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峰》 【年代】:唐 【作者】: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翻译赏析(通用5篇)

【赏析】: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然而,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抱负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苦闷。这种心情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诗的开头两句,侧面烘托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夕阳残照,才登顶峰。太白峰,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此展现。起句“西上太白峰”是开门见山,为下文写星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充满亲切动人之情,富有人情味。李白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把它们人格化。在这首诗里,太白星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

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境界异常开阔。“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回头望见武功山,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诗人并不被重用,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何时才能返回来呢?“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李白唐诗《登太白峰》全诗赏析2

《登太白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作者登上太白山和太白星悄语密话,并幻想神游天界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壮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无法实现*理想的愁闷心情。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注释】

⑴太白峰:即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一山。在今陕西眉县、太白县、周至县交界处。山峰极高,常有积雪。

⑵穷:尽。这里是到顶的意思。

⑶太白:这里指太白星,即金星。这里喻指仙人。

⑷天关:古星名,又名天门。《晋书·天文志》:”东方,角宿二星为天关,其间天门也,其内天庭也。故黄道经其中,七曜之所行也。“这里指想象中的天界门户。

⑸泠(líng)风:和风。轻微之风。

⑹武功:古代武功县,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眉县全境和岐山南部。

【白话译文】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创作背景】

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应诏入京时,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在这种心情下诗人创作了《登太白峰》一诗。

【赏析】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

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十分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像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画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读者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泠风”就是清风的意思,这种形象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的念头。“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的'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叠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

然而,李白并不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他在诗中发问:“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两句是说,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他回头望见武功,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诗人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

《忆秦娥·用太白韵》赏析3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的《忆秦娥·用太白韵》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忆秦娥·用太白韵

宋代: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上片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一个“咽”字,传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声音;用个“洗”字,好像山头月是被“霜风”有意识地“洗”出来的,这个“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洁。山高月小,霜风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给人以如置空谷,如饮*泉之感。“霜风”句中,暗藏一个“云”字:无云则山月自明,无须霜风之“洗”。换句话说,山月既须霜风“洗”而后出,则月下必有云遮。这样上片结句中“云归”、“云别”出现就不显突兀。迎、送的主语是“山月”,一迎一送,写出了月下白云舒卷飘动的生动形象。“云归”、“云别”两句,又将“霜风”的“风”字暗暗包容句中。云归云别,烘云托月,使皎洁的山月,更见皎洁。上片写景如画,幽静深美。着一“咽”字,以动衬静,更觉其静。

下片,词人触景生情,怀念帝乡之感油然而生。从“凌歊”一词看,李之仪写这首词的时候,盖太平州编管之中。“凌歊”,即凌歊台,因山而筑,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台,并筑离宫于此,遗址位于今当涂县西,为当地名胜。李之仪在姑溪时,思想上是苦闷而消极的,且僻居荒隅,远离朝廷,更见悲苦。但从结句的“双阙”看,词人仍未忘朝廷。“双阙”,古代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国事系于心头,盼望朝廷下诏起用,故“望断”云云,即是这种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际”一词,暗示了词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尘绝”则可见词人的失望与怅惘。

[《忆秦娥·用太白韵》赏析]相关文章:

《李太白杂言》的诗词赏析4

李太白杂言

徐积

噫嘻欷奇哉!自开辟以来、不知凡千万年,

至于开元间,忽生李诗仙。

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

不知何物为形容,何物为心胸,

何物为五脏,何物为喉咙?

开口动舌生云风,当时大醉乘游龙。

开口向天吐玉虹,玉虹不死蟠胸中,

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

大泽深山,雪霜*霰,

晨霞夕霏,万化千变。

雷轰电掣,花葩玉洁,

青天白云,秋江晓月。

有如此之人,有如此之诗!

屈生何悴?宋玉何悲?

贾生何戚?相如何疲?

人生何用自缧绁,当须荦荦不可羁。

乃知公是真英物,万叠秋山清耸骨。

当对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鹘。

戴乌纱,著宫锦,不是高歌即酣饮。

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风寝。

嗟君逸气何飘飘,枉教谪下青云霄。

大抵人生有用有不用,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

采蟠桃于海上,寻紫芝于山腰,

吞汉武之金茎沆瀣,吹弄玉之秦楼凤箫。

注释

(1)“噫嘻”句:此句连用感叹词,表示高度的惊奇。

(2)诗仙:诗人贺知章赞誉李白为“谪仙人”。

(3)五星:旧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为五星。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而生李白,世称太白(金星)之精。

(4)屈生: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

(5)宋玉:屈原弟子。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句。

(6)贾生:贾谊,汉文帝时政论家、辞赋家,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著名文章。

(7)相如:司马相如。汉武帝时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四川时生活贫困,曾与卓文君至临邛开酒店,他卖酒,而令卓文君当垆。

