实效的重要标志。

5、突出湖北地域特点。针对我省水系发达,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多发以及夏秋两季暴雨多、汛期长,容易引发洪水、山洪、泥石流、内涝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诸多地域特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逃生避险的实际能力。在课程实施中突出湖北省地域特点,兼顾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实施有针对*的教育。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循[针对*、层次*、递进*"的基本原则,以不同学段的需求和时令季节变化为纵坐标,以模块化的系列内容为横坐标,螺旋上升,建构科学的内容结构体系。

1、涵盖全学段。对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四个阶段进行全程分段设计,同时有机对接。针对不同学段应知、应会的目标,合理分解内容体系。

2、内容模块化。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内容模块有[交通出行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校内外活动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防范、预防意外事故、预防违法犯罪与人身侵害、应急救护、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等九大部分。

3、适应时令变化。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季节时令的变化,选取相对应的学习内容,力求与现实生活同步,与学生需求和社会生活相呼应,充分体现生活*和针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生命与安全教育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

水平及实践能力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拓展,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按整体设计、分段对接的思路,分为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79年级)和高中进行全程四个板块分段设计。[课程目标"是本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学主要内容"展开和细化的基本依据。

每个学段的总目标都由[情感态度培养"、[行为技能训练"以及[知识经验积累"三维目标构成。[情感态度培养",重在促进[生命安全"意识的形成;[行为技能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识险"、[避险"、[救护"的行为能力;[知识经验积累"则是安全意识和行为技能赖以发展的基础。人的行为总会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应贯穿本课程的始终。

一、小学(13年级)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本阶段侧重了解危险的存在,初步形成安全的自护态度与规避危险的意识,学会简单地识别、判断危险的事物和环境。知道规避危险和求生、求助的简单方法和技能,强调个人安全;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了解爸爸妈妈生育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了解人的一生会经历的基本发展阶段。

(一)情感态度培养

1、在活动与游玩中,具有避免意外伤害的意识。

2、遇到危险时,及时大胆向家人、老师、警察等求助。

3、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对疾病传染保持警惕。

4、面对可疑陌生人,有防范和保护意识。

5、尊敬老师,友爱同学,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

6、珍爱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

(二)行为技能训练

1、初步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远离生活中的危险。

2、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和健康行为习惯。

3、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身体的影响,知道应对变化的一般方法。

4、了解与陌生人交往中和独自在家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5、知道家庭常用电器、*具、煤气(柴火)、农业生产工具、五金工具等日常用品安全使用的基本方法。

6、紧急情况下,能正确拨打[110、119、120"等救援电话。

7、在遇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时能运用简单的技能,采取恰当的方法自护、求生、求助。

(三)知识经验积累 1、初步了解常用的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3、知道基本的家庭生活安全常识。

4、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家庭周边区域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

5、知道预防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6、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7、了解人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几个阶段。

二、小学(46年级)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本阶段侧重认识危险的危害,形成躲避危险的意识。掌握躲避危险的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知道人有*别不同,了解男生女生的生理差异,认识*别、家庭出身不是区分智商和地位的标准;体会违法犯罪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一)情感态度培养

1、关注身边的安全状况,关心安全问题。

2、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

3、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的场景时,有寻求他人救助和保护的意识。

4、与他人友好相处,对可疑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

5、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别不同带来的差异。

6、感受同学之间平等相待的重要*。

7、敬畏生命。

(二)行为技能训练

1、通过日常*练,学会自我保护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学习意外伤害事故中应急救护的一般方法。

3、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4、学习识别可疑陌生人,掌握防拐骗的基本方法。

5、学习卫生和饮食常识,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6、了解应对敲诈、恐吓、*侵害的常用对策,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7、了解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私自到野外游泳、探险等活动的危险*。

2、了解意外伤害救护的基本常识。

3、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5、了解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常识。

6、了解使用电梯、索道等特种设备的基本常识。

7、初步了解身体发育的一些常识。

8、理解生命的珍贵*和不可重复*。

三、初中(79年级)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本阶段侧重了解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知识,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掌握确保安全的一些基本方法;强调个人安全,兼顾公共安全;了解人类生命的孕育过程,懂得一些初步的生理知识;理解生命具有巨大的潜力,应合理开发;认识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应备加珍惜生命。

(一)情感态度培养

1、 遵守社会公德,具有一定的安全[规则"意识。

2、能体会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珍贵。

3、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5、体会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很多人。

(二)行为技能训练

1、通过学习和演练,学会防灾避险的基本方法。

2、 通过学习和演练,掌握意外伤害救护的一般方法。

3、初步掌握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科学施救的方法。

4、文明上网,谨慎交友,学会辨别网上的不安全因素。

5、能远离青少年不宜的场所,预防意外伤害和违法犯罪。

6、能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知识经验积累

1、了解常见安全事故的危险及其危害。

2、了解基本的饮食卫生常识和基本的疾病防治措施。

3、知道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般*法规和条款。

4、了解毒品的特点以及对人的身心的伤害。

5、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常识。

6、认识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是人类社会繁衍的自然现象。

7、生命具有最崇高的价值。

四、高中阶段生命安全教育目标

高中阶段在强调个人安全的同时,强调社会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严于律己,自觉*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行为。重点掌握安全自救、互救和安全避险等基本技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学会救助他人;能主动识别危险因素,积极化解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远离人身伤害和*犯罪,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有正确的定位和思考。

(一)情感态度培养

1、 形成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

2、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养成热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态度。

3、自觉*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4、对人身侵害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5、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具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社会才会*。

