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朴实的农村中年哥俩。他们算不上是富裕,甚至可以说是贫穷。但正是这对哥俩让五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如锦上添花得以传承。

在一段光滑而又陡峭的马路上,出现了让人感动的一幕。

文明的传承作文600字(通用5篇)

弟弟的背微微向前倾斜,双手握着独轮车手柄并用力地往陡峭的马路上艰难地行走,独轮车上绑着一把写满沧桑的凉椅,凉椅上铺着一床旧棉絮,棉絮上平躺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老母亲双手扶着凉椅,眼睛里同样充满了沧桑。在老人的前面是她的大儿子。一条粗绳扛在他结实的肩上,另一端则系在独轮车上。侧着身子并用一只手拽着绳子正在用力的拉着独轮车。

他们正是作者在n年以前都经常在小镇上看到的母儿三人。以前并未在意,只是常常看见哥弟俩轮流推着一位满脸苍老的老妇人。感觉推的很轻松或是偶尔推着老母亲上街看病普普通通的事。但后来时间一长经常看见就觉得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简单。这是头一次在半路上看见他哥俩推拉老母亲感人的一幕。

后来,经过旁闲人得知哥弟俩住在两乡镇的中间,离马路也不远。母亲喜欢热闹,自从母亲上了年纪不能行走后一个人很是冷清。哥俩最后决定只要不是农忙,不是刮风下雨。邻近的两乡镇赶集都要轮流用自制方便母亲坐的独轮车带着母亲一同前往。他们一直坚持遵守着这个不成文的规矩。

这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虽然看了后不能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但如果大家都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会怎样?能坚持吗?能坚持多久?

哥俩让人钦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发扬并传承吗?

第2篇:规范文字传承文明作文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千百年来,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并吸引人们不断探索开拓,逐渐形成了一门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

然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图画时代的快餐文化,个*追求下的嘻哈表达,正在渐渐蛀蚀着民族语言这一精神家园。

如今,大部分学生书写习惯、书写姿势、书写品质都很差,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学生书写现状不为过。书写往往顶着纸的四边书写,字迹潦草,密密匝匝、挤挤挨挨不能做到亮行亮格,整体缺乏书写布局上美的追求。

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德,也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只有你理解汉字,把这些或者更多的与中华民族有关的那种文明、那些美德体现在汉字身上,那你就把汉字优美了,也把汉字写规范了。

汉字的书写原则蕴含着为人处事的方法及做人的道理。汉字的书写讲究避让伸展照应与互盼,不但每一笔每一部分要写好,还要注意各部分相互协调,体现整体观念。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称得上优美。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一个高尚的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会为自己周围的人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会帮助别人与自己共同发展,只写好部分,汉字的整体*差一点仍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字,一个自己发展不损害别人利益的人仍不失为一个比较高尚的人。

如果汉字书写只注重笔画或某一部分,不照顾其他部分,甚至损害其他部分,写的这些部分在好整字的效果也是很差的。同样的道理做人如果只为自身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是一个自私的人。

为人处事在汉字身上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汉字的书写有伸有缩、有包容,使整个字浑然一体,在汉字里形成凝聚力、形成向心力、形成合力。各部分相互映衬,取长补短,使整个字有精有神。*人为人处事倡导谦让包容,谦让了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宽容了别人也就是等于原谅了自己,有了这些美德你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才能受到他人的重用与尊敬,才能体现一个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价值。

*人做人讲究清白,汉字的书写要清晰即布局均匀。人清白了受人尊重,字清晰了神韵更佳;*人做人讲究做人要诚实大方,汉字则要求书写要稳健端庄,诚实大方让人信赖羡慕,稳健端庄的字才让人感到形象逼真;*人讲究做人君子求和不求同,就是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做朋友不错哦你也可以投稿,与自己意见不相同的人也要允许人家保留意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在书写汉字时要“燕布双飞”重叠的笔画力求变化,这样组合起来才不会呆板。

汉字本身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情风俗。国家是由许多小家组成的。在这些小家中都有一位家长来料理家中的事务,常言说的好家有千口主持一人,可见主持家务人的重要,离开主持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便是全家都是人才,就会变得群龙无首,家就不像家了。一个好家必须有领头雁,这就是家庭主持。汉字有主笔无论汉字的笔画多少都有一个主笔,主笔写好了,字就好了一半,即使其他笔画写的稍有逊*,主体却是好的。如果主笔写错了,其他笔画写的再好也难起死回生。字就写砸了,如此等等言之不尽。

汉字蕴含着天文知识,“日”“月”描述着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春夏秋冬记录着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汉字蕴含着自然现象,“火”字让你联想到烈火熊熊,火苗呼呼。“秋”让你联想到禾一类的植物的叶子,如火一样的红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年年如此。

