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教学设计(优质5篇)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一).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本节内容:

师: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机物的分解利用的内容。现在,我就问同学们几个问题:第1,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氧→水+二氧化碳+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下边,我们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动动脑:

1.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第2篇: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讲或是不讲。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带一套实验装置到学校。

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制的实验装置中所产生的现象,接着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1)在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思考并且回答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出蒸腾作用的概念: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表面散发出去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教师进一步指出,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演示装置放在讲台上,请两名学生到台上仔细观察并告诉全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这套实验装置所发生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是由叶片来完成,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强,散失的水分越多。

为了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教师可将课本p63图1一38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绘制在投影片上(或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对着示意图进行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导管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一步指出,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联通的。)

(3)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一系列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出蒸腾作用的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一根毛一根、茎、叶的导管一叶肉细胞一气孔一大气

3.关于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教材对此未做过多的解释。教师可以利用气孔开闭的活动模型或复合投影片演示保卫细胞的结构以及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使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

4.关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教学,教师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却能从根部流向树叶呢?问题提出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讨论、看书,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中,水确实是往低处流,但是如果加上动力,水也可以往高处流。平时人们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就可以沿着吸管被吸人口中。

植物体内的水从低向高处流的原因就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了蒸腾拉力,即能促进根毛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也可以促使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沿着导管向上运输。

教师利用投影片指出,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除了很小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大气中。

植物所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过程,这是否是一种浪费呢?对植物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看书和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5.在讲述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参考*:

(1)因为植物蒸腾水分,大面积的树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

(2)春季造林在树苗发芽前进行是因为蒸腾面积最小,体内有机物还没有转化输送,没有被新枝叶消耗,所以此时移植最易成活。

夏季造林剪除部分枝叶,主要是减少蒸腾面积,因为此时蒸腾作用旺盛,新栽的树又无新根吸水,很可能因为缺水而死亡。

(3)*天、傍晚移栽植物,以及移栽后的植物要遮荫,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植物移栽的成活率。

(4)大树下面的树荫,没有阳光的照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所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第3篇:叶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调植物“体温”,促进要不断吸收水分,并能使空气湿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创新目标: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与8.10.11三课构成“植物”单元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系列。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蒸腾的一些现象,但植物是怎样进行蒸腾的学生并不了解,通过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才能了解气孔是怎样进行蒸腾的。

确定五点:

重点:认识蒸腾作用。

难点:设计实验*叶的蒸腾作用。

创新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点: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孔使学生了解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空白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叶的蒸腾作用为学生留空白。

学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通过实验学生更好地观察、合作、创新提供方便。

主要技术

留空白、加深体验、合作创新等技术。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

一、引目标,激发兴趣。

1.谈话:人们在树林比较多的地方会感到空气比较湿润,这是怎么回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讲述:昨天我们把这盆花的茎叶用塑料袋罩起来,袋口用绳扎紧,放在了向阳的地方,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

2.

学生观察后,汇报观察结果。

3.讨论:(1)这些小水珠是哪来的?

(2)水蒸气从哪儿来?

(3)植物内部应该有什么样的构造水蒸气才能跑出来?

4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如果水珠是由植物内出跑出来的,那么植物表面应该有让水蒸气跑出来的孔。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1.讲述:这了证实我们的想法我们一起来观植物的叶子,(显微镜在课前调好)

2.学生观察后教师小结: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我们看到了植物表皮有一个小孔,这些小孔供气体出入的气孔。每种植物的叶子表面都有。

3.讲述:蒸腾的概念。(可让学生描述,教师在加以补充)

四、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六、研究*作业:

设计实验*:蒸腾作用是通过叶进行的。

第4篇:七年级生物《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

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将这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如果用花盆,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在套前浇一次水,效果会更加明显。

有关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图来表示(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运输到叶并蒸腾出去),或直接通过多媒体制作的动画来进行讲解,以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一动态的过程。

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动画或投影让学生有感*的认识,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复习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组织学生回答。

总结,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后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演示实验装置(为了说明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可以准备一套相同实验装置,只是在叶片上涂抹一层凡士林)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可以蒸腾水分,但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由哪来的?

出示投影或动画:演示蒸腾作用水分由根到叶的动态的过程。

提问:

1、植物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2、气孔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

1、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送到叶肉细胞。

2、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仅有1%左右参加植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以外,99%左右的水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消耗能量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都通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呢?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为什么夏天在树下会有凉爽的感觉?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讲解: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的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观察叶片的蒸腾作用

实验材料:两个重量相等的新鲜枝条(叶片多的枝条设为甲,叶片少的枝条设为乙)

实验用具:锥形瓶、托盘天平,中间有孔的活塞

实验步骤:

1、两个相同容量的锥形瓶中装入等量的水(水温25~35℃左右),塞好活塞;

2、把两个枝条分别*装有水的锥形瓶中,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装置如图所示

3、10分钟后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乙枝条所在的托盘向下倾斜,这显示出左盘烧瓶中的水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较右盘多。

