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 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第5页做一做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例1.2.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计算方法)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624÷3×2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完成“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例3.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过程)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反思与感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例4.
(学生的解题过程算式)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反思与感悟: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例5、例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
教学设计: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1)、(2)题
学生*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
《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
2.“*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1)987÷3×6(2)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票的总价。两张*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上午*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雪上午*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48+12(1)270÷30180÷30(2)(270180)÷30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课后小结:
《四则运算》教学设计范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区和*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例题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及计算的书写格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互帮互助的学习态度,同时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学情分析:“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在低年级已有所体验,这是学好本课的基础。为了能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我立足教材为学生创设既有趣味*又有数学味的问题情境。并以问题导引为主线,激励评价为手段,任务驱动为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数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我为学生创造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把四则运算的顺序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四则运算的顺序,然后让学生利用四则运算的顺序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四则运算顺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能介绍一下这个季节最美的景*吗?
生1:我喜欢春天,春天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非常漂亮。
生2:我喜欢春天,春天细雨蒙蒙。
生3:我喜欢秋天,秋天果实收获的时候黄橙橙的,可漂亮了。
生4:我喜欢在夏天光着脚丫在沙滩上跑……
生5:我喜欢冬天,冬天可以锻炼我们……
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冬天,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特别向往白雪皑皑、千里*封、万里雪飘的雪景。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到有“*城”之称的哈尔滨去欣赏美丽的雪景,好吗?(课件出示雪景图,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师:生命在于运动,看我们“*城”4.2班的同学在“*雪天地”里玩得多高兴啊,咱们也一起到“*雪天地”里去感受下一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说他们正在干什么?
生:他们有的在*,有的在滑雪,有的在做*雕……
师:“*雪天地”分为几个区域?在图中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我们从图中可以知道: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滑*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雕区有180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大家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滑雪区比*雕区少多少人?
师: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1:用减法解答。
生2:滑*区的人比滑雪区多多少人?用减法解答。
生3:三个区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解答。
师:根据三条信息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而且还懂得解决的方法。同学们真棒!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师:滑*场热闹极了,请看,他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尽情地展示自己优美的身姿,玩得多开心,咱们也挤身前去体验吧!(课件出示情境图)下面请听滑*场的同学向我们介绍信息: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
(一)学生*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列式计算,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展示成果,反馈交流。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发现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学生上黑板展示)
方法1:方法2:方法3:
7244=28(人)7244+8572+8544
28+85=113(人)=28+85=15744
=113(人)=113(人)
(三)交流评价。
师:这几种解题方法都对吗?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告诉大家:7244表示什么?(离开44人之后剩下的人数)为什么用减法呢?28+85又表示什么?(现在的人数)为什么用加法呢?
师:请××同学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和刚才的同学用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你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请××同学说一说:72+85表示什么,再减去44又得到什么?(先把进来的人数加上,再减去离开的人数)在计算的时候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方法2和方法3,在计算的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方法2是先算减法,方法3是先算加法,哪个在前面就先算哪个。)
师: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和方法3,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生1:它们都是加减法混合运算。
生2:它们都没有小括号。
师: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先算前面的一步,再算后面的一步。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练习巩固
师:“*雪天地”参观完毕,4.2班的同学依依不舍的乘上了回校的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同学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目)
1.同学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师:到校了,部分同学直奔图书室,图书管理员给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来比赛,看谁能最快解决问题。
2.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师:学校在新学期安排了一个社会调查活动:这是部分同学调查到的一些信息,我们一起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信心?好,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第一、二组完成第一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题,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好!
3.(1)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2)城北路口1小时内各种汽车通过的数量如下表。这个路口1小时共通过多少辆汽车?
