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以“梯形的面积”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内容承载着重要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识别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目标不仅对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也为他们未来更深入地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梯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希望通过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活动设计不足,教师讲解过多 : 在引导学生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我过多地依赖了教师讲解,而忽略了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缺少动手*作、合作探究的机会,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
2. 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 虽然我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没有积极参与讨论,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思考和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沦为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升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于课堂的掌控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我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导致课堂节奏被打乱,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例如:动手*作、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我将更加注重明确小组目标,细化分工,并加强对小组合作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并从中受益。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我也将努力为学生打造更加高效、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
这篇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探究式学习,通过*作、观察、比较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对该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从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入手,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做好铺垫。接着,利用投影展示梯形图片,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既与之前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作探索,自主建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设计安排了“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四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作探索。
拼一拼: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摆,并将拼成的图形与梯形进行比较。这一环节的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作,帮助学生建立起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看一看: 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思考其底、高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小黑板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想一想: 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思考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做一做: 学生尝试运用推导出的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进行验证。
通过这一系列的*作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发展了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扩散思维,拓展思路
在学生掌握了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推导公式的方法后,教师进一步提出挑战:“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呢?”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例如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 抽象概括,形成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将其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s=(a+b)h÷2。
字母公式的运用,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符号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五、 应用深化,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教学设计安排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p81“做一做”,巩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运用。
综合练习: 完成课本p82的习题,将梯形面积计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渠道横截面的面积,学生需要理解“横截面”的概念,并能根据题意提取有效信息,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了联系,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这篇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动手*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3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逐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公式。因此,在呈现实际情境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必要*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的问题情境:“老师不准备讲解,看看谁能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找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你们能做到吗?”学生们在小组中花费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动手剪、拼、贴等方式,最终达成一致,并将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他们提出了六种主要的方法:
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将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在梯形的下底上选取一点,将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将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沿着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然后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将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叠成两个长方形。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到了启示,并从中领悟到真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和下底之和乘以高后再除以2(S梯形=(a+b)h÷2)”。
这充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并放手让他们进行探索,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和反思4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大胆引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它使我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当小组研究完四边形的分类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过程,在学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体再一次演示了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验证的过程,而且又一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存在,课堂的效果也非常好。现代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粉笔和黑板的时代了,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大胆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总之,恰当的、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有效的培养更多的创造*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其实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知识教学设计与反思5
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及三角形稳定*,认识这些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教学反思:
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这样课的结构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习。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本节课内容共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二是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新旧图形的内在联系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梯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
(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课本88页汽车图)?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大多数学生会否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一: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同学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转化方法,我们先根据第一种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小组活动二: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与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交流一下,把你们组的发现或结论写下来。
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结论。
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为什么要除以2呢?
(在*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如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s表示面积,谁能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指名说,老师板书。
其实利用这几种转化方法(指前面画的图)也可以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小组合作推导一下。然后全班交流推导过程。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推理,让学生各抒已见,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1、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
它的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现在我们要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谁知道横截面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订正时,让学生评价,重在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
(通过动手*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2、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试做,二生板书。集体评价。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练习检测:
1、填空: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梯形的面积等于()。
(理清学生思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
2、是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1)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上底扩大2倍,下底也扩大2倍,面积扩大4倍。()
(3)梯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两个梯形面积相等,但形状不一定相同。()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和反思7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
(2)动手*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2)找出平行四边形中相应的底和高。
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从a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c点画高,它的底是ab。
(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与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基本相同,都通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从一条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但通常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它的对边画高。这里高要画在平行四边形内,不要求把高画在底边的延长线上。
(4)巩固练习。
a.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b.观察下图中,有几条高?它们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c.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并画出相应的高。
(四)认识梯形个部分名称。
1、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
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听行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量一量书上的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三、巩固新知。
1.教材p。72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十二第1题。
2.练习十二第6题。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大胆引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它使我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时,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当小组研究完四边形的分类时,我让几名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过程,在学生演示完之后,我用多媒体再一次演示了验证的过程。多媒体课件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验证的过程,而且又一次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印象,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实物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图形的存在,课堂的效果也非常好。现代的课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粉笔和黑板的时代了,作为新世纪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大胆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手段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总之,恰当的、适时的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有效的培养更多的创造*人才,何乐而不为呢.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其实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66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梯形,掌握梯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学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很棒,那么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平面图形,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特征。(出示一个梯形)问:这也是平行四边形吗?那它与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四条边,四个角;不同点: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平行,第二个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师:那像这样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我们可以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梯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梯形。(导入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齐读梯形的定义,练习:下面的图形哪些是梯形?请你指出来。
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梯形?原来梯形在我们生活中这么常见,那大家想不想认识梯形更多的知识呀。
3、在平行四边形中我们有底和高,那在梯形中又有些什么呢?(介绍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
4、梯形中的高又怎样画呢?
5、认识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三、巩固练习
1、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通过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发现并总结梯形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和已经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再出示一个梯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接着出示四幅生活中的梯形,让学生对梯形有个初步的感知;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第二道例题,先通过“量出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平
行四边形高的含义,初步认识梯形的高,并揭示梯形的上底、下底、腰和高的含义;在让学生量出书上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通过比较,认识等腰梯形。最后通过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巩固新知。改进的地方:1、教师语言太过平淡,没有*;
2、练习时间不够,讲前面的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些。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反思9
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
提出问题:梯形是不是也可以像它们一样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呢?在学生讨论后发现有几种方法。进而让学生思考讨论:转化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原来梯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底和高又有什么联系?在集体汇报时对它几种方法的处理上出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一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二是这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最容易理解、最简洁。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迸出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第三、第四种方法,由于推导的过程较复杂,在课堂上让选择这种方法的同学也交流了,但没有展示其推导过程。教师用一句话,把这几种方法都肯定了,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学生的关注还不够。几次学生的板演都出现了问题,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如果能够在课前将所涉及到的例题都算一遍,找同学板演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第二,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同学按所选的方法不同而分组,导致在讨论拼成的图形或分成的图形的面积、底和高与梯形的面积、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时,浪费了时间,讨论不深刻。
第三,由于时间关系,第三、四种方法没有展示公式推导过程,只是用语言描述了。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学生听不明白。如果能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就更好了。
反思教学,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先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再展示思考方法,接着讨论这种方法的合理*,是否能用这种方法解决全部梯形的面积计算,进而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从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初步形成的转化的思想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已经尝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汇报时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梯形运用割补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体来看不如前几节课效果好。仔细分析原因如下:
一是学生的准备不充分(部分学生没有准备梯形图形),导致参与面小,效果不理想。
二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欠佳,不能将自己的发现从数学角度和思维方法表达出来,这也欠数学教师长期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数学学习的品质。
三是学生的个*没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