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基层医院如何进行人才管理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基层医院如何进行人才管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基层医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基层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人才管理、稳定医院人才资源,以促进基层医院全面、持续的发展。文章首先指出基层医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对自身人才和引进人才不平等对待、对优秀人才和全员素质培养的不平衡关注、基础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不平衡,以及人才配置与适用之间的不协调。接着,文章提出加强人才培养的一些建议,以推动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基层医院;人才管理;发展

当前,医学事业正朝着纵深发展的方向迅猛推进,而基层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基层医院卫生人力主体,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能动*和可激励*,人才开发及其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找到“人”与“工作”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将“人才”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现代基层医院人才管理的显著特征之一。

1 基层医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自身人才与引进人才存在不平等,过分强调引进人才而忽视自身人才的培养。

基层医院为了解决学科带头人缺乏或加强学科力量,经常采取引进人才的手段。尽管短期内引进优秀人才确实为医院注入了一定的生机和活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忽视培养自身的后备人才,根本上损害了基层医院后备人员的积极*,使学科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主流。

1.2 优秀人才与全员素质的培养存在差异,对优秀人才过于重视而轻视全员素质。

基层医院往往对优秀人才的培养过于重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对全员素质的提高仅停留在口头上,临床规范化的培训缺乏普及,各*技术人员的培训缺乏成熟方案,全员积极*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医院工作的全面、整体发展。

1.3 基本知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平衡,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培训而轻视创新思维能力。

尽管目前基层医院注重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并取得了一定进展,这已成为共识,但在创新和创意方面的培训认识上仍存在差距,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医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医院学术氛围的活跃度和人才的迅速脱颖而出。

1.4 人才的配置与人才的适用不到位,过于注重人才的配置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运用。

基层医院追求人才类别的互补,以克服实际工作中的思维单一模式或开展创新研究中的“近亲繁殖”现象。然而,在人才适用方面缺乏量化指标,难以考核和衡量,无法真正发挥其激励作用。真正使人才“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值、享其乐、惩其误”。

2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基层医院的持续发展

2.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与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源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人才的培养应视为医院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医院必须适应人力资源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宝贵资源的观念。要克服狭隘的人才观,明确人才的含义是广泛的,涉及到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必须使医院各类人才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医院有序运作中发挥作用。只有打开视野,才能有针对*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将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视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和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有规划*和目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持续地进行工作,以确保培养出医院所需的人才,真正体现人才培养的效益。

2.2 加强内外部协同,构建人才培养合作网络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院所需的各类人才,基层医院应加强内外部的协同合作,建立起人才培养的合作网络。内部协同可以通过加强科室之间的合作、设立跨科室的培训机制,以及建立导师制度来实现。外部协同则可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其他医疗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培训项目、科研项目等,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人才的综合优势,提升医院整体的培养水平。

2.3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潜力

为了更精确地评价人才的表现和潜力,基层医院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全面的指标,既要考虑医务技术水平,也要考虑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等软技能。评价过程应该是公正、透明、客观的,避免主观偏见。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激发人才的潜力,还能够更好地引导人才成长和发展。

2.4 加强持续培训,保持人才竞争力

由于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基层医院的人才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更新。因此,医院应该建立起健全的持续培训机制,为医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这可以通过组织内外培训课程、支持进修学习、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实现。通过持续培训,可以不断提升医院人才的*水平,使其保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在总体上,基层医院要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加强内外部协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实施持续培训,可以更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推动基层医院朝着全面、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第2篇:如何有效进行人才管理

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做好人才的有效管理

同样是人才,有些企业将其视为成本,而有些企业将其看作资本。

同样是人才,用得好了就是资本,但若摆不对位置,那便是成本。

成本是负债,资本则意味着盈余。

谁都想依靠人才盈利,但更多的企业在年终算总账的时候,发现所招聘人才的产出,远远不及投入。

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会以为,自己养了一群只知道吃闲饭却不会挣钱的蠢货,他们不会把错误算到自己头上。

