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参考译文
我虽然胸怀匡国之志,也有郭元振《宝剑篇》那样充满豪气的诗篇,但却不遇明主,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黄叶已经衰枯,风雨仍在摧毁,豪门贵族的高楼里,阔人们正在轻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非难,故旧日的老友又因层层阻隔而疏远无缘。心中想要断绝这些苦恼焦烦,要用新丰美酒来销愁解闷,管它价钱是十千还是八千。
赏析
五言律诗《风雨》是诗人晚年游江东时作。写孤愁失意、身世飘泊,但不流于消极颓唐,仍显其愤激不平。
《风雨》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一首作者以风雨比喻自己境遇的咏怀诗。这首诗首联借《宝剑篇》的典故发端,反衬自己长年漂泊凄凉的身世。颔联通过对比抒发自己对不平境遇的怨愤。颈联直接写明由于陷入党争,致使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更具体表现了自己孤凄寂寞的身世。尾联写自己本欲断酒,但由予忧愁,又不断饮酒消愁。全诗意境悲凉,表现诗人沉沦孤独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
诗人李商隐一生坎坷,仿佛一直在受到风雨的摧残,故此诗慷慨悲歌,一伸抑郁愤懑之气。
这首诗一开篇就在苍凉沉郁的气氛中展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也因曾落拓未遇,但因《宝剑篇》而深得武后赏爱,终于实现匡国之志。这里暗用此典。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凄苦。但由于“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金剑沉的郁勃不平之气。
颔联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因此自然引出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由于无意中触犯了朋党间的戒律,诗人不但仕途上偃蹇不遇,坎坷终身,而且人格也遭到种种诋毁,被加上“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新唐书·李商隐传》)一类罪名。在这种情况下,“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便是必然的了。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从“青楼自管弦”到“旧好隔良缘”,既是对自己处境的深一层描写,也是对人生感受的深一层抒发。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知交的领域,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唯一能使凄凉的心得到暂时温暖的便只有酒——”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和首联的“宝剑篇”一样,这里的“新丰酒”也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终于将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无着的印象。
诗题“风雨”,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第2篇:《诗经郑风风雨》全诗翻译赏析》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的诗意: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原文
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喈(jiē)喈:鸡鸣声。
云:语助词。胡:何。夷:平,指心中平静。
胶胶:或作“?e?e”,鸡鸣声。
瘳(chōu抽):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晦(huì会):如夜
参考译文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赏析
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字。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第3篇:《微雨夜行》全诗翻译赏析》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的诗意: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出自白居易《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
①漠漠:*云密布的样子。
②稍稍:稍微,略微。
③但:只。
④亦:也。
【参考译文】
秋天*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写夜雨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秋夜给人的寒意,后两句以“衣裳湿”,却听不到雨来来写秋雨的细密。
此诗创作背景不可得知,不知因何事,作者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鞯奈砥?笞湃艘拢?枚?弥路?涞贸笔髡卟欧⒕酰涸?词窍掠炅耍?/p>
白居易笔下的秋雨,像极了春日杏花雨,它带给人的不是萧瑟凄凉,却是一种宁静诗意与淡泊。诗人应该也是喜欢这秋雨的,不然他何以要久久地行走在雨中,以至沾湿了衣裳?