汉字描绘着大自然的地容地貌,湖、泊、海、洋记录着存水的地方,“水”则记录着流水的地方,“山”描绘着崇山峻岭的连绵起伏,“凹”与“凸”让你感受洼地与土丘的差别。不错哦

汉字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树叶穿成串,茅草编成片儿以及兽皮等,披在肩上位“衫”,围在腰间为“裙”,这是人类穿着最早的衣服,他告诉人们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已经对包装研究,逐步走向文明。

汉字是神奇的,汉字的奥秘是无穷的,汉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的智慧;汉字的博宏精深,是中华民族举世无双、得天独厚的一份历史遗产。

第3篇:传承文明作文450字

暑假期间老师让我们背诵《弟子规》,我深受启发。它指导我们做一个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珍惜时间的人。

从“缓揭帘,勿有声”我领悟了说话要轻声细语,尽量不吵到他人;从“朝起早,夜眠迟”,我知道了要把握早晨的时光,夜晚不能早早地入睡而不去学习;从“出必告,返必面”我明白了出去时要告诉父母,返回时也要告诉父母。

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我以前总爱嘲笑别人的短处。比如:我的邻居的女儿──一个长短腿小妹妹,她走路时一瘸一拐的:以前我总爱叫她“瘸腿妹妹”,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花园里看见了她,我就跑过去打了她一下,她很生气,就伸出手来象是要还手,我飞快地跑开了,还做了一个鬼脸。她更生气了,也冲了过来,好象是想追上来还手。我想:就凭她是追不上我的,所以我就压根没想跑。不出我所料,她刚跑了两步,就摔了一跤。我在那哈哈大笑。

但自从读了“言语忍,忿自泯”后我就改掉了这个坏习惯,不再嘲笑别人的短处了。现在,我看见邻家小妹妹有难处,不但不再给她取外号了,还会主动前去帮助她。她见到我时,脸上露出了感激和友好的微笑。我很开心。

读经典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启迪,使我们走向成功的人生。让我们多诵读经典吧!

第4篇:传承千年文明作文1000字

当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什么“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当我在亲人朋友面前背得*晃脑时,太家都夸我能干、聪明,还常常会奖励我,我高兴极了。可我那时还不懂意思,只希望自己能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好博得大家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古诗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妈妈也相继给我买了《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孟子》、《史记》等书籍,当我徜徉在这些经典诗文的墨香中时,我才逐渐明白,这些古诗文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礼记》中有这样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啊,人生下来只是一张白纸,如果人的一生不读书,不学习,到老仍是一张白纸,那这一生有何意义呢?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千古名句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让我知道:“能者为师,虚心请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班来说吧!在这个58人的小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作文天才杨文皓;书写工整的周儒逸;环保小卫士肖茹月;爱劳动的肖茹云;短跑健将王淳……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让我吸收更多的知识技能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的道理呀!

孟郊的《游子吟》让我真切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无微不至,母子之间的深情厚爱无与伦比。也让我明白传承千年的挚爱亲情是那么可贵。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古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忠诚清白、不畏艰难、傲然挺立,我们后人不也应该努力做到吗?

诵读经典诗文,认识历史名人——不愿同流合污而投江自尽的诗人屈原、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苏武、壮怀激烈的抗金名将岳飞……一个个鲜活的爱国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高尚爱国情*、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典范,为后人永远纪念、敬仰。

妈妈说,经典诗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不可估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我们少年儿童经常诵读经典诗文,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和习作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理解和运用,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第5篇:传承的创新作文600字

行走过这个剧院大门口,门中隐隐传来高亢的歌声,院门口还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正是关于戏的广告。走了许久,见此剧院,一时兴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会,难得见这一方净土,毫无喧哗,只有乐声声声入耳。座位上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肃穆。我心中微微悸动,戏曲作为中华流芳百世的瑰宝,当世人确实少了应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辈人的心中还存有一份热爱与敬重。

近夜晚,院内灯光昏暗,台上却炫烂着光线,与席下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仿佛也看见了历史中的人们。他们的夜晚何来灯光,是何等不便。我不禁浮出些许笑意,许多人说现代的创新科技扼杀了传统艺术文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给了传统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看这白炽灯,这音响,这些创新科技之物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地方。

实际上,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传承从未动摇过,传统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个民族的根。可社会需要创新,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

这矛盾吗?我思索着。

走出剧院,仿佛经过洗礼,我精气神一下子好了许多。在一处公园内,看见一群老人在用电脑视频学习太极,一些孩子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生气勃勃,传承与创新,这不是一个死结,既然两个都需存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们。如今社会何处不显现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场景,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电脑的根本,不能丢失,软件是创新也不能丢,两者都不可*起来,那么它的组合,就构成了电脑强大的系统。

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无需分开,他们可以合成一体,组成新的瑰宝,为社会绽放它更闪亮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