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享受在游戏中学习的乐趣。
提高点数能力,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
学习认读数字7,并理解7的形成。
【活动重点】 理解7的形成,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
【活动难点】 理解数字7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图片: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的图片。
卡片:圆点卡片、苹果卡片、数字7卡片。
环境布置:七个物品。
幼儿*作学具:小花,苹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引导幼儿跟着音乐《十个小矮人》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复习数字6的形成和数数技能:展示5个小矮人卡片,问:“现在有几个小矮人?”(5个)再加一个小矮人后,问:“现在是几个小矮人?”(6个)然后提问:“5加1等于几?”并一起数数。
二、新授数字7的形成和数数:
老师介绍:一个小矮人用一个小圆点表示,那六个小矮人用几个小圆点表示呢?接着展示相应数量的圆点。再加一个小矮人后,问:“现在是几个小矮人?”(7个)接着问:“6个小矮人再加一个小矮人是几个小矮人?”并一起数数(7个)。然后问:“后来的一个小矮人用几个圆点表示?”并展示一个圆点。最后提问:“6个圆点再加一个圆点是几个圆点?”并强调:“6加1等于7”。
老师继续:小矮人去摘苹果了,展示6个苹果并问:“摘了几个苹果?”(6个)接着再摘一个苹果后,问:“现在有几个苹果?”然后提问:“6加1等于几?”
老师继续:小矮人把苹果送给白雪公主了,邀请小朋友也送礼物给白雪公主。每桌拥有一盆花,请小朋友先送出6朵花并摆好。但是白雪公主有7个小矮人,怎么办呢?邀请小朋友再送出一朵花,并问:“现在有几朵花?”然后强调:“6加1等于7”,并给每个小矮人戴上一朵花。
老师继续:白雪公主也有礼物送给小朋友,请小朋友取出苹果卡片,问:“有几个红苹果?”接着问:“6个红苹果再加1个绿苹果是几个苹果?”强调:“6加1等于7”。
三、理解数字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
老师问:“7个小矮人、7个苹果、7朵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然后出示数字卡片7,问:“数字7象征着什么?”
老师继续:询问:“还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并强调:“凡是数量是7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7表示”。
老师请小朋友和白雪公主一起找教室里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物品,并进行集体验证。
四、活动延伸: 和白雪公主一起到院子里找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物体,并结束活动。
3的形成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2、感知物体数量的变化及数字的变化,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5、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懂得3比2多1,2比3少1。
2、幼儿学会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学习3的形成。
活动准备
教具:背景图一幅、3只小鸭、3只小兔、2颗白菜。
幼儿*作材料:小苹果教具、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2的形成。
二、幼儿*作小苹果,启发幼儿说出3的形成。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3是怎么形成的吗?老师想瞧瞧你们的*作方法。
2、教师出示小苹果教具3个,幼儿*作。
请幼儿取出是苹果数量的代表数字。提问:2个小苹果是怎样变成3个小苹果的?启发幼儿说出:2个小苹果添上一个小苹果就是3个小苹果。幼儿*作苹果…
三、出示实物图,引导幼儿学习3的形成。
有2只小鸭在草地上玩,又从水里上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2只小鸭是怎么变成3只的?
四、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感知数量和数字的多少。
出示兔子3只、白菜2颗,提问:是兔子多还是白菜多?谁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只兔子对应着一颗白菜,有一只兔子没有白菜,那么3比2怎么样?2比3怎么样?如果想让另一只兔子也能有白菜吃,那怎样才能使兔子和白菜一样多呢?
五、教师引导幼儿学习用“添上”和“去掉”理解数量的变化。
出示背景图,草地上2只小鸭,水里游着1只,请小朋友让草地上2只小鸭变成3只小鸭,该怎么办?那么2添上1就是几?3只小鸭怎样才能变成了1只小鸭。
六、出示数字卡片,幼儿*作。
教师引导幼儿*作数字卡片,2再多1就是数字3,反之3去掉1就是几?然后请幼儿互相*作卡片,再由教师反复考验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七、以游戏的方式,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巩固学习3的形成。
老是把小朋友分为几个小组活动,每小组为1——4人,请每组的小朋友互相调整一组3人。
八、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点。请小朋友把每组小成员用添上和去掉的方法,分成每3人一组。
九、分好组之后,教师组织幼儿做游戏。(在游戏的欢乐中完成课题)
教学反思
1、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幼儿们学习*很高,互动很好!
2、这堂教学活动—学习3的形成,我了解到幼儿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不是很清楚,通过多次练习,有较好效果。
3、我发现对于数学活动,我们应该多以游戏和出示教具等实物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这样会让幼儿能容易接受,获取知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4
【目标】
1、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识记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3、通过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用具】
地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启发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热情。
2、阅读课本第3页,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分几个阶段。
(讲述)自从人类产生开始,人们对于地球的形状的探索就从没有停止,在古代的早期,由于受视线所限,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所以有“天圆地方”之说。后来,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是圆的,于是出现了“浑天说”。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浑天说
近代:麦哲伦环球航行
现代:人类进入太空,精确反映地球的*状
(讲述)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是近代属于第二个阶段,它虽然*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不能精确的反映地球的*状和大小。到了现代,人类进入太空,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测得地球的*状和大小。
板书:
2、地球的*状:不规则的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阅读第5页地球图,找出三个半径和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板书:
1、大小:半径:
周长
(总结)通过人们的测量,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不但两极和赤道长度不同,即使两极也不对称,北极大约比南极长40米。因为相差比较少,所以当缩小到地球仪大小的时候,就可以看成一个正球体了。
【作业设置】
描绘地球示意图,标出各种数据
阅读课本,相互讨论,分成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看课本的插图,讨论什么是天圆地方和浑天说。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了解麦哲伦对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贡献,这属于第二个阶段。
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地球是一个球体,例如:远方驶来的帆船,月食等。
讨论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