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致力于探索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程是该单元的开篇课,专门讨论一条线段两端都需种树的情形。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植树问题”,是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需要正确理解和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树的棵数 = 总长 ÷ 间距 + 1”。
能够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并应用模型,初步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感受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选择正确的策略解决“一条线段两端都需种树”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树的棵数 = 总长 ÷ 间距 + 1”。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将研究植树问题。”
展示课件,让学生尝试解答。
引发讨论,产生争议:
例如,100÷5=20 vs. 100÷5+1=21。
提出问题:植树的棵数究竟应该是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一?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研究规律
讨论:在一条线段(例如8米长的晒场)两端都种小树,如何安排?
使用教具或绘图,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一个。
学生个别尝试绘图并填写表格。
讨论发现:
当在一条线段两端都种树时,棵数等于间隔数加一,即等于总长除以间距再加一。
三、练习
完成变式练习。
进行扩展练习。
例如完成11,确定已知和求解部分。
例如完成12,讨论总长的计算方法。
例如完成2,从间隔为10米,能停放41辆车的情况,推导总长并安排车辆。
四、...
《第2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在前几年的学习中,三年级的学生们初步接触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已经能够在方格纸上绘制出图形经过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样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则是在这些基础上的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图形的旋转。通过观察、探索和创作,学生将体验到简单图形如何通过旋转变得复杂,并理解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如何影响最终的图案形态,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为未来更深入的图形变换学习打下基础。
*作中的图形变换特点体验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实际*作与思考。例如,在“图形的旋转”活动中(参见教材第54页),通过使用方格纸和简单的图案,学生们可以逐步进行旋转*作,并观察每次旋转后图案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图案经过旋转后,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旋转的中心点在哪里?这样的*作不仅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概念,还通过实践加深了他们的感*认识。
为了更好地进行这些*作,建议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学具,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就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实际*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作来引导他们回答一些问题,从而提升他们对图形变换特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不同*作方法在图形变换中的应用
图形经过变换后会得到新的图形,而达到同样的新图形则可以通过不同的*作方法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作方法。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在方格纸上实际尝试,最后让全班同学分享各自的*作体会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发现和鼓励他们独特的*作方法,同时为他们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种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有助于他们从彼此身上学习到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设计制作美丽图案的欣赏过程
本单元还强调了通过设计和制作图案来感受旋转的美。学生们可以选择任意简单的图形,在围绕一个点旋转的过程中,逐步绘制出每个旋转后的图形,从而形成一个美丽的艺术作品。与三年级时的正方形旋转经验相比,本单元的内容更为广泛,适用于任何简单的图形。
教学目标与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包括: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其特征和*质。
能够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旋转90°。
初步掌握利用旋转方法设计图案在方格纸上的实现,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感受旋转变换带来的美感,同时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工具与过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袋(包括基本图形和彩笔)。教学过程分为情景引入、新授、巩固练习和欣赏升华等环节,通过这些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图形的旋转变换。
《第3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对《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的教学设计改进与反思
一、 教材分析深度拓展,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
从实验*作到归纳推理: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数据,最终归纳出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体现了数学中重要的 归纳推理 思想,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归纳推理的过程。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模型: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对现实世界中三角形形状的一种抽象概括,体现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来解释?
从定*描述到定量刻画: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量刻画,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简单地说成“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 教学方法更具层次,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参与
您提出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但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谈话导入环节: 可以设计更具启发*的问题,例如:
展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边的特点。
提出一个与三角形边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自主探索环节: 可以设计更具层次*的探究活动:
第一层次:自由摆放小棒,尝试能否构成三角形,并记录数据。
第二层次:观察数据,初步发现规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第三层次: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并尝试用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规律。
合作交流环节: 可以采用更丰富的交流方式:
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小组间进行辩论,互相质疑和补充。
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进行演示和解释。
拓展应用环节: 可以设计更具挑战*和趣味*的题目:
开放*题目:给定一些长度的小棒,可以组成多少种不同的三角形?
