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转换。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算能力,使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一个水果贸易市场的场景,例如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辆卡车的苹果重量(例如:3吨)。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吨”的理解和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让学生在教室中找出可以用“吨”作为单位的物体,并讨论什么样的物体适合用“吨”作为单位(例如:大象、汽车的载重量)。
让学生估算一些物体的重量,如几个同学的重量总和,以及一些日常物品的重量,帮助他们建立对“吨”的直观感知。
使用媒体展示工具,如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典型的重量单位比较,例如大象、建筑工地的石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吨”的概念。
(三)吨和千克的转换
让学生尝试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简单转换,例如:
5吨 = ( )千克
2450千克 = ( )吨( )千克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计算和填写相应的单位转换。
(四)课堂小结
回顾学过的重量单位,讨论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五)练习
填空题,例如:
4000千克 = ( )吨
3吨 = ( )千克
2吨600千克 = ( )千克
4200千克 = (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 ( )千克
计算题,例如:
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的大米,合多少千克?
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2
让玩具转起来:一场充满童趣的探索之旅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5分钟)
1. 神秘盒子,初探奥秘
上课伊始,老师带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神秘盒子走进教室。盒子里面,藏着什么呢?老师轻轻摇晃盒子,一阵阵清脆的碰撞声和旋转声从盒子里传出,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一个个小脑袋里充满了问号:里面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声音?
2. 揭开面纱,引出主题
在孩子们期待的目光中,老师缓缓揭开红布,盒子里,各式各样会旋转的玩具呈现在大家眼前:*彩鲜艳的风车、憨态可掬的不倒翁、旋转跳跃的陀螺……孩子们惊喜地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想要触摸、玩耍这些神奇的玩具。
二、 探究原理,解密“旋转” (15分钟)
1. 观察比较,发现不同
老师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些玩具,并进行比较:它们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旋转的方式一样吗?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有的玩具需要借助风力才能旋转,比如风车;有的玩具需要借助外力推动才能旋转,比如陀螺;还有一些玩具,只需要轻轻一碰就能摇晃不停,比如不倒翁。
2. 动手*作,探究奥秘
观察过后,孩子们亲自动手玩耍这些玩具,感受它们旋转的乐趣,并尝试着用语言描述旋转的过程和特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能够旋转?是什么力量让它们动起来的?
3. 互动交流,分享发现
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有的说是因为风,有的说是因为手的力量,还有的说是因为玩具自身的结构。老师对孩子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适时补充说明:风力、外力、重力以及玩具的结构都会影响它们的旋转方式。
三、 创意设计,制作“旋转” (20分钟)
1. 材料展示,激发灵感
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五颜六*的卡纸、轻盈的塑料瓶、圆润的瓶盖、笔直的吸管……孩子们看到这些材料,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设计。
2. 小组合作,创意无限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想象力,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会旋转的玩具。有的孩子选择制作风车,他们用卡纸剪出风车的叶片,用吸管固定在瓶盖上,再将瓶盖固定在塑料瓶上,一个简易的风车就完成了;有的孩子选择制作陀螺,他们将瓶盖用彩纸装饰,再用牙签穿过瓶盖中心作为旋转轴,一个五彩斑斓的陀螺就诞生了……
3. 装饰美化,锦上添花
制作完成后,孩子们用彩笔、贴纸等材料对自己的玩具进行装饰美化,让它们更加美观、独特。
四、 展示分享,体验快乐 (10分钟)
1. 作品展示,各抒己见
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制作过程。有的孩子自豪地介绍自己制作的风车,它在微风的吹拂下欢快地旋转;有的孩子开心地展示自己制作的陀螺,它在桌面上旋转跳跃,仿佛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2. 游戏互动,趣味盎然
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互动,比一比谁的风车转得久,谁的陀螺转得快,谁的不倒翁摇晃的时间最长。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也感受着合作的乐趣。
五、 课后延伸,拓展思维 (5分钟)
2. 布置作业,激发探索
老师鼓励孩子们回家后,寻找更多会旋转的玩具,并和家长一起探究玩具会旋转的原因,尝试着对玩具进行改造,让它们旋转得更快、更久。
六、 板书设计
会旋转的玩具
风车:风力
陀螺:外力
不倒翁:重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玩”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观察、*作、制作、游戏等环节,引导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创,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玩具旋转的简单原理,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入系统的绘图程序界面。
教授学生使用界面上的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绘画游戏。
帮助学生通过电脑上的创意*作体验电脑美术的乐趣,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体验电脑美术的乐趣。
教学难点: 掌握基本的绘图板*作技巧。
教学准备: 准备好电脑演示*作示范作品,并确保电脑软硬件设备正常运行。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电脑设备和教室内的各种教学设施。
教学活动:
活动一: 组织教学: 在学生进入电脑教室时,老师应做好组织工作,合理安排每个学生的座位,并确保每台电脑都已准备好。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并启动电脑以进行课程活动。
活动二: 欣赏:
展示一些优秀的电脑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电脑绘画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看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实时演示电脑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脑绘画的基本*作步骤,从而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
活动三: 师生共同演示并*作:
