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课模式的反思与展望:从“新、全、细、变”四个维度出发

本次探究课的实践,让我对这种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过程*”原则的指导下,我尝试构建了“激发参与体验探索”四个环节,并力图在每个环节中体现“新、全、细、变”的特点,以此打造一个充满活力、激发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

楞次定律优秀教学设计(热门9篇)

一、 “新”在情境创设,激发求知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课的第一步,便是要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探究课更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能激发他们好奇心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尝试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融入情境创设中,并注意运用复习旧知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然而,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我所创设的情境仍有提升的空间。未来,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尝试将更具时代感、更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元素融入情境创设中,让学生在“似曾相识”却又“耳目一新”的体验中开启探究之旅。

二、 “全”在主动参与,鼓励多元探索

探究课的精髓在于“探究”,而探究的过程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这一环节中,我致力于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

为了保证“全员参与”,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热闹”的课堂氛围并不能保证探究的深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个*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三、 “细”在用心体验,感悟学习过程

探究课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体验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提升探究的能力。

然而,受限于课堂时间,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还不够深入。未来,我需要更加注重“慢下来”,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时间去观察、思考、讨论、验证,让他们在“细嚼慢咽”中品味学习的乐趣,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 “变”在拓展延伸,激发持续思考

探究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止。在学生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新的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反思与展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生态

总而言之,“新、全、细、变”四个字是我对探究课模式的初步探索和思考。我相信,探究课的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体”,而“新、全、细、变”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2

对“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改进

一、 深化教材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1. 进一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障碍:

学生在学习楞次定律之前,已经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知道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如何的呢?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楞次定律。

学生对“阻碍”一词的理解容易产生误区,认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要消灭原磁场,而实际上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阻碍”的含义,避免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

2. 突出楞次定律的本质:

楞次定律本质上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不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而是加强原磁场的变化,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帮助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楞次定律,并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合理*和必然*。

二、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度

1. 设计更具启发*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电磁感应相关的现象,例如电磁炉、金属探测器等,并提出问题: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丰富实验探究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例如,可以改变磁铁的运动方向、线圈的匝数、磁铁的磁*强弱等因素,观察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可以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等数字化实验设备,实时测量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的变化,并将数据以图像或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和准确*。

3. 加强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在实验结束后,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实验心得、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三、 拓展应用练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设计层次分明的练习题:

基础题:巩固学生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例如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确定磁通量的变化情况等。

提高题: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析电磁阻尼现象、解释电磁炉的工作原理等。

拓展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例如研究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设计简单的电磁感应实验等。

2.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活中与楞次定律相关的现象,例如汽车上的电磁刹车系统、地铁上的电磁感应门、手机无线充电器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3. 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楞次定律,设计制作简单的电磁感应装置,例如手摇发电机、电磁起重机等,并进行展示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 注重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等。

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2. 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批改学生的作业、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3

一、 深化教材分析,突出重点难点

1. 细化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您在教材分析中提到了电磁感应的重要*,但可以进一步细化楞次定律在电磁感应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能量守恒: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定律的体现,它揭示了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保证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成立。

判断方向: 楞次定律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唯一依据,它为我们分析和解决电磁感应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实际应用: 楞次定律在电磁阻尼、电磁炉、金属探测器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体现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深入挖掘教材特点:

您提到了教材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但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中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目的,例如: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细化教学难点分析:

您将楞次定律的描述和应用列为教学难点,但可以进一步细化:

描述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阻碍”的含义,容易将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错误。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例如条形磁铁*线圈和线圈靠近通电螺线管等,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应用难点: 学生难以将楞次定律应用于复杂的电磁感应现象,例如导体切割磁感线、线圈在变化的磁场中运动等。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楞次定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1. 丰富教学手段:

除了您提到的电脑技术,还可以考虑以下教学手段:

自制教具: 利用简单的材料,例如线圈、磁铁、电流表等,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楞次定律。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优化教学环节:

可以对您提出的教学程序进行优化,例如:

引入新课: 可以通过生活实例,例如电磁炉、金属探测器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演示: 可以将实验演示和问题引导结合起来,例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例如“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如何变化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实践应用: 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题,例如电磁炉的工作原理、金属探测器的应用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 关注学情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例如:

