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审计风险模型探讨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审计风险模型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后的文本如下:

在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基本一致的条件下,通常认为存在一个审计风险模型。教科书中的审计模型通常为:审计风险 = 固有风险 × 控制风险 × 检查风险(或称“觉察风险”)。对于这个审计风险模型,曾有过争论,主要集中在检查风险上。作为学术争论的结果,美国审计准则第39号《审计抽样》曾将检查风险分解为*检查风险和具体测试风险,而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推荐的审计风险模型则在检查风险后加上了“抽样风险”。尽管存在争议,但这一基本模型已经得到美国的职业团体和学术界的认可。我国《*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也接受这一模型作为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型。

这一模型的特点在于从风险控制的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并用连乘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目关系。这种审计风险模型为制度基础审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使得进一步定量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务中,注册师往往也根据这个模型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决定审计程序或审计范围,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的事实,这些新现象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变得不易理解,因而理论框架需要进一步发展和细化。本文拟就此做些探讨。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假设的探讨

传统风险理论有两个基本的假设值得探讨,分别被称为“反映”假设和“确认”假设。

(一)“反映”假设

依据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的控制程序将终结于审计意见的发表。然而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的最后一项要素是检查风险。根据我国《*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定义,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种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种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测试发现的可能*。因此,模型实际上将审计风险的控制终结于实质*测试(包括分析*程序)。或者说这一模型存在一个重要的假设,即经过符合*测试和实质*测试(包括分析*程序)后所取得的重要信息都将恰当地反映在审计意见中。这一假设可以表述为:会计公司(或事务所)内部的治理体制(及其他制度安排)使得审计职员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或应当发现的财务报表“错报”信息必然会恰当地反映在终极的审计意见中。笔者称其为“反映”假设。

“反映”假设在很多情况下是适用的,例如审计职员在设计审计程序或决定测试范围时。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一假设可能并不适用。在许多审计失败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很多财务报表的错报在审计检查阶段已经被发现或应该被发现(例如简单的勾稽关系不符),但审计意见对此没有给予恰当的披露。常见的解释是审计职员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者面对利益冲突,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或所在事务所)没有保持应有的**。那么,为什么审计职员未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为什么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或所在事务所)不能总是保持**?审计风险模型如何将这些现象纳入解释范围?

由于“反映”假设的存在,用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解释这种现象是不方便的。从理论上讲,如果要实现完全的“反映”,那么对于审计意见的发表者,在“**”偏好与其他偏好之间必须是字典式排序的;同时,审计职员(包括助理职员)在从审计检查到报告出具的全过程中,全部信息都会无遗漏地得到正确传递。因此,“反映”假设源自两个更基本的假设,分别为:(1)审计意见的发表者(或实际控制审计意见发表的人,例如不签字的主管合伙人)以及审计从业职员的职业道德偏好假设;(2)会计公司内部层级之间的信息对称假定。

有关审计职员偏好的假定与主流的学分析传统是不相容的。尽管倡导职业道德是必要的,并可能会产生实质*的效果,然而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审计职员的职业道德偏好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相反,理*人假设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重要的事实包括“购买审计意见”、“重要*”原则的确定以及会计公司作为一般对本钱效益原则的权衡。在审计中,会计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注册会计师在范围广泛的领域里越来越多地利用专家和辅助职员的工作。由于注册会计师本身执业能力的局限和业务本身的日益复杂,直接审计职员在检查程序中发现或应当发现的错报信息并不总是轻松地传递给报告出具者。此外,处于不同层级的审计职员还存在不同的偏好,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假如没有公正的制度设计,报告的出具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他最想要的信息。针对上述两点分析,“反映”假设就不是也不应当是理所当然的,只有在满足较强的条件时,这一假设才是有效的,依托这一假设的审计风险模型才能解释很多重要的事实。

 

第2篇:探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论文关键词: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论文提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付诸实施无疑是审计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思路上有很大不同。本文回顾了审计模式的发展,分析了风险审计方法的特征、局限*以及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针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就日益凸显,至20世纪初,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制度导向审计模式。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这种审计模式,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和任意*的抽样。同时,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错误,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其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为它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即符合*测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捕捉潜在的风险点,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风险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重心前移。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测试)。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更加注重外部审计证据。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显得至关重要,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但必要的是审计证据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在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作出决策。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都分别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维的,它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确定实质*测试所需的证据量,所涉及的风险层次和范围比较狭窄;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二维的,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无论是在*上还是在国内,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从目前看,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第3篇:基于战略系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战略系统;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

【论文摘要】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不同,战略系统基础审计风险模型将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更广泛的导入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体系之中。这种创新的审计模式,具有审计视角前瞻*;审计技术多元化以及审计程序系统*等核心优势。 

1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内涵 

战略系统风险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s Riskbased Audit Approach Model),又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它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一一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测试的时间、范围和*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全新的模式定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是指会计报表审计存在错报的可能*,它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 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 Level)。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源于企业客观存在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会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并与会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但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的具体认定。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是随着审计环境和审计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更符合审计的实际工作情况,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2 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以下核心优势: 

2.1 审计视角的前瞻*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 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 Model),是种广元化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 Lens)。新的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风险扩大到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要求审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寻找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战略系统视角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如果被审计客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者是经营环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经营业绩很可能下滑。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被审计客户的管理高层为了能够瞒天过海,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掩饰其不利的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是很高的,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入手,

 

0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