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历来是中的重点和难点。尽管各种辅助资料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尽管老师耐心引导,但是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文”。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引导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因此,我在实践中有、有步骤地进行了尝试。

在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培养观察和的兴趣,这样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中,我不断鼓励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口头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内容,使内容具有地区特*、生活特*和时代特*。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生接受的信心。字串3

浅谈关于小学作文尝试(优秀5篇)

另外,如何使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俗话说:“学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诗词是精华的浓缩,书读得多了,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能力,还能陶冶情*。我认为,文也无秘诀可言,无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为此,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现在作文的有了很大的变化,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其次,还应认真批阅。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每当拿到作业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内容丰富,中心明确”,这样反而弄得很不明确。老师要从的用词到句子,认真批点,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划出,最后再从上给以,给以鼓励,这样才能使真正懂得作文的。

总之,作文不能草率,需要每位老师细心去探索。

人们常说,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由于条件的限制,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为了让间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指导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日讲一个故事,每日写一篇日记,每周读一篇好文章。书报杂志刊载了大量的,读书读报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还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在指导读书读报活动中,我还引导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一篇好文章,可以让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和作者匠心的构思,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现在的生活规律虽然还是往返学校、家庭和,但他们的见识更广了,知识更扎实了,语汇更丰富了,把文当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第2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尝试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那么,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学生们面对习作普遍感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来呢?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诗”兴大发,使习作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并能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我想,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母语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活动,尤其是习作教学,习作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源泉,应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生活中作文。下面我就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尝试。

一、拓宽视野,积累感*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体验。

1.记录家庭生活的丰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个*(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格、特点);②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作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2.观察自物物象的奇妙

自然之景,四时之景,各有所胜,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感受,陶冶着他们的审美情致。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组织充满美感享受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发现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现,进入想象美的活动,抒发爱美的*。

比如,今年春天,罕见地下了一场雪。下课后,同学们全都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再下大一些,就可以打雪仗了。”“中午,我们去堆雪人、掷雪球吧!”……几个男同学几乎已按捺不住,直向*场奔去。看到这一情景,我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写作。一上课,我像拉家常似的说:“大家刚才为什么被雪吸引了?它到底美在何处?”我从四个方面指导欣赏雪景:看、听、闻、触,并鼓励他们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就像走进童话故事里,多么神奇呀!”有的说:“雪花仿佛是一个精灵,奏着欢快的乐曲。”“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我趁机说。同学们余兴未尽,又身临其境,于是纷纷拿笔写起来,把观察、感受到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为今后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关注校园生活的多彩

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于是,我常在课间带学生去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用心灵聆听,用感官记录。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有序地体验学校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栏目记录校园生活:(1)学校美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场*那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簿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还有的学生说:“梧桐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每天迎送我们上学、放学。”……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2)人物素描(老师和同学的特点、个*)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3)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4.撷取社会生活的点滴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习作素材很多,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大街、公园、菜场、公交车上、游乐场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去记录。一位学生曾记录下这么一件会人深思的事:他生病在医院输液,左边是个孩子,右边是位老人。他发现孩子,有四个大人陪着,要什么有什么。而老人呢,一个人寂寞地坐着。他的儿子给他送饭来,只是寒暄几句,匆匆走了。这件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却让他捕捉到了。它反映了一个主题:敬老应落实在行动上,当学生用笔记录时,才惊叹于社会上有许多事值得记,值得写。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暑假开始,学生有了较充裕的时间,正是学生体验生活的最佳时期。我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布置学生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如有爱好文艺的学生为社区的老人表演节目,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有的走上街头帮助亲戚朋友卖东西,来减轻亲戚朋友的负担。暑假正值冷饮销售旺季,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从批发商手里批发一些冷饮到街道社区去卖等,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体验生活。这样,学生们的素材、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苦思冥想了。