实验结论:叶片不仅能散失水分,而且叶片越多,散失的水分越多。

第5篇:《水和水蒸气》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2、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蒸发;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观察把玻璃片盖住热水杯杯口会出现什么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态变化的可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难点: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两只燃烧匙、一杯冷水、一个滴管、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

演示器材:一个玻璃片、一杯热水及课件。

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请同学们取出昨天洗过的手帕,看看手帕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发现手帕变干了。我追问:水到哪里去啦?变成了什么?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及阅读课外书籍,同学们猜测水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由此引出本课——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水和水蒸气》。(板书课题)

第二环节: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结合生活,让同学们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的水在变干变少呢?这时,我会将同学们提到的蒸发现象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将蒸发现象还原于现实生活,既让同学们生动感受蒸发,也使同学们明确蒸发无处不在。

2、这些水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同学们回答:水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完成板书:水水蒸气

3、再次取出手帕,调动感官(如鼻子闻,眼睛看等)琢磨水蒸气是什么样的,通过感知,同学们了解到水蒸气是一种无*无味透明的气体。板书:无*无味透明气体

4、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人们把它叫作什么(蒸发)板书:蒸发。由于蒸发现象无法用肉眼看清楚,因此我以漫画配文字的方式,辅助同学们理解蒸发过程。

第三环节:猜想印证“加热能加块水蒸发吗”

1、有时人们需要水蒸发得快一些,有什么方法能加快水的蒸发呢?同学们可能回答:加热、风吹。回答不完整之处,需要老师补充和指导,即:加快水蒸发的方法有:加热、干燥的天气、风吹等。出示课件。

2、这些方法是不是切实可行呢?我们先来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板书:(受热?)

3、我们该怎样来验证呢?(同学们说:做实验)为每组准备实验器材:两只燃烧匙、一杯冷水、一个滴管、一个酒精灯和一盒火柴。你们想怎么研究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在充分讨论交流中知晓这是个对比实验,要控制相同的条件和设置不同的条件。共同探讨实验的步骤及方法,老师把讨论结果以课件形式整理出来。

4、发放实验记录表,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合作完成记录表。

哪个蒸发得快

条件

水加热之后

水没有加热

看到

的现象

我们

的发现

加热(能、不能)加快水的蒸发。

实验结束后,汇报,交流:

(1)哪只燃烧匙里的水蒸发得更快?

(2)在加热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蒸发时还有哪些新的现象?

5、通过实验,我们明白: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由此,印证了我们的猜想,加热能加快水蒸发。把板书中的“?”擦掉。

第四环节:解疑“空气中的水”

1、同学们会有这样的担心和疑问,河流中的水一直在不断蒸发,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了,那么河流中水越来越少,最后这些水岂不是要干了吗?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的水蒸气吗?有个别同学会意识到水蒸气到空气中后又会通过下雨变成水。老师质疑:水蒸气能变成水吗?让水蒸气变成水需要什么条件?同学们想想看?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小实验来佐证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上台演示实验,老师从旁指导:用玻璃片盖住热水杯杯口。这时,请同学们观察,你们在玻璃片内壁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了观察的更为清楚,必要时可请几位同学代表上台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发现玻璃片内壁有一些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吗?如果不能解释,我们可以请教科书帮助我们,查找课文相关内容。此环节这样安排,为的是让同学们回归到课本,运用好课本,从课本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课件同步出示

2、这一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凝结)课件出示,完成板书:遇冷凝结

3、谈谈你所知道的凝结现象,观看课件:凝结现象。

4、上节课我们还留下一个疑问,盛*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体验收获

1、通过今天的研究和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通过谈收获,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探究内容,即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凝结成水的相互转化过程。为学习第七课《水的三态变化》做铺垫。

板书设计:

水和水蒸气

(受热)蒸发

水→水蒸气无*无味透明气体

(遇冷)凝结

教学反思:“白汽”的解释是本课学习的关键点,也是学生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为帮助学生爬上这层思考,学生得有对水的蒸发的思考、对水蒸气的思考、对水蒸气的凝结的思考,学生经历这些思考的过程中是形成对新的,未开发的领域的思考,是他们能站在更到的点上去证实他们的理念和价值。为此,在教学设计中,一层层递进式的思考,最终学生对“白汽”形成正确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对“白汽”的认识,能够分析出来了,因为三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外,学生对此的表达是言语比较零碎的,“白汽是悬浮在空中的小水珠”他们能够思考后,进行自我解释现象。用干的纸巾检验“白汽”是小水珠,这个证据我是直接拿出来的,学生没有进行此处的思考,是因为以对本课的详细、重点的把握后,对此进行了从简。我相信要是放开给孩子们去验证的话,孩子们的想法会更多的,更丰富。

学生们的生活经历促使他们对水的蒸发与水蒸气,有一定的印象,但是具体的还是十分模糊不清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应该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以图片、录象等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呈现,以及通过学生亲历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且尝试解释各种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学中,层层深入,让孩子们犹如摘取各自的果子,你摘取了,才可以摘取更大,更甜、更美的果实;构建了自己的科学概念,并得到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