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作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其计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位数连加》教学反思(汇总5篇)

2. 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表达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体会

1. 师生合作演示“算式接龙”。

在黑板上写出 3+2,让学生口算并补写为 3+2=5。接着让学生口算 5+1,补写为 5+1=6。最后让学生口算 6+3,补写为 6+3=9。

介绍“算式接龙”游戏:第一个算式的结果是第二个算式的开头数字,以此类推。

2. 指定几位学生从 102 开始练习“算式接龙”。

3. 各小组练习。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 教学例 1

展示例 1 的主题图。

让学生根据图意分组讨论,编故事。

讲述故事:小红和弟弟去奶奶家摘南瓜。第一次摘了 4 个,第二次摘了 2 个,还有一个最大的正在推着。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

引导学生列算式:4+2+1。

讨论:算 4+2+1 时先算哪两个数,得多少?再算哪两个数,得多少?

板书:

4+2+1=7

——

6

取名:这个算式被称为“连加法”。

总结:连加是指一个算式中有两个以上的“+”,从左往右连续相加。

2. 教学例 2

展示例 2 的主题图。

让学生编故事:丝瓜架上原本有 8 条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了 3 条,第二次摘了 1 条,还剩几条?

讨论列式、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连续减掉两次数量,称为“连减”。连减也从左往右连续相减。

三、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

提出问题: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连加连减计算的例子?

学生举例子:买苹果、送书等。

教学反思:

倡导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领悟新知。

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2篇:连加连减数学教后反思

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法的不同,面对新知识时会呈现多样化的解决途径。例如,当我在教授连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一种是通过两个竖式相加求得结果,另一种是直接将三个数相加得到结果,还有一种是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和,然后再加上第三个数。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充分尊重他们的思维多样*,同时也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展示思维的机会。

然而,学生思维的多样*也引发了一个挑战,即如何优化这些算法。竖式的三种写法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可能存在优劣之分。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自身,而优化的过程是一个经历思考比较、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并未直接指导学生,而是鼓励他们自行比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进行相互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各种方法的优劣,“你喜欢哪一种就用哪一种?”这样的提问旨在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对学习过程的重视,让他们在参与中逐渐领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内心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然而,也许这种方式有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误区,因此我们需要审慎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选择。

第3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课堂上的教学需要在课后反思,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我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当然,也有一两个学生觉得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迅速、正确的计算结果,他们的方法我都予以尊重。因为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也认同从个位加起,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时机,他们也会主动接受的。

学生们在动手*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节课中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教学难点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上1。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了编儿歌的方法,这样符合孩子接受知识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了。同时突破了难点,解决重点。在教法上我也深深的进行探究,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新旧知识联系坡度小,容易让孩子接受新知安排26+3226+1026+3832+1032+3810+38从中进行分类,这样找出26+3832+38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不仅节约时间,还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低年级学生由于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能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就采用小组探究合作,分工学习,给每个同学思考的空间与语言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我看到每组在汇报时的解决办法有口算、摆小棒、竖式计算都能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上来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最大的感觉就是教师让学生动手、思考探究知识时给学生不够充足,自主。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知识经验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炼出问题,再进行合作交流得出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加法。

整堂课运用低段教学环节将算法思维、算法多样化渗透于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炼问题;解决问题,中。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教学理念。

课初,先由学生自主观察主题图,找出已知条件,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然后列式解答。在本环节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问,由于学生们都想提问题,而时间有限,所以我巧妙地让同桌之间互相提一个问题,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也合理利用了时间。

课中,进行了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各组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计算”,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得出了多种方法,如:摆小棒、口算、拨计数器、竖式等,并且学生都能主动上台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第二次是在学生计算完“例题”和“试一试”后,合作讨论“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笔算进位加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构图小结,且把注意事项编成儿歌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记忆,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最后,通过拓展创新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笔算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全课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构图复述本节课重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笔算的方法,而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提升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但是整堂课上完后我觉得还有些不足:

1、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虽然及时点拨,但没有强调“计算时应先从个位加起”、“个位和个位相加的和应如何在竖式中写”,进而造成学生在后面的练习计算中有从十位相加的,也有不进位的,或是进位后忘记加的。

2、在出示儿歌后,直接让学生读,所以造成有些学生因不认识字而不会读。应先一句一句的领读,然后再一句一句的帮助学生分析,进而有利于学生记忆儿歌及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设计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到课前精心准备,不仅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这样才能做到课中善于调控,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第4篇:《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这样的复习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在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图书馆借书的情况统计表这个情境,根据各个年级的借书情况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列出进位加的竖式时,我让学生尝试先*计算,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在学生算出结果后由教师提出“计算的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出学生验算的需要,同样是让学生尝试验算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正确率。接下来的试一试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循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则,我还是让学生先*思考计算再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教师还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二、书本与生活相联系,让练习更丰富。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安排了竖式计算、改错,还有解决问题。竖式计算中学生能注意进位并自觉的验算,改错题中学生通过计算很快发现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识。

解决问题时设计了两条路线,让学生选择近的路线,把估算和计算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先估算再通过计算验证。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在练习的最后安排了填方框里的数,学生根据进位加计算的方法能较快完成正确的竖式。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遗憾之处,第一,在估算时,学生说估算的方法花了些时间,估算在后面有具体的教学,在这里学生把估算的方法说对即可,不需过高要求,这样在后面填方框里的数就有更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完成。第二,课堂上的语言还有待进一步锤炼,比如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对于学生的评价语等,在细节上完善了才能使整堂课更好。第三,虽然是计算课,练习设计应更儿童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第5篇:小学数学连续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灵活地进行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出示三张数字卡片让学生用组数的方法写出6个不同的两位数,再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并以此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这样的设计,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课改的理念。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其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大胆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出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这个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在自主中去做,归纳结论,概括规律,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思维表达能力。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对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不够。在让学生估计两个数的总和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大胆放手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