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进入WINDOWS画图程序。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打开绘图程序,并熟悉其基本*作界面。
讲解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类工具的功能,特别是复制工具的基本用途。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绘图*作。
选择一个学生最喜欢的形象,用圆形和矩形等简单的图形概括它的特点。让这位学生到前面进行*作,其他学生则在自己的电脑上模仿和练习。
教授如何使用粘贴和复制工具,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通过这种实践*作,让学生逐步掌握绘图程序的基本功能和*作技巧。
活动四: 学生*作:
鼓励学生使用圆形和矩形等基本工具,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绘图创作。利用画图程序中的各种工具和形状,绘制出自己的电脑画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创意,进行自由绘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水平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作中的问题。
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耐心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作技巧,并成功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
活动五: 评价:
组织全班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作品的创意和*作中的大胆尝试。
对于具有自己特*的作品和在*作中敢于创新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评价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创作的兴趣。
通过以上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电脑绘图*作技巧,还能通过创作体验到电脑美术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对小学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的深度解读与优化建议
这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在一些环节的设计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 教学目标的制定:
优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
不足: 目标的描述较为笼统,缺乏可*作*和可评价*。例如,“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应该具体到什么程度,如何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优点: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买书情境入手,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算理的理解: 通过估算、口算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为笔算打下基础。
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和笔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不足:
估算方法的引导不够: 三种估算方法的呈现缺乏一定的逻辑顺序,学生容易混淆。
对竖式计算的处理过于简单: 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需要更加细致的讲解和练习。
巩固练习的设计缺乏层次*: 练习题的设计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1. 优化估算环节的设计
可以按照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每种估算方法的特点。
例如,可以先引导学生用“把12估成10”的方法进行估算,因为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一定比实际结果小。
然后引导学生用“把24看成20”的方法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可能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比实际结果小,取决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
最后引导学生用“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的方法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一定比实际结果小。
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种估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2. 细化竖式计算的讲解
可以利用教具或课件,将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分解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例如,可以用不同颜*的方块代表不同的位值,直观地展示乘数与被乘数各位上的数是如何相乘的。
还可以将竖式计算与口算过程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3. 设计层次*的巩固练习
练习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先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基本算法的掌握;
然后设计一些综合练习题,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评价的设计:
优点: 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品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足: 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价,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建立评价量规
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 教学反思的撰写: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感受家庭中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勤与爱,为父母准备一场特别的惊喜。欢迎他们的到来,并宣布今天将亲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道特别的菜肴。
2、介绍今天的活动:每位小朋友将成为一名小厨师,用彩泥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美味菜肴,供父母们欣赏和品尝。
二、引导回忆,了解菜单
1、交流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菜肴及其特点,如颜*、味道和造型等。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和描述其他特*菜肴,探讨什么样的菜肴才是最好吃和最漂亮的。
3、教师展示几道用彩泥制作的模拟菜肴,鼓励学生猜测其制作过程。
三、欣赏激趣,讨论方法
1、学生小组观看并讨论教师制作的彩泥菜肴,分享对其*彩和形状的感受,推测制作过程和使用的技巧。
2、引导学生评选出他们认为最漂亮和最具特*的菜肴,并讨论其独特之处。
3、复习彩泥工艺的基本技巧,如切、搓、揉、捏、团、压等,并进行示范,例如制作鱿鱼卷的过程。
四、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1、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讨论结果,确定制作的菜肴种类及所需材料。
2、每个小组简短汇报他们的创作计划,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补充建议。