基础知识: 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补充讲解一些电磁感应的基础知识,例如磁通量、感应电动势等,帮助他们理解楞次定律。

习题设置: 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拓展*习题,例如导体切割磁感线、线圈在变化的磁场中运动等,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加强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您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例如:

课堂提问: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作: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作业批改: 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楞次定律优秀教学设计4

导语:楞次定律是指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下面小编分享楞次定律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大纲要求:楞次定律:Ⅱ级,为较高要求层次。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3.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根据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作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4.教材处理:由于楞次定律的内容较多,可将该部分内容分两节来上,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楞次定律,并学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简单的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第二节课主要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楞次定律理解以及右手定则的推导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

2.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

3.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器材

1.教师演示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旧干电池一节,电阻,电键,导线若干。

2.学生实验用器材: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原线圈和副线圈,条形磁铁,新干电池组(两节),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各28组。

五、设计思想

本节作为一堂物理规律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利用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手段。为了使学生能从感*认识真正上升到理*认识,必须使学生参与科学的抽象过程,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区别本质的东西与非本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试作概括,并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再利用实验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为此本课采用学生分组随堂实验探究的*作模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实验*作来发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抓住知识的产生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流程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1)利用多媒体将法拉第的头像及其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之后经10年艰苦探索发现电磁感应规律过程的简单介绍显示到大屏幕上,教师提问:

第一问: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第二问: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利用多媒体将楞次的头像及其在知道了法拉第研究“磁生电”取得了成功,很受鼓舞,也开始进行一系列电磁实验,经1年的努力探索总结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规律的简单介绍显示到大屏幕上。教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提问:“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也要激发磁场,那么感应电流所激发磁场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留2到3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

学生猜想:①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②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③感应电流是由线圈中磁场变化引起的,所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的变化有关。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

教师:“为了检验各自猜想的正确*,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实验器材(线圈、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导线)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原理图。”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引导:

①如何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与变化?

②如何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师演示说明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向的关系。请学生用一节旧电池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灵敏电流计相连,观察电流分别从a、b流入电流计时,指针的偏转方向,确定所用电流计的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同时提醒学生不同的电流计电流方向与指针的偏转方向关系不同)

③如何知道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的方向?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利用(灵敏电流计,标明导线绕向的线圈,条形磁铁,导线等)实验器材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说明实验*作过程,并设计出实验现象记录表格。(3到4分钟后,教师开始在教师巡视。学生可能通过磁铁的运动改变线圈磁场;也可能用电磁铁代替磁铁,通过电磁铁的运动、滑动变阻器的滑动或电键的通断控制磁场变化等。教师根据巡查的情况,挑1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方案让学生上台介绍说明,并利用实物投影仪显示。最后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修订完善一个简单易做的实验方案。)

4.实验*作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电路图连接与实验*作,并填好实验现象记录表格。

教师:巡查提醒学生实验*作的规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5.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第一问:感应电流产生磁场的方向是否始终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回答小结:不一定。有时相同,有时相反。(*原有的猜想,为建立新认知结构做铺垫)

第二问:在什么情况下,b感与b原同向?在什么情况下,b感与b原反向?

回答小结:当Φ原增大时,b感与b原相反;当Φ原减小时;b感与b原相同。(进一步探讨关系)

第三问:你认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对磁通量的变化起什么作用?(提炼关系)

回答小结:当Φ原增大时,b感与b原相反,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大;当Φ原减小时;b感与b原相同,它不想让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小。即b感对磁通量的变化起阻碍作用

得出初步结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7.结论验证

教师:上述结论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大家可以利用其他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将实验用的电路图显示在屏幕上。

学生实验*作:同组的两个同学分别将原、副线圈的电路接好并弄清楚导线的绕向,接好后将原线圈放入副线圈中。分别验证电键闭合、断开瞬间和电阻大小改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结论判断的是否一致,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用大屏幕显示)

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楞次定律对“阻碍”的理解:当Φ原增大时,b感与b原相反;当Φ原减小时;b感与b原相同。

8.结论运用(目标检测)

