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正反比例数学教案(专业5篇)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关系.

1.分组讨论、交流.

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从表1中,怎样知道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

(2)从表2中,怎样知道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引导学生总结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4.练习: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

(2)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

(3)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

(三)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继续演示课件:正反比例的比较)

讨论填表:正、反比例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反比例是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单价、数量和总价中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

3.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成().

(二)从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这三种量中,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五、课后作业

一个单位食堂每天用大米的数量、用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

表1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总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表2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每天用的数量和用的天数成()关系.

六、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探究活动

灵活判断

活动目的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思考题目:

(1)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是否成比例?

(2)圆的面积和半径是否成比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师生共同小结并总结规律.

第2篇:《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严密*与连贯*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具有综合*、开放*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

axb=c(一定)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和科学*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图像,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将两者区分开来!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过原点,并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图像则是一条弯弯的曲线(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像)。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第3篇:正比例反比例教学反思

正比例反比例这一章节的课程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教学反思,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教学中既要重视这一点,又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中逻辑*,严密*与连贯*的统一。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这样一节课的40分钟质量很高。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提供一个具有综合*、开放*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

axb=c(一定)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发展和学习成果。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和科学*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所谓的“正”,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大;一个量变小,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小。总而言之,两个量发生了相同的变化。那么反比例的“反”怎么理解呢?有的同学已经可以自己概括了:两个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即一个变大另一个就随着变小;一个变小另一个就随着变大。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断两个量可能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有助于有序思维的展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图像,我们也可以很清楚的将两者区分开来!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过原点,并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图像则是一条弯弯的曲线(在教师的辅助下,学生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图像)。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进入新课学习,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开放*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在学生能准确由axb=c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再次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的个*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我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尊重了学生的个*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的“语言”,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提高。

第4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与反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83—85页《正比例、反比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二)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函数打下基础。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区分正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

自主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帮互学

教学准备

表格、、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复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③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④全校学生做*,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比的知识:

1.谁来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质?(引导学生列举:“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例)

2.说一说用比的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3.完成教科书p83“回顾与交流”的3题

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结果,让学生比较后回答有什么发现。

(二)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出示:a∶b=()(())=()÷()(b≠0)教师问:

1.你会填写这个的等式吗?学生填好后,再问:

2.你的根据是什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那么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呢?

4.b为什么不能等于0?小组议一议,再交流。

5.谁来说说比的基本*质与分数的基本*质、商不变的规律?它们有什么联系吗,谁来说说?

(1)判断: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填空:()(())=()÷()=()∶()(填好后展示学生不同的结果。)

(三)比例尺的知识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

(1)小组合作:把有关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2)班内交流,全班分享

(3)全班同学进行优化,形成知识网络图。

变化的量正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反比例(意义、图象、应用)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时,说一说汽车行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用多种方式表示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语言b列表c画图d关系式

2.举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完成课本84页巩固与应用

*完成,班内交流。

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

(3)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4)一个数与它的倒数。

五、完成后班内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比例、应用

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本课时有以下特点:

1、抓住复习起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讨论复习,既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和自觉*,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来整理复习,更直观地体会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点和不同之处。

3、能整合所有的知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知识。

第5篇: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4681012

体积/㎝350100150200250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4)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

(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生:175㎝3。

②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

3.做一做。

过程要求:

(1)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2、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内容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