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只有做好准备工作,才能精彩的讲课!为此,下面小编分享了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专业5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洞庭》。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诗。

2、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秋夜皎洁的月光与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丝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平滑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山倒映在水中,山水浑然一体,如同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二、学习古诗《菊花》。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关于描写什么的?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一丛丛的秋菊绕着房屋开放,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一样。我绕着篱笆观赏菊花,太阳渐渐西下,我还久久不愿离开。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就没有花可以欣赏的了。)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枫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

二、学习古诗《枫桥夜泊》。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读诗。

三、学生自学古诗。

1、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3、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思考:作者为什么会爱菊花呢?

四、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诗句意思: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我躺在船上,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五、指导朗读,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景*。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第2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第3篇:古诗二首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方法

在两首古诗的对比朗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学法、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感情和诗人抒发的真情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体会乡情和友情的真挚情感,体会爱所蕴涵的魅力和价值。并学会关爱他人,以人为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和贺知章写的古诗吗?(齐背《增汪伦》、《咏柳》)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两篇贺知章和李白的诗。揭示课题《回乡偶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采用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小组内读古诗,教师指名读。

3、教师检查认字情况。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回乡偶书

1、师示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问:读完后,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4、全班交流

5、齐读、背。边读边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

6、角*扮演,你能表演当时的情景吗?(学生试着表演)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生自由读

2、问: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交流。

4、齐读、背古诗。

5、问:如果你最要好的朋友离开了你,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

积累贺知章和李白的诗篇。

第4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第5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   思乡之情      忆

人物   追忆童年       思念亲人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