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别姬》。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1000字(专业5篇)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

 

YJBYS分享更多400字读书笔记

昆虫记读书笔记400字

海底两万里读书笔记400字

读书笔记《水浒传》400字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笔记400字

 

第2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50字

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就好像让我着魔似的迫不及待往下看……

这本书叫资治通鉴。是北宋的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著作的,是一个史学巨著。有“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誉。“资治通鉴”这个名字是宋神宗赐名的。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光是知道这本书的简介,就让我等不及了。

仔细看完这本书,里面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尤其是里面的商鞅。这个人呢可不简单,因为才华横溢,就被秦孝公看中,为国家献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使秦国富强,让百姓安康。里面的荆轲也是一模一样。为了阻止暴虐的秦始皇嬴政,不顾危险,为了兑现他对太子丹的承诺,十分有信用。可是最后却没有抓住机会,落到了秦王的手里。华佗也是同样,他医术高超,为百姓造福,深受爱戴。可被曹*安排在了身边,再也不能为百姓服务了,后来雪上加霜,又被关进了监狱,可依然没有忘记百姓,但被曹*残忍杀害…………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个*分明的人物,正是见证了华夏一步一步的足迹,公元前403年一直到公元前959年。多少感人,气愤的事迹在这里发生,正是这些人们,为华夏填上了一点光彩。

慢慢合上书,书中的情节还在我脑中涌动……

第3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800字

汉纪还是值得关注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最亮的星星当然是项羽。虽然最幸运的家伙是刘邦。项羽的紫微命盘懒得贴出来了,据说是破*化禄坐命。在古人的命书里,破*星和七杀星一样,被贬得一塌糊涂,杀破狼就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儿,除掉折腾,还是折腾,折腾自己,外带折腾别人,除死方休。

不过,当今之世,杀破狼们倒是活得非常开心也非常精彩,因为这是个变化极快的时代。杀破狼的另一注释就是变化多端的意思。杀破狼三兄弟里变化最快的,就是破*星。项羽倒是很符合破*星的特征。

破*么,看这个破字就知道了。什么东西都弄得破破烂烂的,就是破*,比如小时候特喜欢拆玩具拆单车看到什么就想弄破了瞅瞅的主儿,多半就是破*星入命了。

项羽小时候?虽然出身是楚国顶级贵族世家,世代是楚国大将,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只学了写自己名字老师就失业了。

学剑,学了没两天,老师也失业了。由于父母死得早,归叔叔项梁教管,项梁的教育很开明,项羽声称剑术只是一人敌,要学万人敌的东东。破*是最喜欢虚张声势的家伙。项梁大喜,教这个宝贝侄儿兵法,然而,没有多久,他也失业了——项羽不肯学完,浮皮潦草而已。

破*星要取得成就,唯一的选择就是专注专注专注。毅力是破*星的短板。破*星是最勇敢也可以说是野蛮霸道的星。项羽的勇力,放在古今将星的排行榜里那也是数一数二的,毕竟,古往今来能举起大鼎的人真的不多——那个秦武王虽然谥号为武,却是一个水货,他举鼎不小心把自己的腿骨砸断了,然后居然就这么痛得要死感染死了。

破*星的勇武就不多写了,巨鹿之战,成就了项羽一生的辉煌。不过之后不读书,小心眼,刚愎自用,妇人之仁,破*星的各种毛病都冒出来了,终于把自己给作死了。

第4篇:《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终于有勇气开始说说鬼谷子前辈。早先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并不对苏秦、张仪有太过深刻的印象,后来偶然间看了鬼谷子前辈的传记,才得知原来前面两位均是鬼谷子前辈的弟子,不止如此,就连孙膑和庞涓都是,这着实是一件很让人敬佩的。

都说孔子桃李遍天下,可真正出名的又有多少,不可否认,孔子开创了私学新时代,可鬼谷子的四位徒弟却纵横天下,影响了天下格局,不得不说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

春秋之后,天下不仅没有趋于统一,反而更加战乱纷争,七雄争霸,不断上演历史舞台,各诸侯国为了一己私利发动战争,导致天下生灵涂炭。于是鬼谷子派四大弟子下山,欲解救苍生。使苏秦倡导六国合纵以制暴秦,而张仪则破坏合纵大计,助秦一统天下。

回顾历史,我并不觉得苏秦不如张仪,相反,他胸怀天下,只是诸侯相安终归只是一纸梦想,因为私欲乃人之所有。庞涓为了一己私利使计陷害孙膑,蓄意发动战争,他是一个合格的*事家,但不是一个好的*事家,正如孙子兵法中所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大善。战争是一种手段,可防御,可固国,唯不以侵略为目的,所以庞涓最后结局很惨。而搅乱合纵计划的张仪,是天生的谋略家,却也不是一个好的谋略家。只因其一句话致使楚国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无可归,实在是悲惨,所以张仪的最终结局也不大完善。

