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到诗意,从背诵到创作:一次对王维诗歌的深度体验
这节课,我们以王维的诗歌为主题,展开了一场从识字到诗意,从背诵到创作的深度体验之旅。课堂伊始,我并没有急于进入教材内容,而是先写下“渭”、“悒”两个字,测试同学们对王维诗歌中常见字词的掌握程度。不出所料,部分学困生对这两个字并不熟悉。这恰恰印证了我的教学理念:学习古诗,识字是基础,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只有在认识字词的基础上,才能流畅地朗读,准确地把握字形,进而背诵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基于此,我们首先复习了《送元二使安西》。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字逐句地理解诗意。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关键词,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为了进一步感受王维诗歌的魅力,我们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几首诗歌,包括《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八首作品。学生们踊跃参与,轮流背诵,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在众多作品中,我们着重选择了王维的写景诗进行深入学习,包括《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和《送元二使安西》五首。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鼓励大家积极发言,分享不同的见解,并对一些精彩的解读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王维诗歌的意境,我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环节:闭上眼睛,一边背诵王维的写景诗,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背诵结束后,同学们热烈地交流着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感受到了山林的静谧,有的同学感受到了田园的幽静,还有的同学感受到了边塞的壮阔……
最后,为了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我布置了一个充满趣味*的作业:诗配画。同学们可以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的理解,回家创作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写诗句。第二天上课前,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作品,根据画面内容猜测对方选择的诗歌,并评价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诗意。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仅学习了知识,更体验了情感,获得了成长,这正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欣慰。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花费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是否值得?对此,我持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课本只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海洋的一叶扁舟,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和遨游。只要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拓展更广阔的视野,那么,花费再多时间也是值得的。
背诵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将积累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节课,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对王维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更引导他们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尝试将这种美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我相信,这样的学习经历,必将成为学生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伴随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第2篇:《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对《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的思考
这篇文章展现了你对于《送元二使安西》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你对这节课设计的思考。相较于仅仅满足于教材的背诵要求,你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并尝试进行拓展学习,体现了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我认为你的教学设计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1. 注重基础,重视识字 : 你敏锐地发现,背诵古诗的数量与学生识字量密切相关。在复习古诗的同时,你注重检查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体现了你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把握。
2. 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 你明确指出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冶*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你引导学生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例如解释词语、同桌交流等。
3. 复习拓展,融会贯通 : 你没有局限于单篇诗歌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背诵过的王维的诗歌,并从中挑选写景诗进行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加深对王维诗歌风格的理解,并将学习所得融会贯通。
4. 诗画结合,培养审美 : 你在课堂最后设计了诗配画的作业,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图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5. 拓展视野,课内延伸 : 你认为课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因此,你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体现了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
总的来说,你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当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 学生主体*发挥 : 虽然你设计了许多环节,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体*发挥还有提升空间。例如,在理解诗意环节,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非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
2. 差异化教学 : 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可以考虑设计分层教学活动,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或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针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理解诗歌的辅助材料。
3. 评价方式多元化 : 目前你的评价方式主要集中在诗歌背诵和绘画作品上,可以考虑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表现、诗歌理解能力等。
总而言之,你的教学设计有很多亮点,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我相信,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你的教学设计会更加完善,你的课堂也会更加精彩,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3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并能正确书写生字:“舍” 和 “君”。
能够感情饱满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并能默写古诗。
通过诗歌理解并感悟其中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了解“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们将进行以下教学准备:
收集和熟读几首送别诗,如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以及李叔同的《送别》。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
一、解题意
谈话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与亲人分别的感受及心情,为后续诗歌主题做铺垫。
回顾自己熟悉的送别诗:
学生分享并朗读他们熟悉的送别诗,激发情感共鸣。
引出课题,释题意:
讲解《送别》的背景与内容:
元二是诗中朋友的姓名,他要远赴西北的安西地区。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别元二。
二、知作者
作者王维:
介绍王维的多重身份:诗人、画家、音乐家。
解释王维为何要为朋友送行的背景和情感。
三、读诗文
自由读:
学生独自阅读《送别》。
小组合作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不理解的部分。
交流读书情况:
提问学生读懂了哪些句子,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熟读成诵:
学生集体朗诵《送别》,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四、入诗境
