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正文

踏莎行·情似游丝

扫码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踏莎行·情似游丝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情如游丝,人似飞絮,泪眼凝望对面空虚。一溪烟柳千丝垂,无法系住木兰舟。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愁绪难计数。明朝勉力不去思量,今宵如何熬过去!

【译文及注释】 离情纠缠如漫空飘荡的游丝,离人飘忽如随风飞扬的柳絮。离别时,泪珠定格在空虚的眼神相对。整条河溪烟雾弥漫,杨柳树千丝万缕垂下,却无法将木兰舟系住。夕阳斜照,大雁飞过斜阳,草丛在烟雾中迷离。如今离愁郁积,难以计数。明天姑且不去思考,但今夜如何熬过去呢!

觑: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相对。

无因:没有办法。

渚:水中小洲。

【赏析】 在开头两句中,通过两个比喻,描绘了离别时的特殊心境。“情如游丝”比喻情感的纠结,“人似飞絮”描绘离人漂泊的状态。这两句通过比喻构成了一个意象,巧妙地交代了情感和季节。

接下来的一句“泪眼凝望对面空虚”为前两句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描写。两双眼睛充满泪水,凝望对方,而空虚的表达则突显了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一溪烟柳千丝垂,无法系住木兰舟”两句通过描绘烟雾弥漫的河溪和垂下的柳丝,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奈。兰舟无法被系住,暗示了两人的分离。

下片通过描述离别后的景象,如夕阳、飞过的大雁、迷离的草丛,烘托了“如今愁绪难计数”的心情。最后两句通过“明朝”和“今宵”巧妙地引发了读者对于今晚如何熬过的思考,增添了情感的层次和深度。

 

第2篇:《踏莎行·闲游》鉴赏

【作品介绍】

《踏莎行·闲游》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刘将孙创作的一首诗。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于迷惘中表达了故国之思。

【原文】

踏莎行·闲游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创作背景】

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调下题作“闲游”,上阕写闲游中所见,下阕写闲游中所感,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出来。

【赏析】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过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又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都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作者介绍】

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尚友浩瀚演迤。尝为延平教官、临江书院山长。事迹见《新元史·刘辰翁传》。有《养吾斋集》四十卷,久佚。《四库总目提要》云:“将孙以文名于宋末,濡染家学,颇习父风,故当时有小须之目。”《村丛书》辑有《养吾斋诗馀》一卷。

 

第3篇:《踏莎行·雪似梅花》赏析

导语:《踏莎行·雪似梅花》这是宋朝诗人吕本中的一首赏梅怀人词。花魂雪魄,*清玉洁,浑然相似。然对此佳景,更惹相思。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踏莎行·雪似梅花》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代: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注释

①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②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③阿谁:谁,何人。

④去年:往年。

赏析

词的上阙以“似”和“不似”写梅和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和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和雪同时,加之梅花和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诗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不似”则言香。朦胧月*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诗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诗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诗人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和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阙则点明诗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和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诗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

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0
0
收藏0

相关推荐