很少有企业家会思考,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自己的错误。

想想吧,人是你同意招的,也是你把他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如果他出现问题,首先说明,你作为管理者用人不当。

而在组织中,“用人不当”是导致事情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要想避免这种失误,就需要管理者做好人才管理,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

用人不当堪能误国,用人得当则可以建功立业,两种结果,历史都有迹可循。

刘邦在汉史中,由一介草莽发家,与西楚霸王项羽相去甚远。按照这样的设定,他根本无法战胜项羽,奠定大汉百年霸业。但刘邦却善于用人,敢于用人。虽然他论战略不如张良,论治国不如萧何,论打仗不如韩信。但它能够笼络这三个顶尖人才为自己效力,所以最终赢得天下。反观项羽,尽管他骁勇善战,但用人疑心很重,忠奸不分,导致最后众叛亲离。

刘汉的兴起与项羽的兵败,都与用人是否得当脱不开关系。

企业如何用人,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当下值得学习的一门大课题。

在很多企业中,对引进人才只是消极地进行“管理”,而没有深入地进行培育与开发。而这些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只是作为奖惩考核的一种手段而存在,与人才培养毫无关系。

实际上,在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人才管理就已经开始。

在招聘中,企业都会有意识地吸引和筛选合适的优秀人才,在这项双向选择中,企业不仅要摒弃那些不合格的人员,也要主动吸引人才前来。这其中薪水待遇很重要,但足够的尊重与诚信同样重要。要知道应聘者们之间会互相交流的,如果一个企业对人才不够尊重,或者不够诚信,会被人才群体列入黑名单的档案中。短时期内他或许会招到人才,但绝对留不住人才,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把人才招聘到企业还不够,你需要给他们安排到匹配的岗位上。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需要你弄清楚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什么事要让谁去干。千万不能以“合理的要求是锻炼,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为名义胡乱调动,把*格内向的员工放在销售上锻炼,或者把*格外向的员工安排在财务上。这对员工对公司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人尽其才之后,企业需要做好管理和激励工作。要敢于给下属放权,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通过充满挑战*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不断地适时调整激励措施,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有效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最后,无论一个企业的制度多优秀,福利多优厚,总会有人选择退出,这是正常现象。而组织人才管理的目的也并非是为了避免人才流失,而是该走的走、该留的留,这样才能保持组织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否则组织也会逐渐僵化而衰落。对于那些铁了心要走的员工,企业并不需要极力挽留,而是微笑地送别他们,或许以后这些员工将会是自己的合作伙伴,能够给自己提供帮助,千万不要试图在他们离职的时候为难,这只会*你有多不可信任,让在职员工感到心冷。而对于那些因为某些不得已原因提出离职的员工,要主动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这种雪中送炭的耗费相比较升职加薪的锦上添花而言,更能够感动员工。

 

第3篇:中层管理培训如何进行

一般来说,解决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重模式,二是轻模式。这里主要讲讲重模式培训。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中层管理培训如何进行吧。

关于重模式培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要让学员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1.尽量进行封闭集训,离开工作环境,避免在培训的时候让学员分散注意力去做自己手头的工作。

2.如果实在不能封闭集训,就把培训变短,运用LMI的模式,半天就做一个专题,采用教练授课的方式。

3.在筛选学员的时候就有一些仪式、一些引起大家重视的流程,让学员感受到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

4.高管介入致词,让学员感受到公司的重视,对培训内容的重视。

5.对中层培训的师资建议用较高资历的培训讲师。

最安全的方式是请外部讲师资源,邀请实战派、经验老道的讲师、这些讲师能够立刻吸引学员、控制场面。如果是用内部讲师,就要挑选比学员层级高、业绩好、让学员信服的讲师来出场。

重模式就是采用班级运营的方式。

做好重模式培训,就要采用教练模式和行动学习的模式,用23个月的时间推动学员边上课、边推进项目,以及个人问题的洞察和发现,同时建立学员的关系圈,推动学员行为的改变,从而推动组织的改变。

总之,让中层管理者产生改变,可采取多频次、时间短的重模式。

 

0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