五、布置作业,实践探索
1、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使用彩泥制作一至两盘自己最喜欢的菜肴,并为每道菜肴取一个富有创意的名称。
2、作品要求:*彩鲜明、造型有趣、外形美观。
六、展示作品,评析
1、学生相互到其他小组观赏他们制作的作品,分享对不同菜肴的感受和印象。
2、全班共同讨论并评选出最漂亮和最具特*的菜肴,将这些作品放在投影仪下进行集中展示和评述。
七、课堂拓展
2、学生将亲手制作的彩泥菜肴送给父母品尝,并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或祝福。
这样一来,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创作彩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还能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6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力,我们设计了一堂有趣的彩泥制作课程,让学生通过制作“菜肴”来体验和表达。以下是课程的详细安排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各式菜肴作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彩泥制作“菜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菜肴”的制作方法,运用团、搓、压、切等彩泥制作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彩泥制作,感受彩泥带来的创作乐趣,养成作业时细致耐心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自己想象的菜肴或记忆中的菜肴的造型和*彩大胆表现出来。
难点:作品是否有所创新,*彩的搭配和大胆有趣的造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羊村要举办美食节,寄来招聘启事:村长要求小朋友做一道拿手菜来应聘大厨师。
二、联系生活,展示美食图片,享受视觉盛宴展示各式美味菜肴的图片,唤起学生对美食的记忆和兴趣。
三、欣赏绘画、彩泥制作作品,感受其他表现形式
欣赏农民画《厨房一角》,表现浓烈的农家生活。
四、学习制作的方法复习彩泥工的基本制作方法:团、搓、揉、捏、压等,示范如何制作螃蟹等“菜肴”。
五、美食节厨艺大赛
学生用彩泥制作一道*香味俱全的“菜”,并为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小厨师们展示作品,评选最佳*香味的“菜”,最具创意的造型和*彩搭配。
六、小厨师展风采评选出优秀小厨师,展示他们的作品,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彩泥工艺的技能,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创新和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活动不仅仅是手工制作,更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收获更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7
1.我们的民族小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金*的草地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吧!
二、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
字形:绒耍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
归纳总结:1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草地会变*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
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
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
2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进行表演.
3.汇报表演.
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
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
三.理解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
早上:绿*白天:金*晚上:绿*
2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汇报:
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了.
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
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8
第一课流动的颜*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一】(共享)。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调和而产生第三种颜*的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教具学具: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两人各滴一种颜*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用毛笔蘸水放在调*盘里,再蘸颜料在调*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师示范:我用办法,让*和*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互相流动,观察颜*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
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阶段: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的作品,并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吹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2、这些画和以往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抽象)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①要有主题,有情节。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的吹画效果,展开想象,进行添画。
2、比一比,谁的画添得巧、添得妙。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添得巧妙的地方。
第二课变化无穷的线条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简单的构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具学具:蜡笔、彩*笔、彩*纸及各种学习用具、磁铁教学
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老师:对(画上一条鱼)(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老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老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老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老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老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展示)现在老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老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启发、拓展思路