例题.如图所示,一水平放置的矩形线圈abcd,在细长的磁铁的n极附近竖直下落,保持bc边在纸外,ad边在纸内,从图中的位置Ⅰ经过位置Ⅱ到位置Ⅲ,位置Ⅰ和Ⅲ都很靠近Ⅱ,在这个过程中,线圈中感应电流()

a.沿abcd流动

b.沿dcba流动

c.由Ⅰ到Ⅱ都是abcd流动,由Ⅱ到Ⅲ是dcba流动

d.由Ⅰ到Ⅱ都是dcba流动,由Ⅱ到Ⅲ是abcd流动

解题小结:

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方向

第二步:判断穿过线圈的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大或减小)

第三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依据楞次定律)

第四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依据右手螺旋定则)

9.课堂回顾

(1)楞次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后表述)。

(2)“阻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后表述)。

(3)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四步骤。

八、设计说明

1.通过物理史实回放引入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法拉第和楞次在电磁感应规律建立过程中的贡献,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在猜想与假设阶段,问题由教师提出,明确猜想和探究的方向。鼓励大胆的猜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此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3.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制定是探究过程的关键,难度也是最大的,学生不可能马上达到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小组的合作讨论加以*作,尽可能使实验简单易做,现象明显,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巡查,充分肯定每一种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本课的学生设计实验的部分内容在本章第二课时已经做过,学生具有一定心理依托,学生*作比较熟悉。

5.在归纳时,直接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的共同点比较困难,为此采用教师提问法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方向,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找出它们的联系点,易使学生发现各现象间的联系。

6.通过猜想、实验*作得到现象、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对结论进行实验验证体现了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思想。


楞次定律教学教案参考范文5

问题: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过程很复杂,能否找到一种很简单的方法来判断闭合回路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的方向呢?

(1)、右手定则的内容:伸开手让拇指跟其余四指,并且都跟手掌在

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指向导体运动方向,其余四指指向的就是导体中方向

(2)、适用条件:的情况

(3)、说明:

①、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求解的问题也可用楞次定律求解

例:分别用右手定则和楞次定律判断

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课本p204(3))

②、右手定则较楞次定律方便,但适用范围较窄,而楞次定律应用于所有情况

③、当切割磁感线时电路不闭合,四指的指向即感应电动势方向(画出等效电源的正负极)

6、巩固练习

例1:为什么闭合回路完全在垂直匀强磁场的面内切割磁感线时回路中无感应电流?

例2:如图所示,平行金属导轨的左端连有电阻r,金属导线框abcd的两端用金属棒跨在导轨上,匀强磁场方向指向纸内。当线框abcd沿导轨向右运动时,线框abcd中有无闭合电流?____;电阻r上有无电流通过?____

【学习小结】

1、楞次定律的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2、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3、右手定则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6

楞次定律是一条实验规律,楞次定律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体验和探究。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楞次定律,会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懂得物理学习需要细致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习惯,增强对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探索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作能力,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和楞次定律,进一步认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楞次定律。

难点会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过程】按照提出问题——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实验验证——知识反馈

1、提出问题

我把条形磁铁*螺线管,从螺线管中拔出时,在这两个过程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的方向是否相同?是否有规律?

2、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1)首先指导学生:用一节干电池和灵敏电流计,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与电流流向关系

2)再用实验要用的,观察螺线管的饶向

3)设计探究实验:用螺线管、条形磁铁和灵敏电流计,教案《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分别将磁铁的n极*(或拔出)螺线管,将磁铁的s极*(或拔出)螺线管观察指针偏转并在设计的表格中记入

3、归纳总结

1)、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分析、讨论,根据记入的结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组的结论。【学生的能力很强总结结论有如下几种: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2)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量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3)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或阻碍)引起它的哪个原因】

2)、教师对楞次定律内容及理解作解释

物理学家楞次(1804—1865)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在1834年得到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楞次定律

1)准确把握定律中"阻碍"的含义:

①"阻碍"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吗?不一定!"增反减同"

②"阻碍"是阻止吗?(否,只是使磁通量的变化慢些)

2)那么,怎样理解楞次定律呢?

