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背影》中蕴含的深沉的父子情感。通过细致的朗读和感受,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父爱的伟大与细腻。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情感。学生将通过比较不同部分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的意识,增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父母辛劳付出的理解与感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中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帮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借助音乐的情感表达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对父爱的思考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忙于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却很少去关注那些一直默默支持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回顾时,是否会发现他们已经变老了?古人曾说,能有成就的人少之又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贤良淑德的父母或良师益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正是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文字,刻画了一个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父爱。
[设计意图]:使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作为引入音乐,通过歌曲唤起学生对父亲的思考和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兴趣和对父爱主题的深入探索。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 学生完成预习单。
2. 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影》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写作动机。可以介绍朱自清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讲解他以散文著称的原因以及他创作《背影》的背景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建立起对《背影》的基本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对本文的兴趣,并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通过朴实的文字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现在,请大家谈谈在阅读这篇文章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1. 速读课文,并进行圈画与重点批注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父爱的细节部分,并进行重点批注。学生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父亲如何劝导儿子?
父亲如何安排茶房?
父亲亲自送别儿子时的行为有哪些?
父亲忙碌地讲价钱、挑选座位的细节如何?
父亲的叮嘱与牵挂有哪些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本的速读和细节圈画,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关于父亲形象的具体描写,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细节,培养他们的细致观察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讨论父亲在我们眼中的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父亲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父爱?”通过对课文的细节讨论,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父亲的形象:
语言:父亲的劝导与叮嘱中流露出的关爱。
动作:如送别时的举动,体现出父亲的辛劳与不舍。
神态:离别时的表情与姿态,反映了父亲的内心感情。
肖像:通过父亲的外在表现看其内在情感。
语言:父亲的话语中包含了对儿子的深情嘱托和关切。
动作:如父亲在车站时的行为、挑选座位等细节展示了他对儿子的体贴。
神态:如目送儿子离去时的神情,流露出对儿子的不舍与牵挂。
肖像:通过对父亲外在的描述感受其内心的情感波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和肖像等方面的细节,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中父亲的形象及其情感,增强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四、品读比较,深入体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背影》中,哪一个细节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细节进行讨论,如“为子买橘”的细节。
教师可以安排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加深入地体会到父爱的细腻与深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父亲在临别时选择买橘子?
这一行为传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学生可以从细节入手,分析父亲的行为背后的深意。比如:
父亲买橘子是因为橘子象征着对儿子的关爱与祝福。
父亲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仍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儿子感受到他的爱与牵挂。
[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细节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比较的方式来发现细节描写中的情感含义,提升他们的阅读与分析能力。
五、扩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展对父爱主题的理解。可以推荐相关的散文或文学作品,如《我的父亲母亲》等,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感受父爱。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扩展*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和父亲关系的短文,或制作一个关于父亲节的卡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与祝福。
[设计意图]:通过扩展阅读与相关活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情感体会延伸到课外,从而深化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悟。
课堂活动细化
1. 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自己的经历或故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增强对父爱的理解。
2. 反馈预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回顾朱自清的生平,并引导他们讨论朱自清的写作风格与《背影》的主题。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的看法和感受,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情感投入。
3. 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自己最感动的细节,鼓励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与讨论。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问题,如“你觉得父亲为什么要在送别时叮嘱茶房?”
4. 品读比较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关注
人教版初二上册《背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⑵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能力目标:
⑴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⑵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3、德育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教学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至爱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教学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纪实散文《背影》的语言平实自然。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同时,在诵读中理清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探究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研讨文中关键*语句的表义和表达作用。如四次写背影的文字和四次描写“我”的眼泪;理解对父亲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揣摩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激发爱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理清行文脉络。分析平淡中显神奇的特定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染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投影显示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中也许算不上耀眼,但他的一首《游子吟》却历久不衰,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为人们所传颂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下儿女们多少深挚的忆念。是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无私深沉的父母之爱沐浴着儿女们的成长。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设计(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发自于内心的真挚无私的爱,柔蜜的爱意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母的疼爱。(学生动情讲述)是的,这种感情无论是蕴蓄在平常的片言只语,还是流露在不经意的神情动作中,都是那样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学习的则是一篇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出亲子之爱的散文──《背影》。
设计(三):(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不禁要问: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怎样的文章,能够这样打动人们的魅力又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朱自清,走进《背影》,去体会那份曾让无数读者感动过的感动。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
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点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投影:
1、注音:
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shān)踌躇(chóuchú)迂腐(yū)拭(shì)颓唐(tuí)举箸(zhù)琐屑(suǒxiè)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人教版初二上册《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爱。在祸不单行、*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课文的价值点比较多: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换一种角度理解深沉的父爱;学生在写作时,比较注重华丽辞藻的运用,通过语言品析,让学生体悟到朴素的语言也可以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作者抓住背影这一特殊的角度来叙写父爱,把父爱聚焦于背影进行细致刻画,具体感人。
一课时的教学,我想以本课为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写作借鉴。所以我将本课的价值点定为“抓住背影这一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并通过朴素而准确的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即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七年级学生在写人习作中借鉴这一种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抓住特定的场景或者情感聚焦点,进行细致刻画,使作文重点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学习目标:
通过品析,理解本文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爱主题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印象中,“慈母严父”的思想是根深蒂固。那么父亲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严厉和苛责吗?其实父亲给我们的爱同样温柔体贴,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他们的爱与母爱一样伟大。
2、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检测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交卸 奔丧 差使 琐屑 栅栏
踌躇 蹒跚 颓唐 簌簌 举箸
三、整体感知:
观看《背影》朗诵视频;初步感悟文章情感之美、语言之美;
1、你从文中那些细节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2、作者是选取什么角度来表现父爱的?