实际应用题目:设计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支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三、 学法指导更加具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由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自主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与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关的题目,并尝试解答。
四、 教学过程优化建议,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参与度
(一)谈话导入(约5分钟)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内容可以是:小蚂蚁想要搬运一根树枝回家,但树枝太长,无法直接搬运,于是它想将树枝折断,分别搬运。但它尝试了几次,发现有些情况下可以成功,有些情况下却失败了。
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蚂蚁有时能成功,有时却失败? 树枝的长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3.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约20分钟)
1. 动手*作,感知规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作实验。
任务一: 尝试用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并记录数据(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
任务二: 分析数据,尝试找出哪些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哪些情况下不能。
2. 合作交流,分享发现: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补充,完善对规律的认识。
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定理: a + b > c, a + c > b, b + c > a (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任意两边”,而不是“两边”?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约10分钟)
1. 基础练习: 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变式练习: 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长度的取值范围。
3. 实际应用: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
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框架,已知两边长度分别为 50 厘米和 80 厘米,第三边长度可以是多少?
小明家、学校、图书馆依次在一条直线上,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500 米,学校到图书馆的距离是 800 米,小明家到图书馆的距离可能是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约5分钟)
2. 拓展思考,激发兴趣: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说,如果三条线段满足任意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原理?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
2. 课后观察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的事物,并思考其原理。
五、 教学反思
《第4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和表达等量关系,认识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初步体验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发现和表达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寻找并准确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与目标呈现在白板上展示教科书中的连环图,引导学生思考:「你能解释这三幅图分别表示的意义吗?跷跷板如何实现平衡?你能尝试表达这些等量关系吗?」强调这些公式就是等量关系式。
二、探索新知(一)探究自学情况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的身高关系,找出等量关系。通过阅读书籍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我比妹妹高20厘米,如何用量词表达这两个量?
姚明的身高是我的两倍,如何表达这两个量?
根据对话绘制线段图。
活动二:阅读书籍(他们发现了这些等量关系,你能理解吗?)姚明的身高÷2=妹妹的身高 笑笑的身高20厘米=妹妹的身高 因此,姚明和笑笑的身高关系是: 姚明的身高÷2=笑笑的身高20厘米
确定三个等量关系。
这些表达方式中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小组展示成果,并适时引导
小组内部交流收获和疑问。
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如果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S表示,你能列出哪些等量关系?
完成教材第65页的1、2、3题练习:
第1题:什么情况下相等?你能描述等量关系吗? 100克 + 一个樱桃的重量 = 一个苹果的重量
第2题:请表达以下量的等量关系。 指名描述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的重量 + 一个梨的重量 = 200克 + 100克 一个鸡蛋的重量 × 2 = 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 × 3 = 15.6元
第3题:学生阅读问题,理解意义。 在练习本上,写下等量关系式。有些学生可能只写出一个,我们要教导学生即使是相同的三个量也可以写出不同的量关系式。
五、布置作业
当堂作业:省略。
课后作业:完成第4、5题练习。
板书设计:等量关系 妹妹的身高 × 2 = 姚明的身高 妹妹的身高 + 20厘米 = 笑笑的身高 姚明的身高 ÷ 2 = 妹妹的身高 笑笑的身高 20厘米 = 妹妹的身高 因此,姚明和笑笑的身高关系是: 姚明的身高 ÷ 2 = 笑笑的身高 20厘米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跷跷板和天平的平衡原理来介绍等量关系,使学生能够根据图像推导出文字表达的等量关系式。在课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天平图像中的等量关系能够轻松写出,但对于纯文字题目,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训练学生阅读理解题目,学会找出关键量,然后运用适当的数学运算符号将关键量准确地连接起来,形成需要的等量关系。鼓励学生在列出一个等量关系后,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第5篇: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数、同时乘(或除)同一非零数时,等式仍成立的规律。
利用所发现的等式*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等式两边*作后仍保持平衡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天平游戏引入
展示天平:“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一个有趣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你们将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在天平左侧放置一个5克的砝码,在右侧也放置一个5克的砝码。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天平的状况。
探索同加同减的情形
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左侧和右侧分别再加上一个2克的砝码。学生观察并用算式表示这种情况。
等式*质的发现
让学生尝试在天平的两侧放置相同质量的砝码,并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表达他们观察到的平衡现象。
应用未知数
提出一个新的情景:左侧的砝码质量为X克,右侧放置一个10克的砝码,观察并讨论如何找到X的值。学生尝试写出对应的等式并解出未知数X。
小组讨论
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他们从游戏中发现的数学规律和经验。
引导思考