理解(一)谁起阻碍作用——

感应磁场;阻碍的是什么——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怎样阻碍——"增反减同";阻碍的结果怎样——减缓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

理解(二)当磁铁*线圈时,磁铁的磁极和线圈的磁极是同名相对,还是异名相对?

当磁铁从线圈中拔出时,磁铁的磁极和线圈的磁极是同名相对,还是异名相对

4、实验验证

一般情况下,到这里这节课的内容就结束了,我却在这里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

用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两个线圈、灵敏电流计来验证探究得到的结论。

首先在实验动手之前根据楞次定律判断开关闭和或断开时电流计的指针如何偏转,然后连通电路验证判断;接着验证滑动变阻器左右滑动时的情况。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更加确信探究的结果。

5、知识反馈

投影例题在长直通电导线附近有一闭合线圈abcd,当直导线中的电流强度i逐渐减小时,试判断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通过例题。归纳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确定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和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增减情况。

(2)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最后让学生分析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7

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该怎么写呢?怎么处理好教学中遇到问题,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呢?下面是楞次定律教案教学反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回顾旧知识→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节课,我尝试的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具体到探究课的设计,我在强调“过程*”的前提下总体上把握好了这样几个环节。

1、激发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构建情景,引出问题,用复习已有的知识或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引出问题进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求知冲动:“我想要学习。”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让学生在实践中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寻求规律。强调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才能创新,让学生“参与”,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手段去了解、学习许多新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问。这一来,教师做起来就难多了。但是再难,也要给学生这个机会。今天我们教师确应具有转换自身角*的紧迫感。教师要与学生一起交流,共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参与、全面发展。

3、促使学生用心体验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努力运用假设猜测、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去获取知识,更去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中的艰辛和快乐,这种体验的不断沉积,潜移默化中培养出他们一种能力——学力。当然,仅仅强调第二环节中的参与,一堂课或许也会非常热闹,但热闹的下面却可能会没有任何实质的内容。我想说:参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才是探究课所要达到的更高境界。当然,在这里还要再次强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参与体验中,将学生动手实验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实验结果可信,媒体演示直观,让学生能够更

热情地参与,同时更真切地体验,以此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4、激励学生在发现规律后不断探索

我还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一种发现新问题的习惯。学生时时获取,又不断有所发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循环状态吧?

当然在这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创设情境问题上,要放在能激发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上;在知识模块的时间安排上还要更合理些;在课堂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去摸索。而且我觉得在探究过程中,关键还在于体现其“重过程”的核心要求。还要应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大胆地放开,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总之,我觉得探究课中的环节,环环相扣,互为依存。同时各环节又都有其追寻的目标,有新意;学生参与讲究“全”:要让全体学生参与,更要让每一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用心体验强调“细”:要慢,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要引导学生仔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同样重要;获取规律后力求“变”: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规律,更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四个字“新、全、细、变”或许就是探究课众多模式当中的一种了。


楞次定律教学反思8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依托网络媒体的支持,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与量作为最高目标,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途径;以媒体支持环境为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拓展教师、学生个体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渠道。

二、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1、增加了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完整、系统。

一般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楞次定律的基础上,学会如何使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而我的设想是不仅要如此,而且要通过楞次定律的应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的本质——利用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机械能向电能的转化,或电能的转移。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以教师的引与导为辅,以媒体环境为支撑,以任务单为活动线索,使学生活动活泼、有趣,更有序。

为了贯彻二期课改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的精神,本次课改的探索目标是如何开展以媒体为支撑环境下的互动教学。在初步的实践后,我们发现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媒体三者的关系,将成为此次实践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有了这一设计。

三、教学的得与失

1、在以媒体环境为支撑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如何谐调好师、生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

由于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极有可能从教学活动中游离出来,从而影响教学,因此在这类形式的教学中,必须加强的学生活动的引导与控制,做到收放自如,使教学活而不乱。为此这节课我再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变革:

(1)强调课前预习,并在课前每人发放一份活动任务单,明确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同时将这份任务单带入课堂作为课堂活动的内容来完成;

(2)对课件的使用做必要的说明——由于有些课件学生课前并没有接触过,对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并不熟悉。