四、朗读课文
把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学生自读课文,作圈点批注,准备第二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法
《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文中多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这一片段刻画的最细致、也最感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次背影的?
1、学生研读、批注;
2、小组交流;
3、班上交流。
4、总结。
这个背影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
前有家庭背景的烘托;
中间有对父亲的服饰、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
后有“我”的情感反应做烘托;
再加上本文朴素而又深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有丰富的内涵,深刻地揭示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露了父亲的爱子深情。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二、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三、布置作业
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典型事例,抓住一个情感聚焦点(例如眼睛、手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品味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文学常识导入;
2、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
第一次⑴点题;第二次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第四次⑺忆背影;
2、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
三、重点突破
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2、全班讨论;
⑴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
⑵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
⑶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
⑷父亲自己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
3、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典型慈复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委孺子牛。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
五、师小结,布置作业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相关文章:
《背影》人教版教学设计5
《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教学的重点应为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亲情、品味朴实而动情的语言、体会突出最为动情的瞬间进行写作的好处。本设计注重精心设置主问题,引导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并进行体验,以达到教学目的。课型为阅读品味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步骤】
一、导入,唤起亲情体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也许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经意,但在特定的环境中,那种对亲情的感念便会涌动在我们的心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背影》便是作者朱自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亲情瞬间写下的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初读,寻找亲情瞬间
1、作者回顾。
2、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生字读音。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设问:找出文章中写背影的文字,说说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哪一段,并说说你的理由。
讨论、交流、明确:(四处背影略)作者写得最为动情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因为此时作者写得最详细──先写外貌、写衣帽,然后写动作,用特定镜头精细地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烘托这个背影。
三、品读,体味亲情涌动
1、品读课文,准备探究下面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印象最深,从而着力地进行描写?
2、提示探究思路。
⑴分析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
⑵品味父亲送行时说的几句话;
⑶父亲的身体状况。
3、小结:
在祸不单行的家境中,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他将儿子的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是何等的爱子之心!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父亲还要安慰儿子,送行时又细致入微地关照。买橘子要过铁道,体胖的父亲爬起来非常费劲,但是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想到这些,就在望着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时,“我”的良心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所以“我”哭了,父亲此时的背影便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
四、朗读,回味亲情表现
1、体会其他三处写背影的文字的作用。
第一处:点题、悬念;第三处:表现格外依恋、惆怅、悲悯、辛*之情;第四处:再现“背影”,表达思念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背影》人教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背影》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使学生深深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浓浓的父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品味父爱。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文学常识导入。
2、指名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4次)
第一次⑴点题;第二次第三次(2~6)画背影,忘背影;第四次⑺忆背影。
2、这是一片歌颂什么的文章?父爱
三、重点突破
1、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浓浓的父爱之情?
2、全班讨论。
⑴重点段落,第6自然段,父亲的动作描写,买橘的艰难。
⑵父亲的5次语言描写──含蓄。
⑶家中现状:丧母之痛,差事交卸;父亲所受压力之大,所肩责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儿子,坚持送儿子上火车;对比。
⑷父亲自己的衣着(布衣)与为儿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对比。
3、师带领学生总结父亲形象:*典型慈父形象。为儿子勉为其难,甘为孺子牛。不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会用行动去尽职尽责,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对父亲的爱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动,泪水止不住的流,有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全班自由讨论发言。
五、拓展延伸
话题作文导写:(教师讲授)
《蜡烛》中写道:南斯拉夫老太太“把她的黑*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的走了……红*战士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这位平凡的母亲的背影已定格在战士们的心中;《背影》中写道:“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位朴实的父亲的背影,也已深深铭记在儿子的心中;《老王》一文中也写道:“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位微不足道的普通人的背影已镌刻在作者乃至诸多读者的心中。你心中最深刻的背影是谁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以“背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⑴题目自拟。
⑵要写出真情实感。
⑶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⑷600字左右。
关于人教版《背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黑*)为什么突出黑*?(穿黑*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电视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歌——《父亲》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给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