二、因势利导,表达真实体验。

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情感乃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的作文也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当学生获取生动、丰富的感受,触动情感,唤起情感体验时,教师要细心体察,把握情感火候,因势利导,使之“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1.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2.捕捉偶发事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课堂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间的差异,乃至课堂中的错误,都可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成为非常有价值“真实素材”,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一次临时换课,我迟到了5分钟左右才进教室,透过教室敞开的后门,远远看见教室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时,调皮鬼董振华主动当起了“侦察兵”,离开位置跑到讲台桌东张西望,发现了我,立即汇报:“老师来了!”随着他的一声喊叫,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课堂里,我临时改变授课计划,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不是经常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吗?能不能把刚才的精彩‘表演’讲给我听听。”同学们没有受到批评,胆子放大了,把做眼保健*、晨会课以及午睡时的种种‘精彩’一一供出。《校园里的好戏看过来》、《猫捉老鼠》、《课间十分钟现场直播》,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起笔,一篇篇精美的习作在笔尖流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及时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而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门径。

3.抓住内心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造词补题目,并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就借此作文机会,尽量表达出来,实话实说,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想写啥就写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早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只是不敢面对老师。批改作文时,我被同学们的恳切、真诚、坦然所感动。有的写道:“老师,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您不要在同学面前公布分数,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有的写道:“老师,我很苦恼。在家里,爸爸妈妈经常为买股票的事吵架,我伤心极了……”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4.创设实践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小学生的学习,最初是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过渡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我们有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识和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他们提供施展习作才能的平台。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

例如给熊猫贴鼻子的游戏,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动脑的能力,在贴鼻子的准确位置折出两条相互垂直交叉的线。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劲头十足,每个人都把手举得老高。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去贴,一个贴到了熊猫的脸颊上,一个贴到熊猫的头顶上,还有的贴到了肚皮上,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阵哄堂大笑。终于有学生开始注意折线,用手摸出交叉点,把鼻子准确地贴上去,后面几个同学也跟着贴对了,教室里面响起了一阵阵掌声。总结时,我让学生谈谈应该怎样贴才对。他们都明白了应该仔细观察,根据这折线交叉点判断确切位置,才能贴准,悟到了仔细观察的重要。叶老师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同学们在活动中尽情地欢乐,并且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并做了回味总结之后,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不吐不快。下笔成文,已是理所当然,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就产生了。

三、精心讲评,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作文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已完成的作文是一个小结,对下次至以后是一个指导,我是这样来讲评的。(一)对作文的交流和品味,(二)对作文得失的分析。(三)对文字的推敲。同时注意抓住重点,要重在鼓励,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组织讨论,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通过一堂课,比如:“第一次___________”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想想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穿衣服,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饭,第一次买菜,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人人有个*,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再如:练习写“我的朋友”的作文,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择材料,这样通过写得好的在班里推广,让学生自己评议,让学生自己先说,是否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作文教学应跳出文体框格,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文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心得等,也是颇具实用价值而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有生活基础之外,还要多读点书,多吸收营养,写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应跳出课本,扩大阅读范围,课外与课内阅读教学相结合,体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宗旨。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作文由苦写、厌写到乐写、善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训练要准确把握作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促进观察思维,表达的有机统一,学生“无米之炊”的难处就迎刃而解了。

第3篇:浅谈小学作文批改的几点尝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谈小学作文批改的几点尝试教学论文精品,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作文批改,历来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长期以来,教师在批改作文上包办一切,“精雕细刻”,面面俱到。粗略计算,要对学生的作文作细致的批改,每位教师2个教学班,每班60人,批改一次作文至少要花费30个小时。花费了大量时间批改的作文,学生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对两个班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仔细看老师的眉批总批及修改细节的占30%,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的仅占10%,40%的学生仅瞧了一眼评语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收效却甚微。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批改,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渐渐形成浓厚的作文兴趣。于是,我们在作文批改上做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批为主,老师批改为辅。

那么,作文批改应该怎样进行呢?

