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二)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认识上升到理*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 b.108m/s c.90m/s d.3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认识到理*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二)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_____m/s
2.甲、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km/h,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2篇: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认识上升到理*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
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认识到理*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_____m/s
2.甲、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km/h,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a.1.25sb.0.625sc.0.8s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3篇:物理《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这节课已经结束,要我们听课者还沉浸于刚才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的教。二学生的学,下我将从这*角度支做一下点评。
评价:
一.教师的教
1.老师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教学。例如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准备了与学和际生活相关的图片——“百米跑”使教学能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分成几了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2.教师充分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做到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质疑、发现。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想想议议”、“合作交流”、“观察思考”“模拟表演”、“现场编题”等学习活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了不同表达方式,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又通过六个“你知道吗?”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不仅带给学生以科学和震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于生活,最终双服务于生活。
二.学生的学
看学生的学我觉得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会学”、“乐学”、“学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了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愿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做到了主动解决问题,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表现上从开始的小游戏到小组合作交流,再到后来的编题、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显得异常兴奋,体现了学习“乐学”几名男同学对问题的分析和切入角度,看出学生学会了分析物理的方法,可见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2.学生的参与度上,这节课有22人参与了板演,45人参与了发言,参与人数达了100%,说明老师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所以他们才有话可说,才争先恐后的说。
尽管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口误,尽管课堂中老师没能进行达标测评,可这仍然是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是一节值得推广的课。
第4篇:《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
转眼间初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认识上升到理*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0.75s=9.30m/s
答: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v=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km/h=____m/s
(2)5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min通过了180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m/sb、108m/sc、90m/sd、30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认识到理*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_____m/s
2、甲、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km/h,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A、1、25sB、0、625sC、0、8s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七、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第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之运动的快慢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运动的快慢。
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
(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计算公式:v=s/t。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单位:米/秒,读做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l。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读做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