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初一语文《花之咏》优秀教案(汇总5篇)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这很值得我思考。

第2篇:初一课文《花之咏》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这很值得我思考。

第3篇:《花之咏》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篇散文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儿的心声:“我是一句话”、“我是一颗星星”、“我是大地的女儿”……“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文章文辞优美、意味深长,表面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在借物抒情,此时,诗人与花已融为一体,文章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学生分析:

花是我们身边十分常见,也是大家喜欢的事物。学生对它比较了解。《花之咏》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基本的了解。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光明的追求。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所以本文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作为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

2、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这种写法仿写一段。

4、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美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重点:

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儿吗?谁来用最美的语言赞美自己所喜欢的花儿呀。

2、板书课题:花之咏

,说说“咏”是什么意思?

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是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由孩子们咏花引入课题,学生通过对比自然而然地理解花之咏就是花儿的歌唱。]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把自己在课文中遇到的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同学之间互读,检查字句读得是否正确。

4、互相交流读完课文的感受。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读自悟,自己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生学习课文时会更积极。]

三、全班交流

1、谁愿意代替花儿“唱”出自己的心声?(指名读)

2、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互评)

3、说说花儿表达了自己什么心声?(生答)

4、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准备。

四、词句摘抄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聆听花儿的心声。

二、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喜欢的理由。

3、选自己喜欢的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后的感受。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画一幅画,唱一首歌,吟诵一首诗词。

(1)谈到第4段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体会花儿的美好寓意。

(2)第7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谈到第7段时教师可以相机向学生介绍作者的资料,使学生明白“追求光明”是花的崇高理想,也是作者的追求,让学生感悟课文借花喻人的特点。

[学生*格不同,经历不同,对课文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读后的感受即可,教师适时点拨,其他学生可适当补充,但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原文,再结合原文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和思维习惯。]

三、感情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

2、朗读比赛。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生充分交流对每段的理解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四、小练笔

1、根据前四自然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

2、互相交流。

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纪伯伦的《花之咏》,我们从花儿的自我歌唱中,不但感受到花儿的美丽,而且体会到作者的崇高理想与追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笔清新、想象瑰丽、比喻新奇,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美对光明的追求。由于课文内容较简单,而且学生已经有了前两课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通过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写法是本文的一大特*,学完课文之后,学生对这种写法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前四段的结构特点,试着仿写一段,大部分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能够做到基本相似,个别人的语言还相当精彩,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孩子在谈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时,虽然老师告诉学生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绝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用语言来表述,而且表述缺乏个*,这很值得我思考。

第4篇:《咏柳》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l.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第5篇:《咏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画笔。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同桌互查字音。

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熟读课文

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

3、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表演

分角*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

1、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

2、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