第一步,讲清互批互改的目的意义,激发兴趣。

第二步,教方法,授之以渔。

首先,要教给学生作文批改的符号。要教给学生作文批改一般方法:

1.格式是否正确

格式正确,满分。格式不正确,减分。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卷面整洁,满分。卷面不整洁,减分。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的要求。

8.看文章的结构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11.批语:

眉批(针对*、知识*、趣味*、准确*)

总批(启发*、具体*、建设*)

准则(多表扬,少批评)

第三步、教师示范批改。

选一篇中下等作文将字、词、句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改好,眉批总批一丝不苟,精彩语句用波浪线标出。然后将这篇示范批改文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克服批改的随意*、盲目*,扶着学生走,让其模仿。然后,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作文印发给学生,以多对一的方式全班同学同批一篇作文。这种批改可谓群策群力,在共同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再去改自己的文章,在批改、修改中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四步、学生批改。

采用一对一式的互批,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

第五步,写后记。

作文批阅完后,交还作者,作者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如有异议,可再与改者商讨修改。写出读后的感受和启示或修改的意见。鼓励学生根据修改意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再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步,教师再审阅。

在以上工作完成后,作文交到教师手中,教师对原文(了解写作)、批阅(掌握互批)、后记(发现收益)进行审阅,准备讲评素材。

第七步,当堂讲评。

师生采取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表扬名单(优秀作者、优秀评改者)

2、确定优秀作文

3、汇集优点和不足,有的放矢地做好作文讲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作文,是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一种学习方式。近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组织学生互批互改、自批自改作文,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提高了作文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例如没有多媒体,没有实物投影,课时有限等因素,学生互批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套做法还需不断完善。

第4篇:关于尝试的小学生作文

暑假,我可以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地过,可是爸爸妈妈不行,他们还要上班,不能陪我,所以我除了上午上课,晚上跳舞,其余时间只有独自呆在家里。

第一天,我上完课后独自回到家,一蹦一跳地来到电脑旁,“啪”地一声打开电脑,打开qq同时和妈妈及同学聊起了天。

过了一会儿,妈妈下线,下班买菜去了,于是我打开电视进入华数在线,想看电影。我用遥控器翻着电视屏幕,忽然我看到一幅可怕的画面,一个满脸鲜血的人,脖子上横插着一把*!我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关掉电视,一头钻房间,用毯子蒙住头,空调也忘了开了,在里面瑟瑟发抖。

可天实在太热了,蒙着毯子让我喘不过气来,于是我悄悄地探出头,想伸手拿空调遥控器开一下空调。啊!一个半透明的影子一闪而过!接着我听到了“呜——呜——”的声音。一定是鬼!我吓得立即又缩回毯子里,再也不敢从毯子里探出头来了。我胡思乱越想越怕,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宝贝!宝贝!”我似乎听到有人在叫我,好熟悉好亲切的声音,是妈妈!我睁开眼,果然是妈妈。我太高兴了!

“你真乖,学会控制时间了,还会安排时间休息……咦,那么热,满头大汗地,不开空调睡觉?”妈妈边说边轻轻地抹了一下我的额角,我见她的手上全是湿漉漉的水珠。

我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女儿啊,我还以为是怎么回事呢!你以为真的有鬼吗?没有!如果你真的认为有鬼,那是你心中有‘鬼’作祟,而不是真的存在鬼。大白天的,更是有啥好怕?”

