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

罗隐

鹦鹉全诗翻译赏析(优质5篇)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注释

①雕笼:雕花的鸟笼。

②翠羽残:笼中鹦鹉被剪去了翅膀。

③陇西: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以西,古传说为鹦鹉产地,俗称其为“陇客”。

④君:指笼中鹦鹉。分明语:学人说话说得很清楚。

⑤出转:指从笼子里出来获得自由。

参考译文

不要怨恨被关在华丽的笼子里,也不要痛恨翠绿的毛被剪得残缺不全,

江南气候温暖,而你的老家陇西十分寒冷。

劝你不要把话说得过于清楚,

话说的太清楚,人就愈加喜爱,要想飞出鸟笼就更难了。

背景

这首诗作于罗隐投靠江东,受到钱?(liú)礼遇之时。罗隐在晚唐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会产生危机感,再加上他常年抑郁不得志,所以就形成了他愤世嫉俗,关注现实又不断批评现实的个*。这首诗也不例外,他尽管投靠了钱?,选择“偏安江南”,但是他仍然思念唐代国都长安,仍然不忘自己报效唐皇的理想。他很苦闷,但又无从发泄,这首《鹦鹉》小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赏析

《鹦鹉》是唐末五代时期诗人罗隐所作的一首咏物诗。

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劝说鹦鹉来吐露自己的心曲。说鹦鹉出语招祸又是作者的自己比况;借劝说鹦鹉来抒泄内心的悲慨,表达了作者寄人篱下忧谗畏讥的抑郁心情。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才算有了安身之地。他这时的处境,跟这头笼中鹦鹉颇有某些相似。这两句诗分明写他那种自嘲而又自解的矛盾心理。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告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白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当然,鹦鹉本身是无所谓出语招祸的,显然又是作者的自我比况。据传罗隐在江东很受钱?礼遇。但祢衡当年也曾受过恩宠,而最终仍因忤触黄祖被杀。何况罗隐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愤世嫉俗的思想和好为讥刺的习气,一时也难以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对钱?产生某种疑惧心理,完全是可理解的。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第2篇:《鹦鹉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鹦鹉曲》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学习!

《鹦鹉曲》原文

侬家鹦鹉洲边住①,

是个不识字渔父②。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③,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④。

注释

①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

②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

③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

④甚也有安排我处:甚,此处做“是”讲。指天*排他作了渔父。

《鹦鹉曲》译文

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中酣然睡名。醒来时天晴雨住,满眼青山更加苍翠,抖动着蓑衣回去。看来是从前错怨了老天爷,真是也有安置我的去处。

赏析

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作者是怨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鹦鹉曲》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第3篇:鹦鹉翻译赏析_作者罗隐

<鹦鹉>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罗隐。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译文]
这首咏物诗,不同于一般的比兴托物,而是借用向鹦鹉说话的形式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劝鹦鹉实是劝自己,劝自己实是抒泄自己内心的悲慨,淡淡说来,却耐人咀嚼。
[鉴赏]
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述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陇西”,指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延伸于陕西、甘肃边境)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故鹦鹉亦称“陇客”。诗人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子里,所以用上面两句话来安慰它:且莫感叹自己被拘囚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话虽这么说,“莫恨”其实是有“恨”,所以细心人不难听出其弦外之音:尽管现在不愁温饱,而不能奋翅高飞,终不免叫人感到遗憾。罗隐生当唐末纷乱时世,虽然怀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大半辈子,无所遇合,到五十五岁那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

第4篇:《鹦鹉曲》原文翻译和赏析

【名称】鹦鹉曲

【年代】元朝

【作者】白贲

【体裁】散曲·小令

【曲牌】鹦鹉曲

鹦鹉曲 侬家鹦鹉洲边住①, 是个不识字渔父②。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 觉来时满眼青山暮③,抖擞绿蓑归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④。

【作者简介】

白贲(约1270-1330前)字无咎,先世为太原元水人,后迁钱塘(今杭州)。四十岁左右出仕。延?中,以省郎出典忻州郡。至治三年为温州路平阳州教授,后为文林郎南安路总管府经历。他是南宋遗民诗人白挺的长子。善画,能散曲。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2首,套曲3套。其小令[鹦鹉曲]传诵甚广,和作者很多。

