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别离
孟郊
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注释
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2]
译文
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
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翻译:
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
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
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
《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的温柔缠绵。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这首小诗,情真意蕴,质朴自然。
开头“欲别”二字,扣题中的“别离”,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表现不忍分别,虽不能说毫无此意,不过从全诗来看,这一动作显然是为了配合语言的,那么它的含意也就不能离开人物语言和说话的背景去理解。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就她自己而言,也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郑重而又亲昵的情态。这一切当然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分量、情感的分量,以便引起对方的重视。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就开口说话了:“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别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令人费解。但是,要联系第四句来看,便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走到一个“可怕”的去处──“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此时此言,看似不得要领,但这个“多余的`弯子”,又是多么传神地画出了她此刻心中的慌乱和矛盾啊!
第三句放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迟迟不归岂非“恨”事!然而她却偏说“不恨归来迟”。要体会这个“不恨”,也必须联系第四句──“莫向临邛去”。临邛,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这里的“临邛”不必专指,而是用以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到了这样的地方,对于她来说,岂不更为可恨,更为可怕吗?可见“不恨归来迟”,是以“归来迟”与“临邛去”比较而言。不是根本上对“归迟”而不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之谓。这句诗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隐忍着痛苦的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这么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绵绵之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以己之情,动人之情,那该是更能打动对方的吧?情深意挚,用心良苦,诚所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衬托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方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出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它与“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白居易《怨词》);“常恐新声发,坐使故声残”(孟郊《古妾薄命》);“不畏将*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薛道衡《豫章行》)等诗句一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可悲的处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诗用短促的仄声韵,亦有助于表现人物急切、不安的神情。
【古别离古诗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元日古诗译文、赏析
2.《画》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3.梦天的古诗原文译文及赏析
4.《古别离》唐诗
5.孟郊《古别离》诗词翻译赏析
6.《咸阳城西楼晚眺》古诗译文及赏析
7.《金陵酒肆留别》古诗译文及赏析
8.长歌行的古诗译文及赏析
《远别离》古诗赏析2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唐李白《远别离》原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xiāo)湘之浦(pǔ)。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míng)冥,猩(xīng)猩啼(tí)烟兮鬼啸(xiào)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qióng)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hǒu)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yōuqiú),舜野死,九疑联绵(mián)皆相似,重瞳(tóng)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tòng)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部分注释:
1.皇英之二女:皇英,尧的女儿,长娥皇、次女英。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2.浦:水滨。
3.“海水”两句:这句诗为倒装句,意思是离别之苦似海深。此离苦,离别之苦。
4.皇穹:天。
5.凭凭:形容雷电众多。
6.为鱼:《说苑·正谏篇》:“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7.尧幽囚:《竹书纪年》记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使尧的儿子丹朱不得与其父相见。由此有人怀疑尧禅位于舜的说法。
8.舜野死:舜南征有苗,死于苍梧之野。
9.九疑:《史记·五帝本纪集解》记载,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谷皆相似,故曰九疑。
10.重瞳:传说舜的眼珠是双瞳孔。
11.帝子:尧的女儿。
12.苍梧:古地名,今湖南境内。
白话译文:
古代传说中舜妃娥皇、女英就投水自尽在浩渺的洞庭南面,清清的潇湘江畔。女子苦苦等待着丈夫的归来,有谁不说这种相思的苦楚比万丈的海水还要深?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mèi)在呼唤着风雨。对于这一切,我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又何补于世,有谁能听得进去呢?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让舜,舜亦得禅让禹,如果君主用臣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有人传说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舜南巡时死于苍梧,这些事情恐怕都与失权有关吧?舜死在湘南的九疑山,但九座山峰连绵相似,究竟何处是他的葬身之地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二妃在洞庭潇湘水边放声痛哭,抬头远望,寻找舜帝的影子却茫茫不知其所,只有莽莽深幽的苍梧山映入眼帘。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团聚,恐怕要等到苍梧山崩倒之日,湘水也涸绝之时吧,到那时二妃滴在潇湘竹上的泪痕也许会消失吧。
本诗赏析:
《远别离》,乐府别离曲十九首之一。诗人借传说中舜帝与皇英二妃的别离,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李白诗中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坡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生死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参考资料:
①参照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②参照邱承彬浅谈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李白《远别离》(135)
加载中,请稍候......
[《远别离》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送别古诗《别离》赏析3
导语: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送别古诗《别离》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离
唐代: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译文
大丈夫何尝没有滔滔眼泪,只是不愿在离别时涕泗横流。
面对离酒慷慨高歌挥舞长剑,耻如一般游子模样满脸离愁。
一旦被蝮蛇螫伤手腕之后,当断手臂就断壮士决不踌躇。
既然决心闯荡天下建功立业,离别家常便饭何须叹息怨尤。
注释
杖剑:同“仗剑”,持剑。尊:酒器。
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
蝮蛇:一种奇毒的蛇。螫(shì):毒虫刺人。
解腕:斩断手腕。
志:立志,志向。
鉴赏
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下笔挺拔刚健,调子高昂,一扫送别诗的老套,生动地勾勒出主人公*格的坚强刚毅,真有一种“直疑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的气势,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彩笔浓墨描画出大丈夫的壮伟形象。威武潇酒,胸怀开阔,风度不凡,气宇轩昂,仿佛是壮士奔赴战场前的杖剑壮别,充满着豪情。
颈联运用成语,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观。“蝮蛇螫手,壮士解腕”,本意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这里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颈联如此拓开,有力地烘托出尾联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
此诗以议论为诗,由于诗中的议论充满感*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送别古诗《别离》赏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