我听了也觉得有道理。

这次独处的尝试让我记忆犹新,我相信今后我再在家独处时一定不会这么狼狈了。

在人生的长河中,有成功,有失败,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去尝试这一切。有了尝试,你才能尝到收获的滋味。就是那一次勇敢的尝试,让我有了自信和收获。

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而我的心情却很糟,因为我有点小感冒。我打电话给妈妈,没想到她却说:“妈妈还有公务要处理,你自己去吧,要学会*和勇敢。”妈妈的话让我惊呆了,我从小到大都没有有一个人独自去医院看病。而现在妈妈却要我……诶,我还是选择了去医院。

进入医院大门的那一刻,看到了许多和我同龄甚至比我大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医院看病的。我满脸通红,好尴尬。这时,我的心中有两难的抉择,离开医院还是勇敢向前走。突然,我的心灵一震,我不能像那些在父母陪同下的孩子一样受到溺爱。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于是,我自信的向医院大厅走去。

过了好久,当我走出医院大厅也就是我学会了独自看病时。我好自豪,因为学会了*,爸爸妈妈也不用在为我*劳了。我骄傲的走出医院大门。

尝试让我学会了勇敢,更让我懂得了尝试的真谛,如果世上没有了尝试,那该有多可怕呀!

我今年12岁了,妈妈却从不承认我长大了,还说我是个“小懒人”,因为我最怕洗衣服了。可是今天妈妈上班去了,再三嘱咐我要在家里洗衣服,而且必须手洗,因为一是我不会使用洗衣机,二是妈妈认为洗衣机洗得不够干净,我只好接受了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可是出师不利!我不小心把脏衣服和干净衣服混在一起了。不过我借鉴了医学上的三大辨别法:一看,看衣服的颜*是否鲜艳;二闻,闻衣服的气味是否刺鼻;三拍打,瞧衣服是否有灰尘。就这样,经过我的“周密检查”,一件件“狡猾”的脏衣服终于被“揪”了出来。

打开水龙头把衣服浸湿后,我哼着小曲,就慢慢地洗起衣服来。才洗了一会,我就有点不耐烦了:用手洗多累啊!何不换个轻松一点的方法?对,用脚!我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拍手叫好。

嘿嘿,就试试“脚踏式”洗衣法。我脱下拖鞋,在脸盆里欢快地踩起来,边踩边喊:“一二!一二!……”水花四溅,弄得我满身都是水,我越踩越高兴,越踩越起劲。

这时,我又想起了洗衣机。咦,它不是运用了“滚动式”洗衣法吗?我何不尝试一下。于是我轻轻伸出一只脚,另一只脚仍稳稳地踩在水里,然后飞快地搅动起衣服来……

正在这时,妈妈回来了。她看见我那架势,忍不住哈哈大笑。我得意地说:“这是我发明的新洗衣法。”妈妈直夸我聪明。我把人家的歌词一改,唱:“我虽然很懒,但我很聪明……”

第5篇:关于尝试的小学作文

很久以前,我很怕游泳,见了游泳池就害怕。大人们软磨硬泡很久,才能把我逼下水,叫我跳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一个夏天,我和几个伙伴在东岩一个溪谭中游泳。有人提议:“我们来比跳水吧!谁在空中转的幅度大,谁就赢!”伙伴们纷纷赞同。看着他们在空中转了几圈后落入水中,我的心中不免有几分羡慕。不知不觉中,他们都跳过一次了,只剩我一个了。伙伴们见我不敢,就对我说:“没关系的,那大石头不高,只有两米左右,你站上去,往前一跳,没危险的!”“对呀,跳水很简单的!”“我们都跳过了,你看,一点事都没有!”

虽然他们这么劝我,我心中的恐惧感仍没退去多少,还是不肯跳水。他们生气地说:“哼!胆小鬼,不和你玩了!”我一听这句话,心一下子绷了起来,不能为这个失去朋友呀!于是,我心一横,眼一闭,爬上了大石头。望着下面深深的潭水,我犹豫了一下,心想:“潭水这么深,跳下去会不会呛着呀?会不会浮不起来呀?会不会……”。片刻后,我大吸一口气,咬紧牙关,只听“扑通”一声,我跳入了水中。沉入水中后,我蹬着双腿,浮上了水面。我这才发现,跳水并不可怕,还挺有意思,挺刺激的!

这件事已过去多年了,如今,游泳和跳水已成了我的爱好。其实,看似可怕的事,只要你敢于尝试,你说不定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