老师:看看你们手中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啊,他们是不是让你觉得是可以运用的线条啊?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学生手中现有的线形材料:短蜡笔、彩笔、长铅笔、细绳)这些线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直硬有柔软弯曲。这么多线条!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线条创造出有趣的图形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示范),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想法?(蜡笔)(绳子纸条)(综合运用)粉笔、彩纸
3、欣赏书上小朋友的活动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这些同学如何运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画
4、布置作业:现在请大家按小组分开,讨论一下小组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出几个主题,你们选择一个或自己小组想一个(如:海底世界、动物园、太空宇宙等),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提醒摆放时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运用及队员的配合)
三、老师巡视辅导
鼓励学生创造出新的方法及大胆运用种材料,进行创造*和概括*的塑造图形四、组织学生布置创作的主题,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析
第三课闪光的名字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设计
应用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美术字。
2、能用综合材料绘画或书写自己的名字。
教学重、难点:
1、设计具有自己特*的名字。
2、尝试用各种材料装饰名字。
教具学具:变体美术字的作品,画册、记号笔、水彩笔、油画棒、闪光材料、白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投影)一些明星、歌星龙飞舞凤的艺术签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生:看不懂是什么名字、龙飞凤舞有特*。师:告诉学生要设计具有自己特*的名字,首先要让别人看得清、认得懂你的名字,(出示课题)可以让学生稍加评价,对明星艺术签名的看法、评价。(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学生说说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为什会取这个名字?对自己的名字有何看法
2、学生看看教材上的画画,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假如让你做、你有什么想法。
3、教师展示(实物投影)一些形式较为自由夸张变形的美术字作品让学生欣赏。
4、教师取班上任一学生的名字进行设计示范,学生帮老师出主意,共同设计名字。
5、设计法:(1)笔划双勾法,后上彩*。(2)笔划用实物代替法。(3)部首实意,实物替代法(4)给自己的名字添画背景或花边装饰。
6、制作法:金*材料的运用(例:彩*碎纸,闪光胶、金*鳞片、泡沫等)先将名字笔划双勾,画出名字的轮廓,再在轮廓线内涂满胶水,最后将这些材料均匀撒在上面,垫上一张干净的纸稍加按压之后,将纸竖起来,抖去未粘住部分,这样、名字就做好了。
7、学生思考:你准备用什么材料制作,运用什么方法(绘画、剪贴、撕贴)进行制作
8、作业要求:构图饱满,形式多样,*彩鲜艳。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点评作业。
四、课后拓展:
将它制作成特*的胸卡,实物(例:叶子、布、泡沫等)厚实材料拼贴,让自己的名字站起来。
第四课有趣的彩泥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
2、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橡皮泥制作方法及其运用。
2、学习橡皮泥的*彩搭配。
教具学具:垫板、牙签、彩泥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导
1、作品展示老师出示“橡皮泥姐姐”作品,启发、提问学生并导入新课——“有趣的彩泥”。师:“这个小姐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橡皮泥做的。”
2、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这个“小姐姐”是老师特意用丰富多彩的橡皮泥作的,老师把她请来,除了让你们欣赏橡皮泥姐姐的美丽外,还有一个目的,是要看看你们对橡皮泥的制作知识掌握了多少,看看像橡皮泥姐姐这样贴出来的画美不美。她准备教给大家一个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橡皮泥贴画。待会橡皮泥姐姐还要给大家评评奖,同学们,你们说好不好?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作师:在我们学习制作橡皮泥贴画前先来欣赏几幅贴画作品。出示范作,并结合课本的范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让学生了解橡皮泥贴画的材料特点,从构图、用*、造型、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幅画的特*。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在讨论观察中发现橡皮泥贴画的技法——压、割、戳等多种手法,以及如何使用*彩搭配,让橡皮泥贴画更丰富美丽。
2、教师示范制作并讲解贴画制作的步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橡皮泥贴画《小帆船》,并归纳出贴画的步骤:(1)橡皮泥贴画的构图设计(以向日葵为例,指出构图要考虑到画面安排、作品大小。)(2)橡皮泥贴画的*彩搭配。(3)橡皮泥贴画的造型设计。
三、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用橡皮泥贴画形式做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
四、教师巡回指导
主要提示橡皮泥的制作技巧和*彩搭配,并提醒、帮助学生充实作品的内容。
五、评价作业
教师组织学生和橡皮泥姐姐一起欣赏、评价作业,评评你觉得哪幅作品比较好?为什么?说说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橡皮泥制作方法,做出了好多精美的橡皮泥作品,其实啊,橡皮泥的制作方法可不仅仅是这些,在平时你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去探索,你们就会觉得橡皮泥制作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界。
七、布置学生收拾、整理教室卫生,美化环境。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
2、观察两个原*调和之后产生的*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调出的第三个颜*(间*)
3、能够调出预想的*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调出三个间*
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调出来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水彩画工具,*彩卡片,图片,范作。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颜*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
1、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彩吗?谁能说说水彩颜料有什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
2、师:水彩不但能帮我们画画,还能帮我们和更多的颜*交朋友呢!
二、发展阶段
1、认识三原*:
a.出示定义。
问:在这么多颜*当申,怎么样的颜*称为原*?哪几种颜*是原*?请大家先记住这么一句话:不能由其他颜*调合成的颜*叫原*。(师贴出定义)。
b.观看电脑课件。
师:哪几种颜*不能由其他颜*调合成?下面大家来看一组画面。听听颜*自己的声音。(师击键,播放设计制作好的电脑课件,一段拟人卡通画面)。师:看了动画镜头,知道几种什么*在说话?
(让学生回答,说出红、黄、蓝。)
师:这三种*都说了句什么?