听《阳关三叠》曲:
学生听音乐,试图通过声音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地图了解:
展示当时的地图和社会背景,讨论当时的交通状况和旅行的艰难。
启发想象:
学生想象元二即将远行的情景,如果是王维,会怎样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角*表演:
学生分角*表演诗歌情节,交流和评议表演的效果和理解。
五、选作业
诗配画: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创作相关的画作。
改编成故事:
学生将《送别》改编成一个小故事,体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送别》这首诗的情感内涵,体会到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感表达,同时增强对古诗的理解和热爱。
《第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探寻地名,初读题目 (引用李叔同的《送别》古诗)
1、(课前播放《送别》幻灯片)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以其才华横溢,尤为脍炙人口,数十年来广为传唱。在*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永远是一种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流传的哪一首诗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目,从诗歌标题中你能理解什么?解读“安西”: 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府,位于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县。 3、初步阅读全诗: (展示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正确发音生字。 还能找到这首诗中提到的其他地名吗?解释“渭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与玉门关一样是古代必经的关口。这些地名与送别有何联系?让我们深入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二、了解诗人,通过插图解读诗歌 1、老师:谁是送别元二去安西的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评价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些感受来自于诗歌的哪几句? 雨:这是何时的雨?是怎样的雨? 板书: 雨 客舍:客人在客栈中送别。 板书: 客舍 柳:柳树的“留”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板书: 柳 让我们一起品读王维诗中这幅画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
三、体味诗的意境,三叹“故人” 1、老师:王维和元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从诗歌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板书: 故人 2、老师:再次阅读古诗,与同桌讨论,诗中哪些细节可以表明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 老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这种酒是情意相投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之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抒怀之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种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情意的酒……) 诵读这是一种()的酒──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老师:读完整首诗后,再思考一下,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哀愁会更深?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老师:女生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老师:男生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老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别友人,从长安送到距离城外三十里的渭城,在这里的客舍设宴为朋友送行。客舍原本只是旅客暂时停留的地方,自己也是流浪在他乡,却要在这里与朋友告别,难免感伤别离──一起朗读“劝君……”。 4、老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次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老师指向地图:安西位于遥远的新疆,远离中原,那时安西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与玉门关一样是出塞必经之地。)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3000多公里,横贯了大半个*。即使元二乘坐当时最快的马车,也需半年以上才能到达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荒凉,人迹罕至。) 老师:自古以来人们对别离情感深重。古代由于各种原因,定居很重要而远行很难。因为未来和安全难以预料。而朋友此行远离,虽将胜利返朝,衣锦还乡,但长途艰苦,何以为继?况且古人说:千里之外,如何不风雨? (切换到幻灯片。) 老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飞扬。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一片荒芜。 渭城这儿有源源不断的家乡水,听不完厚重的乡音,而安西那儿──只能望亲切的背影,再无乡音。 (切换到古诗课件。) 老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流浪,这种难以言表的情绪化作──朗读“劝君更尽一杯
《第5篇:《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
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展开想象;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趣
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谁听过这首优美动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
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天,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师:古诗所写内容包罗万象,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非常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一定的比重。《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1.生自由读;
2.师指名读;
3、教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
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入学习
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欢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欢的方式学习你最喜欢的那一首送别诗,一定要用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准备工作。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
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教师相应点拨。
师:为什么你更喜欢这首诗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比赛正式开始,我当裁判。
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势雄伟,点临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放多媒体
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
(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平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明?精妙在哪里?
《渭城曲》点拨备案: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愿。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
到底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难分仲伯高下。我宣布,比赛结果:一比一平!
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
四、赏读古诗
1.质疑并解疑
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积极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
4.指导朗读、背诵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愿意读?真不错。
5.教师小结
五结束语: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天学的送别诗对照着的体会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更尽一杯酒海内存知己
无故人天涯若比邻
伤感向上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相关文章:
1.《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范文
2.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案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8.《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第6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认识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
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有信心吗?