种类公共汽车小汽车货车
数量/辆98703594
五、巩固提高
师:运动会上同学们如火如荼地参加竞赛,场面是那么热闹,这是同学们参加比赛人数情况,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并解答吗?(课件出示题目)
希望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啦:
(1)参加集体跳绳比赛的人数是160人
(2)有96人参加团体接力赛
(3)参加50米短跑比赛的有58人
师:以前后桌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
六、总结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延伸拓展
根据老师给出的三个数据(3;987;6),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四则运算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课本1-5页例1、例2,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
主题挂图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246+83-157357359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1
学生*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教学例2
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3、练习
完成第5页做一做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口算,全班交流时说明各题的运算顺序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解答,订正时说明思路,并强调运算顺序
3、练习一第3题
学生*解答,订正时注意学生所列综合算式是否正确,说明解题思路,强调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例1.2.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计算方法)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62432
二、新课
1、教学例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完成做一做
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2题: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题:学生先估算再笔算,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2、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3、练习一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再审题的基础上,先*完成,再交流。
4、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指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然后*解答。
5、第10题:解题思路是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板书设计:
例3.
(学生的解题算式及过程)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反思与感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页例4,第5页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积累,掌握知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积累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掌握有括号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
说明运算顺序并脱式计算(题目自拟)
二、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有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完成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例4.
(学生的解题过程算式)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反思与感悟: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例5、例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
教学设计: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1)、(2)题
学生*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则运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则运算》教学设计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7-17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出示四道混合运算,学生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9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解答
4、练习二第10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12、13题
先让学生*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14题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
例5
(学生的计算过程)
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优秀教学反思5
《四则运算》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住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根据教材的特点,加上本班的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使用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提高——作业布置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学习新学期第一单元的内容。但在学习完第一单元后,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一、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备课不够充分。二、因为担心课堂时间不够,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时间。三、不重视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四、关注学生不够,小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这样的现像没有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五、学生的作业虽然较之前有明显的改变,但仍有作业马虎、书写不规范、写错作业、不按时完成的不良习惯出现。
学生问题的出现只能说明自己在教学中对问题的考虑不全,也没对历史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更是说明自己对问题的滋生和蔓延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都在触动着家长的每根神经,因此只有自己改变了,学生才能得以改变,为了在下单元教学中不再出现更多的问题,我只有改变,改变一切能改变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
2.*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场有多少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2)p5/做一做1、2,减少重复练习。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的14
板书设计:
7244+859873663987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课本第80页内容,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地理解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四则运算的意义。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做蝴蝶结,用做*结。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图提问题。
问: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说明解决方法。如:
①一共折了多少颗星?36+28
②折的红星比蓝星多多少颗?3628
③买矿泉水用了多少钱?0.9×40
④做蝴蝶结用了多少彩带?做*结用了多少彩带?
24×1/324×1/2
⑤做蝴蝶结用的彩带是*结的几分之几?
1/3÷1/2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小结: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
(4)整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5)说一说整数、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6)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四则运算中,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a+0=()a×0=()0÷a=()
a0=()a×1=()a÷a=()
aa=()a÷1=()1÷a=()
注意:当a作除数时不能为0。
4.四则运算的关系。
四则运算的关系可概括如下:(以提问方式完成下面关系网)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小结:加法是在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计数,是最基本的运算。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是加法的还原。乘法又是加法的发展,是求相同加数的加法简便算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也是乘法的还原,它是减法是发展是求相同减数的减法的简便运算。
二、巩固练习
1.完成课文“做一做”。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1、2题
三.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蕴含了许多总结*的东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考虑得不够多。课堂教学节奏感觉稍快,在引导学生叙述解题思路的过程中,部分孩子有些跟不上,比较着急。例如,在结合具体算式叙述除法的意义时,在叙述整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如:18÷3)环节没有彻底落实,导致在说明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中耗时较多,部分学困生说不出问题的情况。
改进策略:
1.努力营造课堂氛围,改变提问语言和方式,提高叙述解题思路的兴趣。如在叙述18÷5表示的意义时,原来提问:“谁愿意来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导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站起来叙述问题。可考虑这样提问:“知道18÷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可以整体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再指名叙述,带动全班,效果将更好。
