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认真备课是基础。教师备课时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和难点,并找到突破这些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设计有针对*的课堂训练,以促进知识迁移和拓展;结合现实和学生日常生活,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而非枯燥乏味。

第二、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是核心。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科特*。历史学科具有事实*、叙事*,以及历史发展的时序*和阶段*的基本特点。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应掌握历史事实、概念及基本发展脉络;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和通过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解决历史问题,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只有做到这些,历史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效和高效。

历史的教学与反思(模板9篇)

第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途径。高效课堂应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关键。这种兴趣激发不仅依赖于历史故事的讲述,还需通过技巧挖掘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第四、耐心进行课后反思是打造高效优质历史课堂的阶梯。教学是一门不断完善的艺术,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灵感闪现,为课堂增添亮点,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课后反思应记录这些课堂中的细节,作为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素材。


《第2篇:中学历史的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并培养人文情感和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涉及的内容繁多,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学生难以应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享一些反思,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也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标杆和榜样。缺乏道德,一个民族将会衰落,社会也将面临危机。个人若无道德、仁爱心和同情心,则容易堕落。因此,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德育教育。

其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也受到智力水平、生理年龄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阶段,其认知能力偏重于感*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通过从经济、全球整合等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减少学习的盲目*。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第3篇:中学历史教学反思》

为了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还涉及到如何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教学的核心。我深信,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时,他们才能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并且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因此,我在课堂上不仅注重传授历史知识,还努力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通过引入情景化和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我尝试让学生能够在历史事件中找到乐趣和启发,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和复述知识点。

其次,个*化的教学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为重要。在面对学习态度不积极或成绩起伏较大的学生时,我采取了耐心倾听、了解其家庭和学校生活的方法,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和沟通渠道。通过关心和支持,我希望能够激发这些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不仅注重传授历史知识,更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这些努力,我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富有启发*和成就感的历史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格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第4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中,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知识的系统网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策略和体会。

其次,我采用了生动活泼、富有互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乐于参与。例如,我经常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第三,我始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重新组织和整合课本上的知识。我相信教材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因此教学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境。通过将知识整合到学生熟悉的环境和场景中,我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学习思路。


《第5篇: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是阅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进行阅读指导前,教师首先应该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几个具有知识*和思想*的思考题,这些题目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在课前,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或简要的黑板记录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些思考题,确保他们在阅读时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长时间的朗读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阅读质量,而长时间的默读则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有效理解内容。因此,通过交替安排默读和朗读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及时纠正发音错误和理解上的困难,确保他们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除了阅读技巧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至关重要。在观察最近的课堂听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轻微干扰而分心,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的漠视或不重视。在学生的自主展示中,也可能表现出对学习任务不够专注和负责的态度。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反映出他们未能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导他们在课堂上审题、析题、答题的良好习惯,确保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能规范执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保障,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第6篇: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的阶段。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或挑战,意识到其中的复杂*和影响。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识别问题并意识到其背后的根源,为进一步的反思打下基础。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收集和分析有关教学活动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可以是学生的反应、学习成果以及课堂氛围等。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师能够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并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应对。

教师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还能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地进行专业发展和提升。

总之,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个持续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它不仅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更好的效果,还能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反思实践,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7篇:初二历史教学反思范本》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第8篇:高一历史的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我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与以前不同。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将知识条理化、线索化。现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先讲的发生的时间就早,后讲的发生时间就晚的错觉。这就要求我必须在讲完一章,对没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要将一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讲完一本书,排列出章与章之间的时间顺序。

其次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必须多看一些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对我来说,通过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对历史知识全面讲解,让学生准确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的作用。我现在面临的高一新生,他们的自觉*不强,凭兴趣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上课,我如果只讲书本知识,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讲过多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因而对我来说,上课如何做到既生动有趣又突出重点?我认为自己在抓住历史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重点知识。这样达到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轻松、容易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现在的高一历史书厚,时间又短。这期我用黑板板书讲,感觉时间明显不够。我天天忙于讲课,课后习题及检测题都没有时间评讲,还利用了晚自习来讲课,才在考前一周讲完新课。下期的书有八章,共二十六节,期末考试要考高一上、下册,时间只有四个多月。我不仅要复习高一下册,还要复习高一上册,还要适当练习一些习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用电子百板来教学。这样就可以将不重要的知识用填空式简略讲过,重要的知识可提前补充材料来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讲解全面的目的。下期我还要提高课件制作能力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然为节省时间,下期在练习题上要精选那些典型重点题,达到做得少又练得好的效果。

通过这期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下学期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和专业*,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和创造*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和创造*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上升到理*,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系统*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与平等的新型角*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听课情绪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察言观*,因势利导。在备课时,要心中有数。准备的问题要具有针对*,并让学生

积极参与。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检查了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得到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课堂教学艺术更加多彩,有画龙点睛、回味无穷之作用,让学生淡化紧张疲劳,在愉快、欢笑观念和习惯的转变。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将不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将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3)增强教学的互动*

这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又一重要体现。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需要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交流。能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循环,培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拓展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4)强化德育、全面发展是贯彻新课改教学的目标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各种手段“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社会主义等德育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包括意志、理想、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培养,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等综合素质,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全面教育中应有的、潜在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学会立品、做人、做事。

(5)、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要以“博”、“精”作为自己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历史教学改革和当今新形势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否则是不可能教好该学科课程的。为了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对本学科的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教师还应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发展的前沿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地理学和文学。二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极强,涉及内容极广,跨度极大的学科。而新课程的标准里面的模块几乎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借用多媒体则可以做到这一点。多媒体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也便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因此,要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只能在充满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9篇:关于历史教学的反思》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场采用如下方法: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2认真组织、全员参与3形象化的语言,增强直观*、情感*4组织过程严谨、完整有序。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5巧妙结尾、引人深思。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