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在一段时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分化。班上有少数尖子生,较多的中等生和较多差生,整体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仍需加强。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时容易分心,作业往往抄袭、草率,书写不规范,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粗心现象,审题不够仔细,导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然而,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在努力学习,并且逐渐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个别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的技巧,能够进行简单的习题讲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措施
备课要细致全面:备课工作不仅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根据每一课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做到“有备而来”,确保每一堂课都能针对*地进行教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课堂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专注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学生上课时要做到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遇到问题及时提问。课后要养成复习的习惯,每天复习当天所学内容,遇到遗忘的知识及时翻阅课本进行巩固,确保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阶段*复习,避免遗忘。作业方面,我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解题规范,坚决杜绝抄袭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作业习惯。
多向他人请教和学习:我将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多听课、边讲边学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作业批改要及时到位:布置作业时,我会注意作业的针对*与层次*,同时及时、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详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做好记录。
课后辅导与分层教学:在课后,我会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辅导,避免“一*切”的教学方式,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待学困生,我将以尊重和关爱为基础,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帮助,设置简单易懂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
三、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的编排结构合理,包含六大章节,内容涵盖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应用”“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教材中,第十章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部分,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前六章安排了相关领域的集中内容,第一章涉及“图形与几何”领域,后五章则以“数与代数”为核心,确保了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在每一章节的编排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不同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四、教学要求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000字2
你是否在苦恼初一数学的教学计划应该怎么样写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1000字初一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一、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习4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整式的加减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7。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8。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
9。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0。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中完全适用。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图形的引入做准备。
2。通过观察、*作,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在此基础上了解点和线,并探索点和线的*质。
3。正确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4。逐步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也是线段”这一事实。
6。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
7。结合图形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8。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一个角,使其分别等于已知线段与已知角。
9。认识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认识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而对顶角主要反映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10。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1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3。认识平行线的特征,会识别实际生活与数学图形中的平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习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4。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5。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6。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走进数学世界
1。无新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2。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并不限于书本上的每道题会做。
第二单元有理数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章教材注意控制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第三单元整式的加减
1。充分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4。注意发挥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1)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纵向联系。
(2)注意适当*一些开放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注意利用习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贴近学生生活。
(4)注意利用习题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和美的教育。
第四单元图形的初步认识
1。本章的特点是强调直观和*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为序,淡化概念识记,强调图形的区分。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空间、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些变换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第1节到第4节是图形的认识,务必抓住“直观感知、*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第5节到第6节是对一些最基本的图形元素的认识。结合图形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线段、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度量法以及叠合法,特别要注意后者。认识线、角的一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
4。第7节与第8节是进一步认识线、角的关系。主要还是通过“直观感知、*作确认”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注意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本章中涉及的概念,一般都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的说法,让学生根据图形理解、认识,学会初步的运用。
6。淡化概念的纯文字表述,只要求会识别。如:棱(圆)柱、棱(圆)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7。视图与展开图仅限于简单的常见的立体图形
8。注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转换,重视规范几何语言的训练。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等。
9。注意渗透变换与说理。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新课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的学习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习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习需求
二。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有层次*。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教学安排
二月:第五章三月:第六、七章四月:第八章
五月:第九章六月:第十章七月:总复习
四。复习考试
好的耕耘,好的收获。教学工作有喜有乐也有苦。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争取本学期教学工作有进步。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4)、(7)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多的习惯还不规范,导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
看过“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000字”的还看了:
1.初中数学兴趣小组计划
2.初二上学期教学计划1000字
3.1000字学习计划书
4.学习计划书1000字
5.初一800字学习计划书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认识众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真研究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其特点。
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以表现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有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参加什么兴趣小组? 师(播放课件):看,这是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在教同学们跳舞的场景。每年4月底,各校会选送一个节目参加县艺术节舞蹈比赛。今年的集体舞需要挑选10名队员,你们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条件的队员呢? 生: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 生: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能够代表学校水平的。 师:说得好。那我们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选的。 王老师(课件播放):我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从中挑选10名,但我不知道该怎么挑。 师:现在我们来看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课件展示):
二、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挑选舞蹈队员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应该是多少比较合适?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1)分组讨论,分析数据。 (2)交流汇报 师:讨论这么快就结束了,我请几个小组代表来汇报。 生1:我们组计算了平均数,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身高是1.475米,所以我们认为1.475米的身高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计算了中位数,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米,所以我们认为1.485米的身高比较合适。 生3:我们组认为应该选择身高约为1.52米的队员,因为身高1.52米的人最多。 师:三位代表提供了不同的建议。根据选择集体舞的要求,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数据,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并说明理由。 生4: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更合适,因为身高1.52米的队员最多,共有7个,而且接近的身高有1.51、1.50、1.49米。这10名队员的身高比较均匀,最低和最高相差0.03米,因此我支持第三种方案。 生5:我比较了这三种方案,发现用平均数或中位数来选择时,身高最低和最高相差0.06米,均不如第三种方案合适。因此,我也支持第三种方案。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们也支持第三种方案。 师:大家都支持第三种方案,看来大家达成了共识。的确,集体舞要求队员的身高尽可能一致,因此选择1.52米作为标准会使队员的身高更为均匀,舞蹈队形也会更加整齐美观。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为什么选择1.52米作为标准会使队员的身高更加均匀?观察数据,我们发现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否像平均数和中位数一样,为它取一个数学名字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有趣!数学家给这个数取了一个名字,那就是“众数”。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众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众数) 师:根据你们的理解,什么是众数呢?(学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要判断一组数据中是否存在众数,我们该怎么做? 生: 师:例如,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情况。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来看他们在做什么?
1分钟跳绳比赛 师:学校举行了一分钟跳绳比赛,三(1)班、三(2)班和三(3)班的6名参赛选手成绩如下: 三(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三(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三(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1)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生:先*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中位数。 ●通过找三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可能是同一个数据,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