(3)加强对学生活动的监督与指导,使行为偏差的同学及时得到纠正。

(4)利用演示文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师的影响力;等等。通过实践表明,

2、合理选用互动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课件的功能,是媒体支持下互动开展成败的关键。

当前,每一个相关内容的教学课件在网上都能找到很多,但是,是否适合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课件真的不容易。另外,有的课件并不适合互动活动的开展,而有的课件还存在科学*问题也不能使用。一个合适的互动课件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1)科学*。

(2)可视*,特别是实际实验中的微小变化与瞬时变化。

(3)变量的可调*。

(4)使用的便捷*;等等。

本节课中,我在探究“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方向关系”时,所选用的课件是合理且有效的。

3、正确处理好效率与质量的关系,是一份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方法新一点,形式活一点,容量大一点,效率高一点”是我校对当前教学活动要求的总结*形象化表述,然而,这里却少了一个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应该贯彻始终的一点,那就是质量。没有质量,“方法新、形式活”就成了花架子,“容量大、效率高”就成了口号。质量是效率的基础,是效率的最终归宿。在“楞次定律”这节课的设计上,由于过于追求量,而影响了质的提高是一个教训。以上的变化还是起到了良好作用。


楞次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9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理解楞次定律和能量守恒相符合

3、会用楞次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4、通过实验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作、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对楞次定律中的“阻碍”和“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媒体:

1、计算机、电视机(或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蹄形磁铁、灵敏电流计、楞次定律演示器.

五、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复习:

1、提问: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电脑演示例题:请同学回忆右手定则的内容,并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所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

引入:

电脑设置新情景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如果用其它方式改变磁通量,从而产生感应电流,如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新课教学

(一)、通过旧知识给出新结论:

即利用右手定则判断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给出结果:

当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

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二)、学生实验:实验内容见附表一.

实验准备

1、查明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搞清螺线管导线的绕向.

2、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和电脑的演示,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当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现在,我们再来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得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由于电流方向和它所形成的磁场方向是有确定的规律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便能够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三)、楞次定律内容的教学部分:

1、通过前人所做实验的大量*来说明此结论的普遍*.

2、通过电脑软件模拟实验过程,进一步分析实验的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所反映的物理本质的规律,请学生得出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并加以叙述,教师予以评价、修正,在此基础上得出楞次定理的完善表述.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因此,不能认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

这里的“阻碍”体现为: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反,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增加;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相同,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了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减少;当回路中的磁通量不变时,则没有“变化”需要阻碍,故此时没有感应电流的磁场,也就没有感应电流.

(四)、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部分:

通过软件教学模拟实验过程,并加以引导,使学生*思考:

总结出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练习部分:

⑴方形区域内为匀强磁场,在矩形线圈从左到右穿过的整个过程中,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⑵无限长通电直导线旁有一个矩形线圈,当线圈远离直导线时,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⑶a、b两个线圈套在一起,线圈a中通有电流,方向如图,当线圈a中的电流突然增强时,b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五)、定律的深化部分:

1、楞次定演示器进行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电脑软件的演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到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3、深化:

从导体和磁体的相对运动的角度上看:电磁感应的效果是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

②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从能量转换的角度来分析:螺线管中用楞次定理得出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在螺线管上端为极,这个极将排斥外来的条形磁铁的运动,条形磁铁受此排斥力的作用而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即动能要减少;要维持其运动速度则需要有外力对磁铁做功.可见,电磁感应现象中线圈的电能是外部的机械能通过做功转化而来的.因此,楞次定理与能量转换与守恒规律是相符合的.

反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若感应电流方向与用楞次定理判断得出的方向相反,则螺线管的磁场将与条形磁铁相互吸引,这样条形磁铁的速度会愈来愈大.也就是说在电路获得电能的同时,磁铁的动能也增加了.这时,对于电路和磁铁组成的系统来说,它将找不到是由什么能量转化而来的,电能和动能是凭空产生了,这显然与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六)、小结:

总结楞次定律的三种表述方式:

表述一: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表述二:导体和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相对运动;

表述三: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阻碍引起它的原电流的变化;

作业:书后练习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