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数学思想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在课堂上如何培养数学思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言: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其建立信心奠定基础。以下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CNFLA学习网。

数学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临时抱佛脚就能在数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它需要在平时的认真听讲、教师的潜移默化、自我归纳总结以及点滴积累中逐渐成型。仅凭一两节课的听讲或做几道题,就声称数学思维已经形成,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数学思维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作为引导者的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呢?笔者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在课堂上,教师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应当避免抽象空洞,而要让其有理有据,尽量浅显明了。因为数学思维大多是理论*的,对初中生来说过于抽象和虚无,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应当从基础开始,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教学。例如,培养数形结合思维时,可以先从图形出发,标注已知数据,给未知量打上问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定理来解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明确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既自然又顺利,数与形兼备,解题方法也能得心应手。

分类讨论思维也是如此。将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是一种逻辑划分,教师需要在学生适应后传授相关知识。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渗透数学思维和理念。渗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施抽象的数学思维,使学生从最初的直觉和感知逐渐升华到理*的认知,并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这种渗透是随着知识的增加和年级的上升逐步深化的,同时也融合了综合能力。

以化归思想为例,从学习勾股定理开始,涉及到圆中的相关知识,很多计算问题都需要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然而,问题通常不会直接给出直角三角形,而是需要将图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时,教师需要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逐步渗透化归思想。这种逐步渗透,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难度相对较小。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和突出数学思维的重点,尤其是对较难的函数和方程的思维。通过强调和突出,教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学思维的功能,帮助学生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运用对应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这实质上达到了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数学思维的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数学思维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渗透和强调数学思维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思维指导方法,而方法实现思维。

以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的思想为例,对应的数学方法就是换元法。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充分准备,确定哪些数学思维需要强调,哪些需要逐步渗透,哪些需要由抽象到形象,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掌握,成为引领学生学好数学的领路人。

 

第2篇: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的“场所”,让学生的个*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和创造*,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呢?

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究、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建立平等、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让“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轻松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挺好、多好呀!”“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不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让“和谐”贯穿课堂

只有营造轻松、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想象力,从而才会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在教学一年级的《认识*币》这一课时,我打破原来的先出示*币,而是先让学生谈谈:“你对*币知道多少?“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诸如:“我知道*币就是钱”;“我用钱买过东西”;“我知道一元等于10角”;“我这里有5角钱”等等,这时我乘机出示百元、一元、二元、一角、五角等*币分发给各个小组,让学生自己来辨认*币,兑换*币,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是有趣的部分。在每个人的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我们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一旦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兴趣必然就会得到提高。例如:我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之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先布置学生回家写日记把爸爸、妈妈和自已的年龄写下来。上课时我这样提问:小朋友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你爸爸今年几岁?妈妈今年几岁?一个小朋友说:“我爸爸今年30,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28岁。”同时老师把30、7、28三个数写在黑板上。然后提出问题:“看谁聪明能看这三个数字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再让小朋友们同桌伙伴合作讨论:合作讨论的方法,可以分4人一组或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比一比看哪一组伙伴团结协作的精神最佳,最后评出最佳协作伙伴。讨论结束后,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老师我来说:“7比30小,7比28小,30比7大,28比7大。”另一个小朋友也抢着说:“妈妈的年龄比爸爸小两岁,小孩比妈妈小21岁,爸爸比小孩大23岁”等等。通过小朋友们身边的实际生活事例引入课堂,使小朋友们知道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3篇: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作为教师应特别注意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新思维能力,*作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的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都应进行鼓励与表扬,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这样才能使他们慢慢的乐于学习数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上课我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对联啊?给大家说说,看谁说的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上数学课说对联干吗啊?”我说:“谁说数学课不能说对联,这可和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有关系啊!”然后我选取了他们说的不错的一幅对联竖排对称着写在黑板上,问他们:“你们看对联这样写出来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们经过讨论发现“对称”这一特点,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搞好数学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善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如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等,这样便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这一节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和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物体,并把看到的画出来。这样做就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与教科书上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强,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数学学科的系统*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认识,这样才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

四、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的思维能力丛煨运嘉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的思维形式,其新颖*、独特*和实用*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作能力的支持,*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的身高体重,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题目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六、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般的独生子女往往缺乏毅力,特别是缺乏自制*和坚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科学的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还要会用它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比以往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家齐.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孔棣华,陈运森.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

[4]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

来源:论文中心,作者:王昊

 

0
0
收藏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