资治通鉴读后感:其实,我一直隐隐觉得苏秦一定还是比较后悔当时激怒张仪奔赴秦国,可能他太过高估各诸侯的气度,也有些小看张仪的谋略,不管怎样,最终还是大秦一统天下,而最后暴秦也只历经二世而亡,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乃常理。

第5篇:资治通鉴的读书笔记

1

前不久,经同学推荐,我有幸拜读了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资治通鉴》白话本。这是最近才出版的一套书,大概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十二部白话本中只收录了周纪、秦纪、汉纪、魏纪、晋纪、宋纪、齐纪等各个朝代的精华文章,而且翻译的极为通俗。像我这样没有功底又渴望各方面历史知识都有所涉猎的初学者,倒很适合读这样的书。

之前,曾经也试过读文言文的《资治通鉴》,由于自身*格和工作忙碌的原因,只是挑选着看了汉纪和唐纪中的部分内容,感觉也不错,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丝毫不令人觉得晦*难懂。相比之下,这一次所读的白话文倒感觉粗糙了。前面说过了,读《资治通鉴》,我只是为了了解些历史知识,所以这次看白话文也感到满足了。但是,沉淀知识的这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反复琢磨和品位了读文言文《资治通鉴》的感觉,在内心里依然倾向于司马迁的原著,感觉还是原著的行文布局更好更生动出彩些。我想,这大概就是司马迁和他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名传千古的原因吧!

《资治通鉴》在编年体史书领域和*宝贵文化遗产领域之所以享有盛誉,我想一定与作者创作的思路、方法,以及该书特别的语言形式和经世致用的目的有关。由于《资治通鉴》的确太博大精深了,无论我如何努力,也只能窥见书中的一角,但是就是凭着这种热爱的精神,我也想谈谈自己对于《资治通鉴》的一点感受。

首先是感觉到司马迁著作该书时的细致和认真。在阅读《资治通鉴》文言文版本的时候,就被该书中不厌其烦的注释、考异感染了兴趣。从前,我读书都是“尽信于书上”的,即书中说什么,我便相信什么,而当看了《通鉴》之后,我的一个很有体会的想法是,原来历史书中写的历史也是不能尽信的。我们要读历史,就应该像司马迁那样,进行辨析似的阅读,对所读到的史实进行验证推理,取其精华,积累经验。而正是因为司马迁著书的细致认真,从而才为我们不厌其烦地留下各种线索和史料,让我们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的。

另一点是从《资治通鉴》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运用极其简练,通俗易懂,脉络分明。《资治通鉴》全文一般没有太多的偏僻字,即使横跨一千多年的今人,只要有点文言文功底都可以读个明白。记述各种事情和描写各种场景,尤其是战争方面的题材的文章,司马迁总是将前因后果交代的明明白白,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重视情节描述的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另外,司马迁在每一篇文章的结尾处通常都会给出自己的点评,并且把一件原本零散的表面的事件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上去。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和思想这好迎合了发展一个国家*经济的需要,今人阅读起来,也会得到许多借鉴作用。我想,这大概也是《通鉴》流传至今,仍然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总之,阅读《通鉴》受益匪浅,我想,有机会,我还要把文言文版的《通鉴》继续读下去。

2

《资治通鉴》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至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一般编年史,贯古通今,全书294卷,上起周威烈王姬午前403年,下迄周朝显得959年,包含了1362年的历史文学,约300万字。泱泱华夏千年历史,史书之长历任王储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司马光将历时中的经验总结编纂进献给皇帝,公其借鉴。以分析历史角度讲述历代贤君明主治国待臣之道,言简意深。书中精湛之处比比皆是,让人拍案叫绝。

借古讽今,借故说今将历史事件作为实例向君王讲述治国之道,例如楚汉之争,作为象棋的起源,从而为千秋百代提供了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倚策。刘邦项羽的斗智斗勇,张良韩信的英勇谋略。《通鉴》中记录刘邦虽少,人物的丰满度足以令读者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刘邦为人的豁达易交;更反映了项羽的多疑,优柔寡断,他的心胸狭隘直接导致了他的败北。《资治通鉴》中详细的描述了垓下之战,项羽战败之后并未轻言放弃,反而镇定自若,一改原先的‘多猜忌,偏听偏信’,充分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时的悲壮景象,当然这种折回之笔在《通鉴》中经常见到。在楚*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大将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丝丝的裂痕,这也最后导致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巫蛊之祸,也叫戾太子事件,戾太子原名刘据,汉武帝嫡长子,卫皇后所生,武帝朝前期,卫家显赫一时,皇后受宠,刘据地位稳定,后因卫家衰败后继乏人,曾经显赫的卫家光芒渐渐衰退。武帝子嗣原来越多,太子天生*格温纯,和汉武帝*格大异。武帝晚年遭遇一次朋党之争,自然波及到了卫氏一族与附属国人直接的正面冲突,刘据作为事件的牺牲品,“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常?鲆坏┲锝ㄕ鹿”司马光在本章的最后对当朝天子提出劝诫“左右前后无非正人,出入起居无非正道,然犹有淫放邪僻而陷于祸败者焉”借故解今的意味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