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疑问揭示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因而在神思飞扬中一瞬间穿越入月宫之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希望为您提供一些启发,更多内容请查阅(/wenxue)。

在*辰中秋这个夜晚,欢饮达旦,大醉之际,苏轼创作了这首词,并兼怀念起他的弟弟苏辙。诗中提问明月何时出现,举杯询问苍天。对于天上的宫阙,他一无所知,而今夜又是何年?他想要乘风归去,却担心高处的琼楼玉宇寒冷难耐。于是,他选择在人间起舞,与清影嬉戏,仿佛在人世间更自由自在。

在词的后半部分,苏轼将目光转向朱红*的阁楼,低低的窗户映照着无眠的自己。他反思人生,认为不应该有怨恨,为何别离时总是圆满时圆?他感叹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月亮的*晴圆缺,这是古老而难以避免的命运。但他最终表达了对人们长寿的美好愿望,希望即使千里之隔,也能共同欣赏明月的皎洁。

苏轼的词在词坛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赞苏轼的词"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超然于尘垢之外。这表明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为艳科"的观念,提高了词的思想层次,拓展了词的主题范围,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水调歌头·中秋》充分展示了苏轼的这一创新精神。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辰(1076年),当时苏轼四十一岁,任职于密州太守。在中秋节这一天,他畅饮达旦,大醉而作此词,既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又怀念起久别的弟弟苏辙。

诗的开头就以诗人举杯问明月的奇异问题拉开序幕,继承了屈原《天问》的传统。这一问立即将读者带入了遥远的古代和辽阔的天宇之中,引发无限的想象,展现了诗人纯真的情趣和深刻的思考。

与唐代的张若虚、李白问月相比,《水调歌头·中秋》更显得紧迫,但词人的胸怀却更加开阔。"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突如其来的问题表明诗人在现实中感到沉闷,因此神思飞扬,一瞬间闯入了月宫之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诗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人间的仙子,想要乘风回到月宫,但又担心高处的寒冷。这种设想使诗人既展现了对仙境的向往,又表达了对现实的担忧。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目光转向朱红的阁楼,低低的窗户照亮了无眠的自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反思人生,认为不应该有怨恨,为何别离时总是在圆满时圆?他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和月亮的*晴圆缺是古老而无法回避的命运。最终,他表达了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希望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明月的皎洁之美。

这首词虽然以描绘月亮为主题,但深藏着诗人在*上失意的情绪和对弟弟的深深怀念。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巧妙地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展现出对生活积极的热爱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以豁达的心胸展示了天真的情趣,用清醒的头脑进行深刻的思考。在艺术方面,他富有想象力,表达手法多变,使得在短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上的苦闷和情感上的矛盾。正如张炎所言,苏轼的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这首《水调歌头·中秋》堪称他艺术成就的代表之作。

 

第2篇: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诗人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父亲及弟弟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苏轼《水调歌头诗人苏轼》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

四、诗歌赏析

(一)、选择题

1、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____B_____

A、欧阳修B、诗人苏轼 C、陆游 D、辛弃疾

2.北宋后期豪放派代表词人诗人苏轼,号:(A )

A、东坡居士 B、青莲居士C、稼轩居士 D、易安居士

3.下列词人中,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有( B)

A、李煜B、辛弃疾C、柳永D、李清照

4.开创豪放派词风的宋代作家是_____C____

A、欧阳修 B、王安石C、诗人苏轼 D、辛弃疾

5.诗人苏轼《水调歌头》小序云:“*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的主题是:( B )

A、羁旅行愁B、望月怀人C、悲悼故国 D、忧时伤事

6.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现作者出世思想与入世思想矛盾的语句是(B)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月有*晴圆缺

(二)、赏析题

1.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其名为苏辙,他和诗人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

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天上仙境的境界,表现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

8、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9、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1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14、给加点的字注音。

(1)宫阙(qùe)(2)琼楼(qióng)(3)绮户(yī)(4)婵娟(chānjuān)

15、写出三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或良好祝愿的古诗词句子。

(1)

(2)

(3)

(三)、问答题

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

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

(“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赏析】相关文章:

1.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2.《水调歌头》赏析苏轼

3.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4.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5.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6.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7.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8.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第3篇:苏轼诗歌《水调歌头》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我以为不然。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苏轼诗歌《水调歌头》赏析】相关文章:

1.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2.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3.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5.水调歌头赏析(苏轼)

6.赏析苏轼《水调歌头》

7.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8.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9.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0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