2.在巩固练习环节,要注重学生对于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一思维过程,要给予思路跟不上的学生多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可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并鼓励学优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再让个别中等生和学困生复述,尽量让学生说想法,叙述出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4×2.58×12.53×4
1-0.856+440.5×0.2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12.5×2.5×0.8×4
9.6-5.7+0.46.3×1.4+3.7×1.4
25×99341-103418+297
159+102253-98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家庭作业:练习十二第8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四则运算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具体安排如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在整理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可引导学生这样描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6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6页)
1.主题图。
编写意图
主题图“*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区和*雕区,场景图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区有72人,滑雪区有26人,*雕区有180人。给学生提问题提供了数据。
教学建议
教学时出示主题图后,可以开展以下两项活动: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交流时,学生可能只说出问题,丢掉相关的条件,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条件和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整体*。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用一步计算解决的,也可能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计算解决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出例1。
2.例1。
编写意图
(1)例1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材以主题图“*雪天地”的“滑*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下午滑*人数的变化信息,提出“现在有多少人在滑*”的问题。由于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学生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通过计算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建议
(1)出示例1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思考、尝试解答,并能与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主要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根据是什么?每步算式表示什么意义?然后从思路上对比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例1的实际问题,如乘公交车时的“上车下车”,学校图书室的“借书还书”等等,使学生在用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例2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教材以“*雪天地”接待游人的信息为素材,通过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引导学生观察所列混合算式,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在例1、例2的基础上,教材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解决“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教材呈现了学生的两种不同解法,一种是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再求6天一共接待的人数;另一种是先算出6天里有几个3天,再用算出的结果去乘3天接待的人数。这样编排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做一做”的第2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其中解决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12瓶”隐含图中的箱子上。
教学建议
(1)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的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学生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由于学生已有一些画线段图的基础,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②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让学生尝试画一画,并组织交流。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评价,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因为它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第二种解法的数量关系,在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重视解题过程的反思。当学生*尝试解决后,要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如987÷3=329表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6÷3=2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天即两个987人,等等。
(4)在比较例1与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4.例3及“做一做”。
编写意图
(1)例3通过解决需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教材以星期天玲玲一家三口去“*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为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
先通过解决“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来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然后再提出“你还能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吗?”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门票信息,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同时根据上面总结出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尝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以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1题有三组题,每组题中上、下两题参与运算的数和排列顺序都相同,只是运算符号不同,有的是同级运算,有的是两级运算,让学生通过判断其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1)像例3这样一家三口购票一共要用多少钱的问题,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主解答。如有学生对“半价”不理解,教师可加以说明。一般学生分步解答并不困难,但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合并时,结合解答过程说明运算的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学生解答完“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情境呈现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进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爸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1张*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等,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解答教材上的问题:“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几步计算解决的,只要能作出合理解释的,都应给予鼓励;第二,对于两步以上解答的,可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在此过程中巩固上面总结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3)“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解答第一问,再组织提问题练习,如果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教师也应肯定。
5.关于练习一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同级运算的练习。通过口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没有括号的乘除混算与加减混算顺序一样,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练习时,可以直接将结果填在书上,再组织订正。
第2题,是例1的巩固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弄清“便宜”与“贵”的含义后,*进行解答。
第3题,是例2的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隐蔽:六边形有6条边隐含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需要先算出,正方形有4条边需要学生明确。教学时,可让学生*解答,以提高学生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订正时,要注意学生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
第4题,用统计表给出某路口1小时通过的三种汽车数。让学生先估算再笔算这个路口1小时一共通过的汽车辆数,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同,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第5题,是有两级运算的练习,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要提醒学生脱式计算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第6、7题,是例3的巩固练习。在审题的基础上,先*完成,再交流。第6题是两问,后问是求两积之差。第7题是求两商之差,且路程160千米被用了两次,练习后要引导学生比较,感受到它们都是应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9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的,然后*解答。为使一题多用,教师也可以提出:如果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提出:“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怎样解答?