(8)缧绁:黑*的粗绳,旧时用以系囚犯。

(9)荦荦:卓越不凡。

(10)真英物:杰出的人物。《晋书·桓温传》:“生未期(一年),太原温峤见之,曰:‘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曰:‘真英物也!’”。

(11)杜甫:与李白同时,小于李白十一岁。杜甫诗集中有赞颂和怀思李白的诗篇近二十首。

(12)乌纱:乌纱帽。宫锦:宫锦袍。李白在江南,穿宫锦袍戴乌纱帽,饮酒行吟。

(13)高歌酣饮: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4)“采蟠桃”句:相传瑶池畔有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

(15)紫芝:灵芝草,菌类,可食。《乐府诗集》有《采芝*》:“哗哗紫芝,可以疗饥。”

(16)“吞汉武”句:汉武帝太液池中有金人承露盘。沆瀣:夜间的水气。

(17)弄玉:秦穆公女。其夫萧史,擅长吹箫,能吹奏鸾凤之音,后来两人皆乘鸾凤仙去(见《列仙传》)。

赏析

《李太白杂言》,为诗人徐积所写,倾吐了诗人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李白傲岸、丰满,俊逸、有气骨的英杰形象。全诗可分为五段。

徐积这首《李太白杂言》,在歌颂大诗人李白的诗歌中,是一首绝唱。当李白在世的时候,任华曾写过一首《杂言寄李白》的歌行,对李白倾吐了高度的仰慕之情,塑造出诗人傲岸、丰满的形象。而徐积这首杂言诗,除了深情地赞美李白以外,更称誉李白为乾坤开辟以来,最神奇、最俊逸、最有气骨的英杰,呼之为“诗仙”,尊之为“真英物”。与任华所作的诗相比,更有特*。全诗可分为五段。

开头从“噫嘻欷奇哉……忽生李诗仙”为第一段。以惊叹的口气领起全诗,赞誉李白的出生,是从天地开辟以来至唐*元年间(713—741)的奇迹。作者认为这样的奇才,这样的英杰,是五星中的一颗亮星来到了人间。“是时五星中,一星不在天。”这两句承上启下,展开了下面第二段的九句:“不知何物为形容……然后吐出光焰万丈凌虚空。”这段前四句是神奇的四问,诗人感叹说:如此的诗仙,其外形容貌、其心胸、其五脏、其喉咙,究竟是何物所铸成?其形容有如山岳之高峻,心胸有如日月之光明,五脏有如百花的芳馨,喉咙有如珠玉的清声妙韵,显得十分灵异。后五句是两层设想:作者设想诗仙一开口动舌,便生风云,因而可以在大醉的时候骑龙遨游;一开口向天便吐出玉虹,而玉虹必先蟠屈于诗人的胸中,然后才能吐出万丈凌空的光焰。这段是从诗仙的本质和壮采奇思的源泉来写的,纯从空灵的虚处着笔;而在诗的第三段,则是以实证虚,引用众多的物象为比譬,使虚实相生,以见诗人用笔的不可羁勒,和他对人生不甘自为缧绁的卓异高风。

诗的第三段:“盖自有诗人以来……当须荦荦不可羁。”前十一个短句,赞美自有诗人以来,未曾见过李白这样的诗人以及李白这样的诗作。在李白的诗中,有深山、有大泽、有雪霜*霰、有早晨的霞彩,有傍晚的云气,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不可端倪,不可尺度。有时如雷轰电掣,有时如玉洁花妍,有时像青空飘浮的白云,有时如秋江澄洁的晓月,吞吐万象,胸罗四海。自有苍生以来,未见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后六句“屈生何悴……荦荦不可羁”,作者认为:有了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篇,屈原有什么憔悴?宋玉有什么悲伤?贾谊有什么忧戚?司马相如有什么疾困?他们的作品,都将为之失*;他们的忧虞,只是在人生的遭际当中,把自己自陷于人间世的尘网,而不知从磊落豪逸中自求振拔。他们虽有绝代的才华,但缺乏诗仙李白那种不受尘网牵萦的逸气。

第四段为“乃知公是真英物……醉来还抱清风寝”八句。前四句紧承前文进行小结,指出将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李白是不可一世的真英物,他那清峻的诗人骨骼,仿佛耸峙着的'万叠秋山。把李白和当时也以能诗著名的杜甫相比,则杜甫如志在千里的老骥,李白如横空高飞的霜鹘,以老骥追霜鹘,是难以追及的。后四句写李白富于豪迈俊逸之气,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于常人,他戴着乌纱帽,披着宫锦袍,不是高歌,就是酣饮。他对月独酌,举杯邀月,“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醉了之后,就抱着清风酣然就寝,神完气足,啸傲红尘,这就是伟大诗国的诗人。