(师生对古诗)
2.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领读课题)
3.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谁来说说“送送元二使安西”什么意思?(师生互动)就是王维从长安来到送别城渭城来送别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想想王维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借助拼音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读古诗)
2.指明读诗,检查字音,指导读准多音字。
板:朝 舍
这有两个多音字,谁会读?(出示“朝舍”指名读)
它们在这首古诗中怎么读?(指名读后齐读)
3.指导写“舍”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古诗字音读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味道。谁来说说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与古诗的味道?
(指名回答:诗的字词间要有停顿,字音要有轻重长短)对,你如果这样读了,就读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了,就有了诗的味道了!
(课件出示节奏划分线)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一读。(教师范读)
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评价后(齐读古诗)
过渡,小结学法:我们刚才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文,(板:读诗文)这是我们学校古诗的初级目标,我们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板:解诗意)
三.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整体感知,入诗境。
(1)学生自读自悟。
请同学们低声吟诵古诗三遍,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看一看,想一想。(学生自解诗意,教师巡视辅导)
还可在古诗旁把你仿佛看到的内容歇一歇。(学生继续自学)
(2)小组交流。
同桌先交流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
2.分部解读,悟诗情。
(1)想象画面悟诗情。
解读一二行诗:
出示一二行古诗(指名读)
这是什么时候的一场雨?(指名回答引出“朝雨”)
你从这两行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讲诗意)
评价后(把我们带入了诗的意境!)(板:入诗境)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解读三四行诗:
前两行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清新的美景。再看后两行诗,诗人笔锋一转,在写什么?(生回答:人)请你读读者两行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目的要达到:学生能说出感受到王维与元二两人感情深)(在学生说画面的时候,顺势板:劝酒)
评价后(板:悟诗情)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行诗。(指名读)
(2)从“酒”入手悟诗情。
透过你们的声音,老师不禁浮想联翩:“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一种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一种祝福的酒;“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种浇愁的酒。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酒呢?
(指名回答)(送别的酒挽留的酒不舍得酒......)
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元二这次可不是一般的远行啊!请看——(课件出示唐朝疆域地图)从渭城到安西相隔6000多里啊!古人远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上半年啊!
安西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件出示安西风貌图)请你说。渭城呢?(渭城风貌图)(指名看图说)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对元二的这份离别之情怎能不强烈,怎能不深挚呢!如果此时你是王维,象对元二说些什么呢?(指多名学生说)
教师评价后齐读——(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齐读诗句)
(3)再现情景情更深。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啊!
(课件再现劝酒送别的情景)(音乐画面)
是那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学生看视屏后指名回答)(雨柳)
板:朝雨柳新
理解“柳”的古义:“柳”与“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飘洒的绵绵细雨,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离别呢!
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音乐起)再次去感受诗人那依依不舍的情吧!
板:依依不舍情
(生配乐齐诵古诗)
3.总结学法,升诗情。
这节课,我们用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这首古诗。我们通过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对诗句语言的品味,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了诗人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情感!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背诵这首古诗吧!(配乐齐背)
四、课堂拓展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不单道出了他的情,更道出了天下人离别时的情感,被推为送别诗之首。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其它的送别诗,按今天的方法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附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文
[唐]王维 解诗意
朝雨柳新劝酒 入诗境
依依不舍 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
《第7篇:送元二使安西4年级教案》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拧薄ⅰ案?奔父龃视锏囊馑迹?苷?贰⒘骼?懈星榈乩识敛⒈乘泄攀/p>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 )诗。
二、解诗题
1.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三、朗读古诗,说说大意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师: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隆闭庋?氖?洌?惴路鹂吹搅嗽跹?幕?妫?/p>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 3000多公里 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 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 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 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 ,安西 。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师:此时此刻作为元二的好朋友,王维心中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元二说。假如你就是王维,你劝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边喝你会说什么呢?
出示:王维举起第( )杯酒,( )地对元二说:(“ 。”)
五、课外拓展,学习积累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师: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首歌,离别是一段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感,你能说说其它送别诗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六、作业设计,培养习惯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元二
送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4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第8篇:四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9篇:送元二使安西六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着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分页标题#e#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分页标题#e#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