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天平的两侧都减去同样的质量,天平会怎么样?鼓励学生首先思考,然后动手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
解方程入门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例子(如X + 8 = 10),学习如何解方程。
解释未知数的概念,并通过游戏中学到的*作规律解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探索更多方程
提供更多的方程式样例,让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解决并验证结果。
活动三:建立模型
数学信息的收集
学生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享和讨论他们从中获取到的数学信息和知识。
乘除*作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等式两侧同时乘(或除)同一非零数时,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并让他们通过实验验证。
进一步解方程
提供更复杂的例子,如如何通过解方程式(如4X = 400)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会在探索和实验中,逐步理解和应用等式的基本*质,为今后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6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方面:
情境创设可以更具象化、生活化。 比如,可以利用教室里的真实场景,例如学生的座位、文具、图书等进行数数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数字与生活的联系。
增加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介绍新朋友的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并数一数班里有多少个新朋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趣味*。 可以利用动画、儿歌等形式呈现数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播放数字歌谣,或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小动物排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数。
二、 尝试探索,构建知识方面: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多种数数方法。 可以提供一些数量更多、排列方式不同的物体图片,例如不同颜*的珠子、不同形状的积木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例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甚至十个十个数等。
注重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可以通过*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与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让学生拿出相同数量的积木和数字卡片进行配对,或进行“你说我摆”的游戏,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
渗透比较、排序等数学思想。 在学生数出不同种类玩具的数量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比较,找出数量最多和最少的玩具,并进行排序,初步感知数量的大小关系。
强化数序的理解和运用。 可以设计更多与数序相关的游戏,例如“数字接龙”、“猜数字”等,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序的认识。此外,还可以结合绘本故事,例如《好饿好饿的毛毛虫》,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理解和运用数序。
三、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方面:
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化的练习活动,例如数字卡片匹配、数字拼图、数独游戏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数字15有关的事物,例如家里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公交车路线等,并进行记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 可以鼓励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描述数数的过程、比较的结果等,例如“我用两个两个数的方法数出了4辆汽车”,“积木的数量比汽车多”等,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评价,促进发展方面: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可以结合课堂观察、学生作品、游戏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例如观察学生数数的方法是否正确,书写数字是否规范,参与游戏的积极*如何等,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学习,例如学习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第7篇: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
小数天地
本学期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关于小数的知识。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购物时的价格、测量时的精确度等等。通过学习小数,我们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运算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回顾学习内容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学期我们学到了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请大家翻阅课本第102、103页,看看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在第一、三、五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小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表示方式,用于表示比整数更精确的数值,比如长度、面积、体积等。我们学会了如何读写小数,如何进行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且通过实际问题进行了应用练习,加深了对小数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堂练习与活动
小数的读写练习: 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小数的读写练习。比如,给出数字如五点八七四、二百三十点九等,让学生根据听到的读数找出正确的写数,或者根据写数找出正确的读数,以此来锻炼学生对小数的识别能力和运用能力。
小数的计算: 我们完成了课本第102页的第2、3题,通过口算和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包括加减乘除,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策略和技巧。
生活问题的应用: 我们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提出了数学问题,比如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计算周长、面积,或者比较长和宽的倍数关系,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对小数运用的实际感知。
巩固练习: 最后,我们进行了课本第102、103页的4至10题的巩固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加深了对小数运用的理解和熟练度。
《第8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
(2)10个0.1是()。10个0.01是()。
(3)写成小数是()。写成小数是()。
(4)1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10010=1010=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9篇:《平行四边形》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作能力。
3、通过观察、*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和挑战*,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