第10*题,解题思路有:①先求上、下两层相差多少本,再求上、下层各有多少本;②先求上、下两层现在各有多少本,再求原来两层各有多少本。
练习一后面的思考题,通过选择适当的运算符号或填加小括号使等式成立。使学生进一步看到,由于选择的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位置不同,得数就不同,从而加深对运算符号和小括号的作用的理解。每小题的*不唯一,现介绍一些。
①3(33÷3)=13÷3-(3-3)=1
②3÷3+3÷3=2(3×3-3)÷3=2
③3×3-3-3=33+(3-3)×3=3
④3+3+3÷3=73+(3÷3)+3=7
⑤3×3-3÷3=8
⑥3×3÷(3÷3)=93×3÷3×3=9
6.例4。
编写意图
(1)例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例4是既可以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以*雕区的活动场景为题材,完全用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的全貌,含有三条数学信息:上午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问题是: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教材在学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呈现了两个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上午要派几位保洁员,再求下午要派几位保洁员,最后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第二种方法是先求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再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在分步解决的基础上,再将上面的两种解法分别列成一个算式,并进行计算,最后得出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解读“每30位游人需要派一位保洁员”时,需要明白两点:一是游人数与保洁员人数之间的关系,游人越多,派出的保洁员越多;二是上午与下午派保洁员的标准一样,都是按每30位游人派一位保洁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位游人呢?有多少游人要派5位保洁员呢?学生回答后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通过以上的解读活动,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做好铺垫。
(2)让学生尝试分析数量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要求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先要求什么?再要求什么?……的思路去*思考,并尝试解答,教师要巡视是否出现不同的解法。
(3)注重交流解题思路。当学生尝试解答后,要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给予适当启发:下午游人比上午多多少位?每多派一位保洁员,就得多多少位游人?怎样求出下午比上午多派几位保洁员?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时,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先算括号里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4)要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思路上、方法上和解题步数上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些实际问题用三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两步计算来解决。
(5)例4后的“做一做”是一道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由于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100546,100(54+6),要让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7.例5。
编写意图
(1)例1~例4都是以主题图“*天雪地”为题材编排的实际问题。学生经历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仅逐步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掌握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例5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安排的。
(2)例5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材首先让学生*计算例5中的两小题,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此基础上,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教学例5时,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例5中的两小题出示后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如:
同桌互评后*计算,把计算过程填写在书上,然后互相核对结果。第二步,分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讨论交流的问题是:例5中的两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第三步,引导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如例5中的第(1)题可以这样说,首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
在学生明确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板书:
(2)例5后面的“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然后计算。其中,第(2)小题学生练习后,教师可指出:算式里含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第2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8.例6。
编写意图
(1)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明白了这些加减法的含义,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运算中的特*,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教材编排了例6。
(2)例6首先提出:“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同学们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安排的问题和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
(3)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要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作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到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总之,教学时教师只能适当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不要包办代替。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例6后面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9.关于练习二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
第2题,是含有小括号的两三步计算的式题,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说运算顺序后*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小括号里的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第4题,学生做完后,可以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小题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的回答可能比较“乱”,只要说对的都要鼓励,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成:上下三题中参加运算的数、运算符号以及排列顺序都相同,但是由于加了小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导致计算结果不同,所以在计算混合式题之前,要审题,根据运算顺序来确定怎样算,然后再计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5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数据信息,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与笔算结果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第6题,在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7题,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可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些孕伏。
第8题,是一道填表练习,让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考过程—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
第9题,通过“凑24”游戏,复习四则混合运算。4张牌上的点数代表4个数,要求经过适当的四则运算使这四个数变成24。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解答。对少数学困生要进行辅导,当多数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下面是几个参考算式:
6×2+4×3(6+4-2)×36×4÷(3-2)6×3+2+4
(63)×4×2(6÷2+3)×4(6×24)×36×4×(32)
第10题,以选择一日游购票方案为题材,给出了多个信息,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问题情节,通过计算与比较获得合理的购票方案。练习时应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想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第11题,是运用加减、乘除之间关系进行推理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要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思考,作出正误判断,最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并归纳出
第12、13题,先让学生*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第14*题,实际上是把三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三步算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这种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为今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思考题,是一道逆推的问题。密码是个四位数,百位和个位上数字一样,千位和十位数字一样,启发学生用逆推的方法确定○与□各是多少。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逆向推理能力。
(四)参考教案
课题:用三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中的第5题~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例3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表:
这是“*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雪天地”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师: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雪天地”游玩。*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24÷2
生2:24×2+24÷2
师板书,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解答。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买1张*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三、练习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28+120×8
97-12×6+4326×4-125÷5
2.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3.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4.三、四年级学生进行体*比赛,其中三年级有240人,四年级有300人。每12人站成一排,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站几排?
四、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6、7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