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待客礼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祈子礼
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
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祭灵礼
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赫哲族礼仪有哪些2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礼仪:赫哲族有尊敬老人、长辈的良好风尚,但过去也曾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成文的族规、家规极为森严,任何人不得违犯。如,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吃饭,吃饭时儿媳要侍立门旁等候盛饭。老人晚间没有睡下,晚辈不能先睡。长幼相见,晚辈要向长辈行跪拜礼,长辈吻小辈之颊;小辈远行自外归来,要向父母兄嫂依次问安等等。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浅谈赫哲族的民族礼仪3
导读: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
赫哲族人注重礼仪,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尊老爱幼赫哲人注重礼仪,有尊老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晚辈出门回来,与长辈相见时,要向长辈行跪拜礼,依次向父母、兄嫂问安,以示敬重。长辈吻小辈的额头,以示亲热爱护。
待客礼
居住在黑龙江同江、饶河一带的赫哲族,以捕鱼和狩猎为主业,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客人来访,常以凉拌的生鱼待客,先请客人吃一口鱼,表示敬重对方。如果客人不吃,则被认为是失礼。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尊敬,上桌的鱼菜,总是把鱼头朝着客人。吃菜时,总是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吃。科学实验表明,鱼脑含高蛋白,营养价值高,特别是鲫鱼头更是营养美味。
祈子礼
在北方,赫哲族旧时认为,小孩死后,其灵魂先变成麻雀,再转生为人。年逾30岁尚未生育的妇女被视作缺乏转生灵魂的人,须请萨满找魂求子。举行仪式前,求子的妇女应暗中将萨满的帽带或神裙飘带挽上一个结。萨满在神杆前脱神衣时发现此结,便问是谁挽的,该妇女即刻跪在神杆前洒酒许愿、求神赐子。于是萨满击鼓跳神祷告,并命求子者在3至4日之内到萨满家取胎儿灵魂。届时,求子的夫妇携带狍皮或鹿皮制成的“收魂袋”来到萨满家,在炕沿上并肩而坐,萨满的两名助手扶着他们的双肩。
萨满在屋内跳神找魂时,夫妇二人中只要有一个双肩抖动,即被认为魂已附体,萨满即放下手中的鼓,拿起收魂袋,向袋内吹一口气。得子后,该夫妇须以牛、马、猪、羊等酬谢神灵。
祭灵礼
人死了以后,人们还要举行一些与他或她有关的礼仪,称“祭灵礼”。这是灵魂不灭观念的反映。赫哲族认为男子死后第七天晚上,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灵魂要回家中。当晚,死者家人将用纸做的衣服、饭菜等,摆放在大门口,并放一碗灰验证鬼魂是否回家。第二天早上,右灰上留有鸡、鸭等动物的印迹,表明灵魂回来过,反之则无。留有何种动物的痕迹表明死者灵魂已依附了该种动物。
赫哲族礼仪4
赫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只有1400多人。赫哲族是个有着独特礼仪文化的古老民族,它曾有“黑哲”、“黑津”、“黑真”、“额登”等名称,过去曾因为赫哲人以鱼皮为衣和使用猎犬,一度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解放后统一称为赫哲族。
赫哲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其中大部分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带,少部分分布在抚元镇、勤得利、苏苏屯、佳木斯等地,其余的居住在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境内。
赫哲族居住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江河交织,土地肥沃。盛产鳇、鲟、大马哈鱼等各种鱼类。高山密林中栖息着多种野兽,出产许多名贵*材。素有“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之说,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带的富饶。
赫哲族世世代代以捕鱼、狩猎为生,他们的衣、食及生活习俗等无不与鱼猎紧密相关,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赫哲族的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一般都是由父母包办,普遍实行早婚,一般男子*九岁、女子十五六岁便结婚。择偶标准多半是看男子是不是捕鱼或狩猎的能手,看女子是否心灵手巧能干。以前有的老人挑选女婿时,是看他能不能用一*削成一个烤鱼用的“说伦”(即烤鱼杈)。
赫哲族青年男女的结合,一般是在捕鱼或狩猎等劳动生活以及比赛摔跤或滑雪运动中结交相识后,由男方的长辈向女家提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即商定彩礼,一般都要赠送马、猪、酒及衣服之类的东西。
赫哲族的婚礼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结婚时,新郎要披红挂绿,身穿长袍,由伙伴陪着去女家迎亲。婚期如是冬天,迎亲队一般都搭装饰有彩棚的狗爬犁去;若在夏秋时节,则乘彩船去。迎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因为娶回新娘后便成了双数,取双双成对之意。新娘的打扮是穿红衣红裤,头盖红布,头发由做姑娘时的一条发辫改梳成两条辫子。男方来迎亲时,女家也有送亲的。送亲的人可以是新娘的兄弟姐妹或母亲,只是父亲不能去送亲。
新娘到了男家,与新郎在屋门前拜天地。这时人们端着盛满小米或高粱米等粮食的酒壶来祝福一对新人美满幸福。随后,新郎和新娘入洞房拜祖宗。新娘在洞房中还要“坐福”,即脸朝墙,背朝外,盘坐在炕上,等到婚宴结束后才能下炕。有趣的是一对新人要在洞房*吃猪头和猪尾巴。据说新郎吃了猪头表示他领头在前;新娘吃了猪尾巴则会跟随丈夫好好地生活,和睦相处。
赫哲族的寡妇改嫁不受限制,也不受歧视。因此寡妇不改嫁的很少,只是改嫁时不举行结婚仪式。
赫哲族实行土葬,人死后埋在村屯外边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以前的葬法是挖一个长形土坑,四周砌以圆木,遗体放入后,上面加盖,然后堆起坟堆。后来赫哲族也采用棺葬,并且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随棺入葬。过去,赫哲人死后,还有一些习俗,比如有一种叫“档子”的守孝习俗。人死后,亲属要在房子里设一灵位,每天供奉茶饭,晚上睡前还要为死者铺床,表示死者还活着。守孝一年之后,由萨满(即宗教职业者)做一个木偶放到室外的小棚内,三天后萨满将木偶送到野外去,并向西方射三支箭,为亡灵指明升天之路,这时守孝才告结束。
此外,赫哲族的儿童死了不埋入地下,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入地底下出不来,生怕以后不再会有孩子了。因此孩子死后一般都是用桦树皮将尸体裹起来放在树杈上。实际上这是一种树葬或风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