6、感受社会与环境安全的重要,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二)行为技能训练

1、遵守公共安全规则,有良好的行为规范。

2、掌握防灾避险的基本方法和常规救护技能。

3、掌握和运用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自觉抵御[赌、毒、黄"等不良诱惑。

5、文明上网,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6、与人为善,严于律己,做到与同学、朋友、师长友好相处。

7、学会适时调节心态。

8、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诚信考试,理*爱国。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常见的食品*品卫生常识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了解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学习和掌握意外伤害救护的基本方法。

3、学习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救助他人的常见方法。

4、学习和掌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法律常识。

5、 知道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常识。

6、了解临终关怀对于将逝去的人以及活着的人的意义。

7、了解社会赋予的人生命的权力,知道*是对*的侵犯,也是对精神和肉体的戕害。

第三部分 课程的主要内容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生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在增强生命安全意识、了解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保护生命安全的防范措施和避险自救技能。课程内容由[交通出行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与毒品预防,校内外活动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防范与人防避险,预防意外事故,预防违法犯罪与人身侵害,应急救护,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等九大模块构成。围绕这些模块,按照横向展开、层次递进的规律,将其细化为若干条目,以满足不同阶段学生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需要。

具体内容分模块呈现如下:

一、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二、交通出行安全

三、公共卫生安全与毒品预防

四、校内外活动安全

五、网络与信息安全

六、自然灾害防范与[人防"避险

七、预防意外事故

八、预防违法犯罪与人身侵害

九、应急救护

第四部分 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一、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在课堂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计划课时中安排。采取[1+x"的方式加以落实。[1"即一周一个课时进课表;[x"即学校每天灵活安排少量时间,多形式地组织生命安全教育活动、逃生演练及其他实践技能*练,强化意识,巩固效果,掌握技能,形成习惯。在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增强针对*和实效*。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加强学生对安全问题的侥幸心理的矫正。

(二)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将课堂教学、模拟教学活动与日常*练紧密结合。

1、落实课堂教学。按要求做到课时、教材、师资[三落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2、加强常规演练。学校每学期应至少开展12次应对自然灾害、消防逃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3、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安全教育日(周),通过班队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游戏、模拟活动、体验活动、团队活动室、墙报、橱窗、参观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

4、加强家校结合。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安全教育体系,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实践等渠道强化家长及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意识,引导广大家长积极参与,实现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氛围。

5、拓宽教育渠道。加强与消防、交通、*、卫生、气象、地震等部门协作,结合有关安全的纪念日、活动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

(三)高中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可以结合本地、本校和季节变化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合理地加以实施。

1、因校制宜,多形式地灵活安排课程。如同一年级的班团会,可采取上大课的方式,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聘请专任教师、校外辅导员、专家等,以讲座、培训、主题报告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等励志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珍爱美好青春;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参观、调查、访问,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2、抓住教育时机,开展主题活动。学校应充分利用与公共安全有关的各种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3月份的[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5月12日的[防灾救灾日";6月26日的[*禁毒日";11月9日的[消防日";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12月2日的[交通安全日"等,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3、科学统筹安排,开展实践演练。高中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侧重实践演练,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如,消防疏散演练、消防灭火*练、地震避险演练等,可组织学生一起亲身参与各种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组织实施等。

4、营造文化氛围,做到环境育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墙、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等各种媒体,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生命安全教育的宣传内容,营造浓厚的校园生命安全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教学评价

(一)学生评价

1、观察。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记录下来,进行描述*评价。

2、分项评价。针对不同的项目(学习模块),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等第评价,载入素质评价手册。

3、考查(考试检测)。方式应灵活多样,如通过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笔试等,考查学生对生命安全常识的掌握情况。

4、结果应用。将评定的等次写进学生素质报告单。有条件的地区,可将九年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成绩纳入中考成绩加以认定,并占有一定的学分比重;高中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成绩可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教师的评价

1、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学校应与其他课程的评价制度和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结果运用。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学期和学年绩效考核。教师在生命安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的观摩课、优质课、论文等成果和荣誉,在职务评聘中应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成果同等对待。

三、教材与课程资源

(一)本课程的教材构成

本课程的教材包括学生用书、配套音像资源包和课程教材网络平台数字化资源等。

学生用书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规范化、系统化的教科书,是基础*资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

音像资源包,包括安全教育视频(案例)、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是十分重要的动态*辅助资源,对丰富学习内容和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有着重要作用。

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平台数字化资源是课程与教学网络支持平台中运行的各类课程资源。

(二)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应体现课程的理念与特点,满足学生安全素养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材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导教导学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强*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教材的编写既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又要安排必要的、可供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内容。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文字表达应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并有效运用图片、图表,做到图文并茂。教材应力求用简练、贴切的文字、生动的案例、有趣的活动、精美的图片,呈现与学习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3、教材的逻辑框架与学生的生活要有机对接,难度梯度与认知水平同步。将安全常识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把生命安全

知识和与其相关的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4、教材应兼顾城镇和乡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空间。教材编写应立足湖北,兼顾不同区域,应给学生留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教材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满足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要求。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门集科学*、综合*、实践*和开放*于一体的课程。开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

学生用书(教科书)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音像资源包,是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落实好本课程课的基础*工作。

素材*资源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安全现象、事件、热点问题;设施设备资源是指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有关安全教育的设施和设备等。这些资源是开好本课程的有力支撑。

数字化课程资源是课程开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载体。要依据网络平台,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在促进课程开设与管理、教师研修、课程指导与评价中的作用。

四、师资配备

本课程的师资配备应选用人文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可采取[专兼职结合"和[一主两辅"的办法落实。[专兼结合",[专"是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兼"是指选拔适宜的科任教师任课。[一主两辅"是指以班主任为主,学校其他人员为辅和选聘社会专业人士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