《第4篇:李峤《风》的全诗翻译赏析》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⑴解落:吹落,散落。
⑵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⑶能:能够。
⑷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⑸过:经过。
⑹斜(xiá):倾斜。
参考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译文二
风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二
这首诗夸张的手法以及“三”“二”“千”“万”这几个数字巧妙的组合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见巧。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格。
作者: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第5篇:风的全诗赏析与翻译》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1)三秋:晚秋,指家历九月。
2)二月:指农历二月,即早春。
3)斜(xiá):倾斜。
译文:
秋风吹落了树叶,春风吹开了百花。江风卷起千尺波涛,狂风刮得万竿翠竹歪歪斜斜。
能吹落三秋的黄叶,
可拂开二月的春花。
能掀起江上的大浪,
可刮斜万根坡上竹。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从动态上描绘了风的力量: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以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这是一首构思别致的咏风诗。诗中不出现一个“风”字,也看不到常用来描写风的“吹”“刮”等字眼,但我们仍能从四种自然现象上感受到风的力量。
前两句从季节变换的角度描写风温和的一面:秋风吹来,树叶飘落;春风拂面,百花开放。后两句从地点变换的角度找写了风粗犷的一面:大风吹过江河,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万竿翠竹歪斜起伏。这首诗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每句诗中巧妙地嵌入一个数字,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技能。
作者: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诸人死后,他成了文坛老宿,为时人所宗仰。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近体,风格近似苏味道而词采过之。唐代曾以汉代苏武、李陵比苏味道、李峤,亦称"苏李"。明代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唐音*签》)。他写有咏物诗120首,自风云月露,飞动植矿,乃至服章器用之类,无所不包。虽刻意描绘,以工致贴切见长,但略无兴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说他"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现存《汾*行》一首,咏汉武帝祀汾*后土赋《秋风辞》事,写盛衰兴亡之感,最为当时传诵。据说唐玄宗于安史乱起逃离长安前,登花萼楼,听到歌者唱这首诗的结尾四句时,引起了情感上强烈的共鸣,悲慨多时,并赞叹作者是"真才子"。
《第6篇:《月》全诗翻译赏析》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这两句是说,秋天将到,天清气爽,人们看到的月亮也格外明朗、清晰。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了静谧清朗的氛围,又为望月生情、借月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诗当作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时两京未复,形势未容乐观,张良娣、李辅国用事,朝廷不宁。诗人借月言怀,希望政局如秋日之月朗影清,荡平叛逆,天下太平。
出自杜甫《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
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的*队。
简析
诗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对国家战事与*疾苦的忧心。前两联描写秋期将至时的清朗月光,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家国之思和*之痛。(2分)直抒胸臆:后两联写月光只能增添内心的痛苦和头上的白发,劝告月亮不要去照“国西营”,以免将士们因睹月而思家念亲。
《第7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全诗翻译及赏析》
原文
出自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河入梦来。
注释:
僵卧:直挺挺地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河:*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参考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时所作。第一首诗写大雨和诗人所处,第二首诗表明陆游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壮志至老不衰。但是,诗人空怀壮志,却不为朝廷所重,只能“僵卧孤村”,把为国家恢复中原的理想寄托到梦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
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第8篇: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全诗翻译赏析》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诗意: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1分)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恃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译文
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翻译:
今天在官邸斋舍中觉得冷清,
忽然想起隐居全椒山的友人。
他或许正在山涧底捆绑柴荆,
回到家里点火熬煮白石充饥。
我本想捧持一瓢醇香的美洒,
在这风凉雨冷的秋夜去拜访。
然而满山遍野尽是纷纷落叶。
到何处去找寻老朋友的足迹?
赏析
《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然感情跳荡反复,形象鲜明自然,情味幽远。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在风雨之夜想起友人,想带着酒去拜访,可见两人的深厚友情。而满山落叶,恐不能相遇,只能寄诗抒情,又流露出淡淡的惆怅。全诗淡淡写来,却于平淡中见深挚,流露出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又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寂寞之情,也就无从排解。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9篇: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全诗及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孙痫稹5云?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瑁?@鲔发发。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A。
诗经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文:
高大的人啊头俊美,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她是齐侯的子女,是卫侯的爱妻。她是太子的胞妹,还是邢侯的小姨,谭公还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丰满前额弯弯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
高大的人儿啊很散漫,她最喜悦在农郊。四匹壮马骄首立,马嚼上飘着大红绡,插着杂乱的雉羽去迎朝阳。大夫见她肃然而退,她也不让君王多*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施设鱼网水声闹,鲤鱼鲔鱼闹翻腾,疏远的荻草很修长。希冀那姜水心忧虑,希冀那读书郎有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山歌,赞美的是卫庄公夫人庄姜。《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为什么要赞美她呢?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富有就值得赞美歌颂吗?其实不是如此。歌的前三段均是赞美之辞,而点题却是落在末尾上。喧闹的水声使她心绪烦乱,她一方面希冀那姜水(爱情源泉)缓缓流来,浇灌她已干枯的爱情心田,另一方面但她又希冀那个读书郎快走,远远地离开她,不要扰乱她宁静的生活。最后这一段充分表现出她的这种矛盾心理。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个事?而且还要编成歌吟唱?其实整首山歌所赞美的是她恪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选择的是最佳行为方式,尽管她渴望爱情,渴望被爱,但她却压抑了内心的冲动,没有去乱爱、泛爱。比起春秋时期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来说,庄姜也就显得高尚得多了。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全诗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1.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2.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3.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原文赏析
4.[诗经]国风·卫风·硕人介绍
5.诗经《国风·卫风·硕人》原文注释鉴赏
6.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7.诗经·国风·卫风·有狐
8.《诗经·国风·卫风·氓》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