【写作背景】元代知识他子社会地位卑下,得不到统治者重视。感于时事,作此曲。

【注释】

①鹦鹉洲:在今武汉市汉阳西南长江中。

②父:对老年男人的称呼。

③觉来时满眼青山暮:醒来时感到满眼青山都染上了暮*。

④甚也有安排我处:甚,此处做“是”讲。指天*排他作了渔父。

【译文】

我家就在鹦鹉洲旁居住,我是个不识字的渔夫。乘一叶扁舟任它在浪花里飘流,在江南烟雨蒙蒙中酣然睡名。醒来时天晴雨住,满眼青山更加苍翠,抖动着蓑衣回去。看来是从前错怨了老天爷,真是也有安置我的去处。

【赏析】

乍看该曲是礼赞隐逸生活,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说自己是个不识字渔夫实为对社会的愤激之语。以下所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渔父生活,也可作如是观。“算从前错怨天公”的“算”字,是习用的勉强承认的词。“错怨天公”作者是怨天公没有给他安排一个能够发挥才能的地位。“甚也有安排我处”也并非从心里表示满意。此处“甚”字,也是带有勉强承认的语气,实质是对天公的安排,极大不满,暗含着怀才不遇的怨愤。这种情绪,在元代一般汉族文人中普遍存在。当时,在民族歧视政策下,汉族文士多不能为国所用。白贲自然亦然,只是作些地方小官,且为时短暂。这支曲道出了当时一般文士共有的心声。

第5篇: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翻译赏析

《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前言】

《鹦鹉》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看似写鹦鹉,实际上写的是那些被达官贵人养在家里的歌姬。诗中通过描写鹦鹉的被困笼中,表达了对受压抑的歌妓的同情,并写出她们要求自由解放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

【注释】

①鹦鹉:也叫“鹦哥”,羽毛颜*美丽,嘴弯似鹰,舌圆而柔软,能模仿人说话的声音。古时官宦权贵之家多有饲养。

②陇西:泛指甘肃一带。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陇,即陇山,横亘于陕西甘肃交界处。江东:即江南。

③经年:一年以后,或多年以后。嘴渐红:鹦鹉小的时候嘴不红,长大后,逐渐变成红*。

④怜:爱惜。巧语:指学会人说话。

⑤鸟:指鹦鹉。意:心思,志向。

⑥朱门:指富贵人家。因这些人家的大门都是用朱漆涂饰的,故称朱门。歌舞妓:指富贵人家蓄养的歌伎*。

⑦牢:束缚。

【翻译】

陇西的鹦鹉被带到江东,养了几年后嘴渐渐变红了。怕它飞走先剪短它的翅膀,每次给它喂食时才暂时开一下笼门。人爱惜它嘴巧感情虽重,鸟却想高飞与人的想法不同。它很像那富贵人家的歌女*,总是被深藏禁闭在后房中。

【鉴赏】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多年嘴渐红。”“陇西”盛产鹦鹉,唐皮日休《哀陇民》诗云:“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鹦鹉从“陇西”被带到了“江东”,离家万里,“多年”二字,又寓示了它已离家多年。野生的鹦鹉被人工喂养多年,“嘴渐红”,貌似更加鲜红艳丽,实暗示着已是悄悄地人老珠黄,个*泯灭,“嘴渐红”又有什么用处,只不过更为主人宠爱罢了。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思归”呼应首句。一个“常”字,暗寓了鹦鹉经常思乡念家,每欲展翅飞去,无奈被残忍的主人先把翅膀给剪短了,欲飞不得。每天鸟笼也会打开一下,得以自由一会儿,但那只是由于主人喂食的需要,并不是出于让鹦鹉自由的考虑,且“开笼”的时间非常短暂,形如“放风”。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主人怜爱鹦鹉巧言善辩,对其百般宠爱,情义深重,但是这笼中之鸟怀念的却是在“陇西”的“高飞”岁月,心意与主人并不相同。这里“高飞”与前“剪翅”不仅是“意不同”,更是极端对立,水火不容。可见主人的怜爱情重,实是虚情假意,明知其“思归”、“忆高飞”,却“先剪翅”,*险狠毒。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这两句可谓一语道穿“朱门”主人的心思:鹦鹉不过和“歌舞妓”一样,都只不过是权贵们的玩物而已,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后房中,需要的时候,再出来歌舞几下,“巧语”几句。最后一句,在“房”字之前用了“深”、“藏”、“牢”、“闭”、“后”五个限制定语,层层限制,可以想见朱门权贵们对于鹦鹉是何等的层层摧残、扼杀,一针见血,人木三分,诗人的激愤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