(不能由别的颜*调合成)
c.得出定义:我们知道,不能由别的颜*调合成的颜*是原*,红、黄、蓝不能由别的颜*调合成,那么,红、黄、蓝就是原*。因为是三种颜*,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
2、认识三间*:
a.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
b.演示*轮,出示三*轮,分析三原*相加变化哪三种颜*。
问:*圈红*和黄*重叠的部分是什么*?
*圈黄*和蓝*重叠的部分是什么*?
*圈蓝*和红*重叠的部分是什么*?
(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用*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d.做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三个公式。
师演示:为了证实三原*相加是否产生了橙、绿、紫,先从红、黄两杯*水中各倒一部分渗合,大家看看渗合后变成什么*?(师边说边做)。生:橙*。
让学生上台继续进行黄、蓝相加,蓝、红相加,分别变为绿和紫的*水实验。
师小结:通过*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相加会产生新的颜*橙、绿、紫。
e.得出定义。
师:通过刚才的讲解、实验。我们发现这三种*里面,不管哪」种*,都是由两种原*相加产生的。根据这点,我们也给间*下定义。
生:(答)
师贴出间*定义(用两种原*调合成的颜*叫间*)。
3、做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黑板上三个公式,每个公式都少了一、两种颜*。
师把这三个公式上少了的颜*,以"击鼓传*"的形式在同学间传开,鼓声停止时*块稳谁芋另、";那位同学就把手中的*块放在黑板上三个公式申适当位置。
老师击鼓,为了公平可让同学用红领巾蒙住眼晴。
同学传*,师生共同做这补*游戏。在玩申学,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4、师示范三原*调配三间*,,
师在预先绘制好的一*环图上演示三间*的调配过程,边调边填。在*环上先填上三原*,在两原*之间再依次填上三间*。
三、课堂练习
1、用圆、方、三角形等几何图形,自·己·译计排列组合,形成新图形,分别用三原*和三间*进行填*练习。
2、作业要求:
可自己设计图形填*。
调*时注意水份的掌握。
平涂着*。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4、讲评作业。
四、看录像结束教学
1、看课本第P11。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原*、间*的定义,也知道了哪几种*是三原*,哪几种*是主间*,我们还应该懂得三原*、三间*在日常生活申处处可见。如课本中:红*的苹果,黄*的香蕉,蓝*的有海永、天空,绿*的荷叶、小草、树叶等。
2、看录像。
师:大家一起来观看一组录像,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见到原*、间*,师播放,生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更应该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美丽的人生。
五、收拾与整理
六、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彩的感觉。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彩*纸,剪*,绘画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3、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4、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二、发展阶段
1、我们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2、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画)
3、*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三、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四、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海鸥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2课时)
一、复习就知识
二、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设计巧妙的地方。
第三课大人国与小人国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彩组合。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1、同学们,你知道格列佛和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吗?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漂流,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的奇迹。
请同学欣赏课件:《大人国与小人国》
2、提出问题:
(1)你们认为格列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们想知道格列佛曾经有过哪些奇遇吗?
(3)格列佛认为战争不是好事。为了阻止小人国与邻国之间的战争,他用绳子将邻国的战船扎在一起,不让他们航行。
(4)渐渐地,小人国的人们和格列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人还敢在格列佛的头发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二、新授阶段
1、观察、思考、感受:
a:出示几组大与小比较的课件:让学生说说你会有什么感觉。
b:出示课件:有一个男孩还有一个女孩。想一想怎样将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互相说一说,巨人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横构图表现?哪些动态适合用竖构图表现?
三、发展阶段
1、出示课件: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
(以小组合作方式讨论)
(1)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
(2)假如你是巨人,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
(3)假如你是一个巨人,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我们的地球变得和平、安宁、清洁和美丽呢?(请把你的想法与同学共享,看看谁的想法新奇、有趣。)
(4)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了解不同的表现方法,体验在《大人国与小人国》里的快乐。
2、课堂练习:
通过以上的欣赏与了解,如何结合自己想象与感受,把你编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画完后讲给同学听。
3、小结:
4、展示、评价、延伸:
各组选出有特*的作品贴到黑板上,互相欣赏、互相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教师及
时评价,给予肯定。
四、课后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喜爱用泥塑等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把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四、小结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巧妙的地方。
第4课前前后后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1: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2: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小结: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优秀作业点评
四、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来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