第五段为最后八句。前四句:“嗟君逸气何飘飘……岂可戚戚反效儿女曹!”感叹诗人以如此的仙才,如此的逸气,在谪下青云之后,虽然几次承明见召,挥翰龙楼,但盛名为权贵所妒,竟不为时所用,离开长安,流落江湖。作者认为诗人虽不用于时,但大名自有千古,正不必像平常儿女那样为诗人悲伤。作者咏叹至此,又以这段后四句作为余文,设想诗仙自有更宽广的世界,他可以遨游八极,驰骋万里,或“采蟠桃于海上”,或“寻紫芝于山腰”,或“饮汉武金盘之玉露”,或“吹秦楼弄玉之凤箫”,则“将茹万世之清芬,视荣华如尘土,与宇宙而长存,御神奇而终古。”那么诗人留给后人的,就不止“惊风雨”、“泣鬼神”、“咳唾成珠玉”的诗篇而已。

全诗从“神奇骏逸”四字着笔,充分地揭示了李白诗歌的词采壮浪,气到笔吞。中间以屈原、宋玉、贾谊,司马相如和李白相比,用意不在于贬低这些大文人,而在于说明李白除具有惊才绝艳以外,更有其超逸于他人,不受人生拘束的一面。诗人还以当时同享盛名的杜甫与李白相比,但杜甫的诗风和李白不同。“老骥”与“霜鹘”之喻,也显得极为生动形象,不是故作李、杜优劣之论。在历来歌咏李白的诗篇中,徐积的这首杂言诗,是具有独特思致的好诗。

【《李太白杂言》的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1.李太白跳月的故事

2.古代民间故事李太白跳月

3.春天的诗词赏析

4.春节的诗词赏析

5.《意难忘》的诗词赏析

6.《秋思》的诗词赏析

7.李白的诗词赏析

8.王之涣的的诗词赏析

《登太白峰》古诗赏析5

【年代】:唐【作者】:李白——《登太白峰》【内容】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赏析】: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应诏入京时,可谓踌躇满志。但是,由于朝廷昏庸,权贵排斥,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这使他感到惆怅与苦闷。这种心情就反映在《登太白峰》一诗上。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诗的开头两句,就从侧面烘托出太白山的雄峻高耸。你看,李白从西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太白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九十里,是秦岭著名秀峰,高矗入云,终年积雪,俗语说:“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势如此高峻,李白却要攀登到顶峰,一“穷”字,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起句“西上太白峰”正是开门见山的手法,为下面写星写月作了准备。登高壮观,诗人浮想联翩,仿佛听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太白星对他倾诉衷情,告诉他,愿意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门户。诗人和星星之间的友谊是多么亲切动人,富有人情味啊!李白一向热爱皎洁的明月和闪亮的星星,常常把它们人格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诗人好象在向明月这个知心朋友问候,共叙欢情。而在这首诗里,太白星则主动问好,同他攀谈,并愿为之“开天关”。诗人想象新颖活泼,富有情趣。在这里,李白并没有直接刻划太白峰的高峻雄伟,只是写他和太白星侧耳倾谈,悄语密话的情景,就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太白山高耸入云的雄姿。这是一种化实为虚,以虚写实的手法。李白另有一些诗也描绘了太白山的高峻,但却是用实写的手法,如《古风其五》中:“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蜀道难》中,也正面形容太白山的险峻雄奇:“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虽然是同一个描写对象,李白却根据诗歌内容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使人时时有新颖之感。诗人登上太白峰,通向上天的门户又已打开,于是幻想神游天界: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高举,自由飞升,穿过浓密云层,直上太空,向月奔去。“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形象是多么自由轻快,有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境界异常开阔。诗人飘飘然有出世之思。“愿乘泠风去”,化用《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语意。但这里用得灵活自然,并不显出斧凿痕迹。“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这两句的意境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有些相似。诗人满怀豪情逸志,飞越层峦迭嶂,举起双手,向着明月靠近飞升,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俗气,追求个*的自由发展,到那光明理想的世界中去。以上四句,意境高远,想象奇特,形象瑰玮,艺术构思新颖,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是全诗高潮所在。然而,李白真的就甘心情愿抛开人世,脱离现实,一去不复返吗?看来还不是的:“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正当李白幻想乘泠风,飞离太白峰,神游月境时,回头望见武功山,心里却惦念着:一旦离别而去,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来呢?一种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不禁油然而生,深深地萦绕在心头。在长安,李白虽然“出入翰林中”,然而,“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阳*《草堂集序》)。诗人并不被重用,因而郁郁不得意。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形象反映。“何时复更还?”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首诗就带有这种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跳跃多变,突然而起,忽然而收,大起大落,雄奇跌宕,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何国治)

[《登太白峰》古诗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