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冬至圆做法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冬至圆做法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言归正传,谈及冬至圆,就不得不提及其制作方法。古人相信,冬至虽寒冷,但春天已不远。因此,人们纷纷归家过冬节,以示年终团聚。在闽台地区,汉族民间每年冬至都是全家团聚的节日,人们祭拜祖先,外出不回家则被视为不孝顺。

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家庭利用这一夜制作“冬至圆”,与春节前的“辞岁”有所区别。冬节前一日称为“添岁”或“亚岁”,意味着新年尚未到来,但每个人已年长一岁。

制作冬至圆的第一步是和面,这一步对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有些难度。将糯米粉倒入预先准备好的面盆中,形成凹槽,缓缓倒入刚烧开的热水,揉捏至干,再逐渐加入热水,反复揉搓直至成团。然后将面团搓成长柱形,切成小块备用。当然,如果愿意花些功夫,也可将小粉团搓成圆形。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做法中,冬至圆通常不加任何馅料,因此被称为“硬唻圆”。然而,如今为了方便,许多家庭选择购买现成的汤圆代替,但其口感远不如手工制作的糯米粉那般有嚼劲。

最后,将和好的面团放入开水锅中煮熟,沥干后放入预先拌好的“炒粉”中,水平晃动粉盘,直至均匀裹粉。这样,一盘热腾腾的冬至圆便制作完成了。

传统的冬至圆制作方法通常是: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泡,捣成团块,然后以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等作馅料(也可使用豆沙、白糖),搓成圆形,放入沸水中煮熟,待汤团浮起水面后加入少量冷水再煮即可。

冬至圆的食用方法多样:可用肉丁、香干、笋丝、葱花等作馅料,蒸或炒,吃起来香甜滑糯,各具特*。有谚语说:“冬至大如年”,食用冬至圆后又长一岁,家人团聚,是个好兆头。

 

第2篇:台州冬至圆做法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农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从周朝开始就有过冬至节的记载。

在过冬至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而浙江台州人的冬至习俗尤为重要。

首先,冬至节当天,台州人会准备特*菜肴和食物,其中红烧猪肉、红烧豆腐和红烧海鲜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准备好后,首先要进行祭祀祖先,告知他们今天是冬至节,并默默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来年平安顺利。然后,全家人欢聚一堂,共同享用美酒佳肴,吃着象征长寿的“冬至圆”,并告诉孩子们:“你们又长大了一岁”。

而台州人过冬至节最具特*的习俗之一就是吃“冬至圆”。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动手制作,“家家捣米做米团,定是明日冬至节”。

“冬至圆”分甜、咸两种。甜的“冬至圆”有的地方称为“擂圆”、“硬擂圆”(需要用方言读音)或“翻糙圆”。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微温水搓成像乒乓球大小的球形,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入特制的“炒粉”中滚一下即可成品。“炒粉”是将炒熟的黄豆磨成细粉,加入适量当地产的红糖和少量炒熟的芝麻拌匀而成。在台州当地也有人将这种“炒粉”称为“豆黄粉”。

咸的“冬至圆”则是内陷为猪肉、香干、时鲜蔬菜等,包在糯米团里,不经过“炒粉”的包裹,直接蒸熟即可食用。

总的来说,台州人过冬至节以吃“冬至圆”为主要习俗,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也蕴含着对家庭幸福和健康的祈愿。

 

第3篇:冬至圆怎么做

冬至圆,汉族岁时风俗。冬至是一年廿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在农历十一月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阳历12月21日或12月22日。地球绕行太阳运转,在冬至的时候,阳光正好直射在南半球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后,阳光直射的纬度逐渐往北移动,北半球就白天渐长,夜晚渐短了。

食材

糯米粉、白糖、食用红粉。

步骤/方法

首先磨好糯米粉,或者到超市买现成的,再将粉倒入盆中。

倒入开水,做成米浆,再沥成团块。

然后取一块倒入食用红粉,搓均匀了,注意别放太多,要是不懂控制量就先加一点点,不够再加。

然后搓成长条,再一块块的摘下,方便一会搓圆。

接下来用手搓成大小相等的圆,大概就是这样子啦,红的叫“金圆”,白的叫“银圆”。

然后将水浇开,把做好的冬至圆倒入锅中。

加入糖,盖上锅盖煮一下。

待水沸腾且汤团浮起水面后,将冬至圆捞出即可。好Q好好吃哦!~

各地风俗: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汉族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汉族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吃饺子是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捏冻耳朵”此种习俗,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饺子”和“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0
0
收藏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